一個足夠好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能「接得住」孩子

2019-08-11     只爭朝夕愛生活

1

相信這幾天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去看了《哪吒:魔童降世》。

當我們開心和讚嘆過後,有一個問題你是否想過:

如果你的孩子像哪吒一樣「頑劣」,不,哪怕只有哪吒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頑劣,身為父母,你會怎樣對待他?你能做到李靖夫婦的百分之幾?

我今天想講的,是身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做到這一點,改變孩子的命運,那就是——抱持

哪吒之所以能改命,從魔丸的惡中激發出巨大的善,他的父母至關重要。

從一出生就開始闖禍,鬧得雞犬不寧,房倒屋塌,魔丸的惡讓哪吒爆發出巨大的攻擊性和破壞力,世俗的偏見也給這一家人帶來重重的壓力。

這種情況下,哪吒很容易破罐子破摔——既然你們都覺得我是妖怪,都討厭我,那我就作惡給你們看!

滿滿的恨意真的會讓他變成一個「妖怪」。

他甚至已經認同了自己是個妖怪,還自創了打油詩:「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然而,是母親一次次的包容讓他感受到,這世界上不全都是惡意,還有那麼一點點溫暖,還有一個人可以依靠——這給他的善留下了一點生長的空間。

在母親的眼裡,哪吒是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孤獨、倔強的小孩,也許她並不完全理解他,但她始終相信他的本質是好的。

還有父親李靖,是父親「以命換命」的父子之愛在緊要關頭激發了哪吒的善良和勇氣,讓他最終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言。

是什麼最終改變了哪吒的命運?

是父母的愛,是父母的不放棄,讓他感到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的,是有價值的。

這,才是能抵擋住魔丸之惡的、真正的靈珠。

這才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讓他一生享用不盡。



2

李靖夫婦的所作所為,用一個心理學名詞來說,就是「抱持」。

抱持,最早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他用的詞是「holding」。

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刻到死亡的最後一刻,都需要被抱持的關係。

一個足夠好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能抱持住孩子。

所謂抱持,不僅是字面意思,即父母把孩子抱在懷裡,不讓孩子掉下來,更是指在精神層面,父母要「hold」住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感受到確定性。就是俗話說的「接得住」。

尤其是在孩子面臨困難、情緒不穩定、或者向父母表達攻擊性的時候,父母如果夠「穩」,能「接得住」孩子的情緒和攻擊,那麼,孩子就會體驗到一種被接納、一種穩定的關係。

他會知道,無論他怎樣,這個世界都會有一個人無條件接納他。

這種接納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讓他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自己是好的。

這會讓他對自己有信心,繼而有勇氣去面對困難。

因為他知道,無論他怎樣,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有一條退路、有一個港灣,有人會在那裡等著他。

就像跳高運動員知道下面有厚厚的墊子保護,他才會沒有顧慮地奮力一躍。

3

做到抱持並不容易,當父母內在有很多淤堵、心結時,是很難抱持住孩子的,反而會很輕易地被孩子激起情緒,變得脆弱不堪,情緒失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很多父母都知道要陪伴孩子,先讓情緒過去。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知道,實際做起來卻很難。

他們們會想盡辦法制止孩子哭。為什麼?

因為他們認為,哭是不好的,是一種很丟人的情緒,這勾起了父母自己內在的羞恥感,所以會哄他、給他講道理、轉移他的注意力,想方設法不讓孩子哭。

或者,因為怎麼也哄不好孩子,這勾起了父母內在的無力感,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爸爸/媽媽,是無能的。

為了避免有這種糟糕的感覺,他們反而會做出強硬的樣子,衝著孩子大吼大叫:不許哭!再哭我揍你!

還有的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乾脆躲出去,或者,自己也崩潰了,和孩子一起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父母本身就沒有體會過被抱持的感覺,他的內在也還是個小孩子。

自身的力量不足,怎麼能夠接得住孩子呢?

4

能接住孩子的情緒不容易,當孩子表達出對父母的攻擊性的時候,更是考驗父母的智慧和定力。就像哪吒對他的父母種種挑戰,李靖夫婦都接住了。

為什麼孩子會攻擊父母?

美國的青少年問題專家喬希·西普在他的著作《解碼青春期》里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時候,他第一次做過山車。在十歲的西普眼裡,那不是一個普通的遊樂設施,那就是一個死亡機器,會把上面的人甩出去摔死。西普就是帶著這樣巨大的恐懼坐上了過山車。

更讓他恐懼的是,他發現,座位上居然沒有安全帶,只有一個金屬條做成的大腿壓杆,用來把腿固定住。

天哪!這就是保護措施嗎?

他使勁地推、拉這根大腿拉杆,想移動它,他努力想站起來,把它崩開。當然,他的努力都無濟於事,最後,他顯然也活著做完了過山車。

幾十年後,西普在這本書中提出這個問題:

我使勁地推它(大腿壓杆)、拽它,是希望我能推動它、拽開它,希望彈簧鬆開,然後我被甩出去摔死嗎?

當然不是。

我那麼做,是因為我需要確認那個壓杆是否能經得起我的折騰。

如果能撐得住,我就放心了。

他話題一轉:青春期的孩子們也是同樣的心理。

他們會不斷試驗你,看你是否能承受得住他們的各種折騰。

他們需要知道,在外界充滿了不確定的情況下,你是否能靠得住?

如果你很穩固,你是靠得住的,他們就放心了。

這真是一個充滿隱喻的小故事。

可惜,有多少家長能受得住這樣的折騰?他們會把孩子的攻擊看作對自己的挑戰,是大逆不道的,必須要嚴厲制止,嚴加管教。

棍棒之下出孝子。

批評打罵不管用,棍棒不管用,還有楊永信的「電擊治療」——就是要讓你怕,讓你恐懼,看你服不服!

這樣的嚴厲適得其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他們漸漸關閉了心門,離父母越來越遠。

5

得不到父母抱持的孩子會怎樣呢?

在心理諮詢室里會看到,很多來訪者雖然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到這裡,但,追根究底,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抱持——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讓他體驗到足夠安全感的關係。

這一點的缺失,會在他今後的人生中以各種想不到的問題呈現出來。

那麼,心理諮詢師會對此做些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諮詢師的任務就是為來訪者答疑解惑、提出建議的。

其實,心理諮詢的本質,不是直接去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營造出一個無條件接納的關係,讓來訪者從中感受到被抱持的感覺。

當來訪者感受到諮詢師對他的抱持,意識到無論他的狀態有多糟糕,無論他怎麼攻擊諮詢師,無論他怎麼晃動大腿壓杆,諮詢師都會和他在一起,穩穩地承接住他。

這時,他就會放鬆下來,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是被接納的,他是好的。

很多人,終其一生,找的就是這種感覺。

這種安全感給了他自尊和自信,他就有底氣面對各種不確定,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

實際上,當你有了這種安全感,有了自我珍貴的感覺,很多問題都不用特別去解決,自己就煙消雲散了。

這才是心理諮詢真正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長大後花錢花時間到諮詢室里去尋找被抱持的感覺,那就在孩子小時候給到他吧。

怎麼做到?

無非六個字:看到,相信,穩住。

當孩子大哭大鬧時,當他畏縮不前時,當他頑劣搗蛋不聽話時,當他對你大吼大叫時,看到他行為背後的訴求,看到他使勁晃動大腿壓杆的真正目的,看到他內心的難。

相信他的本質是一個好孩子,相信人總是有向上向善的生命本能的,相信相信的力量。

同時,讓自己成長,疏通內心的淤堵和心結,讓內心的力量暢通,這樣才能讓自己更穩,才能更有智慧地應對各種情況。

當你做到了這幾點,孩子的命運也許就由此改變了,就像你為之讚嘆的小哪吒一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FZ8g2wBvvf6VcSZZg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