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是工匠,《魯班書》為何被列為禁書?看完開篇第一句就能明白

2023-10-26   歷來現實

原標題:魯班是工匠,《魯班書》為何被列為禁書?看完開篇第一句就能明白

魯班是工匠,《魯班書》為何被列為禁書?看完開篇第一句就能明白

魯班是能工巧匠,一生髮明了很多生產生活工具,他的書有利於技術普及,發展生產力,應該大力推廣才是,可是卻被統治者列為禁書,這是為何?

據史書記載,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能工巧匠的代表性人物,在40年前,有關部門還設立了「魯班獎」,將它定為中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

凝聚了魯班心血的《魯班書》,更是被後人推崇,封為建築行業的經典。

然而事實上,能工巧匠的祖師爺魯班並不是那麼受統治者待見,他所著的《魯班書》曾一度被統治者列為禁書,這是什麼緣故?

其實魯班並不姓魯,他本姓姬,公輸氏,名般。

姬姓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黃帝就姓姬,姬姓也是周朝的國姓,魯國國君就姓姬。但是這並不等於所有姓姬的人都很高貴,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姬姓人家生息繁衍,人數太多了。而且在當時,人們除了姓,還有分支「氏」,公輸般跟姬姓就沒有多大交集。

公輸般靠著自己的努力,後來成為名人,被稱作公輸子、公輸盤。他出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般"和"班"同音,在古時這兩個字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在古代被稱為「子」的,大都是知識分子,比如孔子、孟子,他們出身也比較高貴。而魯班雖然被稱為公輸子,出身並不高貴,屬於勞動人民,祖祖輩輩都是木工。

在現代,技術工人蠻吃香,工資待遇也不低,社會地位至少算中等。但是在古代,工匠地位很低。

古人把各階層的人分為上下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神仙、皇上和高官,中九流是知識分子、樂師、僧道和風水先生。工匠是下九流,而且還排在小偷、妓女、土匪、巫婆、轎夫後面。由此可見,古代匠人的地位多低下。

那麼,既然工匠社會地位低,魯班的父親為何不讓兒子好好讀書,改變命運?主要還是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

古人有句老俗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這句話放到現代不完全準確,農民的兒子也會當縣長,工人的兒子也會當科學家。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那個時期,爵位是世襲的,官員都是在貴族子弟中產生,君王任用官員看的是你的出身,而不是能力。春秋戰國時期,不但沒有科考,就是連舉薦制都沒有。因此,平民出身的孩子,很難像現代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孔子博古通今,滿腹經綸,是儒家「祖師爺」,學問夠大吧,可就是他懷才不遇,無法出頭,周遊列國半輩子,處處碰壁,到了56歲才當了官。

那時候的人平均壽命短,百分之九十的人不到五十歲就與世長辭,即使再有學問也等不到出頭之日。這充分說明,沒有背景的話,在那個時代從政有多難。

魯班的父親也沒有像孟子的母親那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去讀書。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魯班,從小就看著父輩拿著工具在那裡敲敲打打,受到環境的薰陶,耳濡目染,對土木建築工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別的小朋友都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就站在那裡觀察父親幹活。

父親不是雕刻,就是打磨,或者是拼接,魯班在那裡目不轉睛地觀察。

「去去去,小屁孩懂什麼?趕快到一邊去,別給老子添亂,工具傷了你的手腳可不是好玩的。」父親不耐煩地說。

魯班並沒有離開,還上前及時地給父親遞工具,將材料放到父親跟前。父親不再驅趕兒子,任由他在跟前當助手,這樣也大大地提高了父親的工作效率。

魯班並不滿足僅僅給父親打下手,而是在動腦子,觀察父親幹活的過程,揣摩每一道工序和它的原理。他總是在不厭其煩地問父親,這裡為什麼要那樣組裝,那裡為什麼要那樣雕刻。

父親雖然不耐煩,但是因為魯班很有眼色,也只能耐著性子一一解釋,有問必答。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魯班開始挑父親的毛病,說這樣弄不合適,那樣弄的話會牢靠一點,或者說更好看一點。父親起初不以為然,後來兒子說得多了,就按照兒子說的試了一下,結果真的比原先的效果要好。

他激動地抱起兒子:「兒啊,你真是太上道了,我們公輸家的木工事業後繼有人了。」此後,再幹活的時候,他不但不趕兒子,而且主動叫兒子來現場觀摩。有時候,父親還會請教魯班,這裡怎麼設計合適,那裡有沒有瑕疵。

等到十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年紀大了,父子倆的角色開始轉換。父親負責遞工具和材料,負責干輔助活,設計和雕琢、打磨等主要工作,都是魯班來做。

魯班青出於藍,做出的產品不但牢固,而且美觀,還保證耐用。再挑剔的客戶,看到魯班乾的活,也挑不出毛病,大多是讚不絕口。久而久之,魯班的名氣出來了,訂單源源不斷,總有干不完的活,工價也水漲船高。

由於訂單太多,魯班不得大收徒弟,擴大加工規模,提高產能,好保證及時交貨。同時,他開始改革原有的工具,發明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後來木匠用的鋸子、刨子和手工鑽,都是魯班發明的。

也因此,木匠在把魯班奉為祖師爺。

由於魯班培養出來不少徒弟,還發明了很多高效率的工具,他就不再親自幹活,把精力集中到了武器生產和研發上面。

魯班所處的時代是個亂世,群雄爭霸,逐鹿中原,戰爭頻繁爆發。在那個時代,不管你是鷹派還是鴿派,都無法置身事外,會身不由己被捲入戰爭,魯班就是如此。人怕出名豬怕壯,魯班能工巧匠的大名出來了,上門讓他製造武器的人絡繹不絕。

「公輸先生,幫我們製造武器吧,這比你現在的利潤要大幾十幾百倍。」使者說。

「製造武器不是殺人嗎?我公輸般是愛好和平的,拱火、遞刀子的事俺不幹。」公輸般堅定地說。

要換普通人,碰了釘子之後,只好打道回府。別忘了,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靠嘴吃飯的年代,一張嘴可以制止一場戰爭,也可以發動一場戰爭。孔子周遊列國,蘇秦和張儀合縱連橫,哪個不是憑著一張嘴?那時候的使者,能把死人說活,擺平公輸般這種工匠,那是小菜一碟。

「公輸先生,看您這麼聰明,怎麼光說不著邊的話?」使者故意激他。

「怎麼了,我是不忍心看到生靈塗炭。」公輸般分辯道。

「你不研製武器,戰爭就能停止了嗎?各國死於戰亂的人數不照樣每天都在增加嗎?」使者說。

「至少,我不製造武器,不助紂為虐,是在行善。」

「此言差矣,公輸先生,武器雖然是殺人的,但是如果掌握在仁者手中,能迅速幹掉惡人,戰爭不就停止了嗎?」

「那要是掌握在壞人手中呢?」公輸般質疑說。

「那也不錯啊,壞人得到了有力武器,就能迅速消滅仁者,天下很快大一統了,也就不用再打仗了。」使者分析道。

「你說的似乎有道理,得,那就下單吧。」公輸般被說服了。

於是,魯班就開始接軍火訂單,辦起了兵工廠,從一個工匠變成了軍火生產商。

魯班發明了很多武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雲梯和鉤強。

看戰爭題材的影片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在一番火力進攻之後,士兵們吶喊著抬著梯子,靠上高高的城牆,然後順著梯子上到城頭,殺入城中。他們所用的梯子,就叫雲梯,是魯班發明的。

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是因為雲梯很長,豎起來之後簡直可以伸到雲彩里,故名「雲梯」。

古時候沒有鋼筋水泥,城牆是黏性大的土夯築的,要是放到現代,根本不堪一擊。但是在當時,人們卻拿它沒有辦法。古城牆厚度五六米,高度七八米,甚至有的十幾米高。那時候的武器很落後,一般都是用弓箭,初速度也就每秒一百米左右,別說射城牆,就是射鎧甲都很費勁。

因此在當時,軍隊最怕的就是攻城,往往要採用人海戰術,消耗對方的箭矢。孫子兵法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要有對方五倍的兵力,才敢去攻打一座城池。

在攻城戰中,人們往往拿城池沒有辦法,主要是靠圍城,讓城中的人斷水斷糧,直到無力抵抗的時候,再派兵攻進去。

那時候,圍攻一座城池,往往要半年甚至一年。比如三家分晉之前的晉陽之戰,竟然用了一年多,最後引水灌城解決了問題。如果沒有河水的話,恐怕就會一籌莫展。

而且圍困那麼久,要動用很多兵力,往往要投入十萬甚至幾十萬兵力,這麼多人長期圍城,還要吃喝拉撒,消耗掉很多糧食,沒有強有力的後勤保障不行。即使是秦楚趙魏那樣的大國,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自從有了魯班發明的雲梯之後,一般的城池就不用圍困那麼久,將雲梯往上面一靠,士兵源源不斷登上梯子,殺入城中,速戰速決。

《墨子·公輸》就記載說:"公輸盤(般)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也就是說,魯班發明出雲梯之後,首先提供給了楚國,讓他們在攻打宋國城池的戰鬥中派上用場。

雲梯並非簡單的梯子,它有車輪,移動快捷;可以升降,便於展開;它能抓出城牆,讓對方推不倒。

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編的著作《淮南子》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魯班即公輸般,乃天子之巧士,能作雲梯。《淮南子·兵略訓》許慎註:"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除此之外,魯班還發明一種高科技武器,叫"鉤強",也稱"鉤拒"。

這是一種水面作戰使用的攻防兼備的武器,進攻的時候可以用"鉤強"鉤住或阻礙敵方戰船,後退的時候,可以用它阻礙對方的戰船,不讓其前進。

《墨子·魯問》記載說:"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

魯班發明了很多東西,被後世的木匠尊崇為「祖師爺」。

除了魯班,歷史上還有一個武器發明家,名叫諸葛亮,他發明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木牛流馬,技術含量很高,可惜後來失傳了。失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亮太保守,製作流程只有他一個人知道,沒有傳給別人。

魯班是個比較開放的人,他認為發明了這麼多東西,不讓別人知道太可惜了。因此,他就將自己畢生的發明創造,以及建築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即著名的《魯班書》,打算傳給後人。

可以說《魯班書》是一部工藝寶典,在民間被大力推廣,促進生產力,有利於經濟發展,利國利民。

按說對國家統治者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實際上,儘管這本書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卻並沒有受到官方的歡迎,被統治者列為禁書。歷代統治者幾乎都會這樣做,一經發現立即燒掉,禁止在民間傳播。

統治者之所以將《魯班書》列為禁書,原因眾說紛紜。

其中一種說法是,大家看過這本書之後,掌握了生存技能,就能很快脫貧致富。但是脫貧之後,人們就會關心政治,想入非非,危及國家的穩定。

秦國的大臣商鞅就說過這麼一句話:要想國家強盛和穩定,必須讓老百姓始終保持貧困。他們每天都為生計忙碌,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就不去胡思亂想了。統治者認為,百姓太幸福了也不行,國家就會亂。因此,這本書老百姓不能看。

有人認為,《魯班書》之所以被禁,是因為它開篇的第一句寫的太邪乎,看完第一句就知道為什麼官府要禁它。

開篇的首句是:「欲學此術,必先絕後。」

這一句看上去跟金庸的「欲練神功,揮劍自宮」有異曲同工之妙,考慮到兩者所處的年代,魯班才應該是原創者。

為了解釋這一句,書中還有一個說法,要鰥、寡、孤、獨、殘,五居其一者,才能翻看修習這本書,也正是因為這個說法,《魯班書》又被稱為「缺一門」。

古代社會生產力本就不發達,人是各國最可寶貴的財富,你這還讓人主動絕後,必為統治者所不喜。

還有人說,《魯班書》記錄了很多武器製造技術,如機關陣法等,壞人掌握之後,會製造武器對抗朝廷。

除此之外,該書還記載了不少符咒、法術,統治者認為它是「歪門邪道」,擔心有人用它來害人。

因此,統治者對這本書非常恐懼,千方百計要封禁。

儘管《魯班書》被封禁,但它仍然人類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然而,時至今日,魯班依然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他不僅留下了許多發明和貢獻,更以他的傳奇一生讓人津津樂道。

參考文獻:《墨子·公輸》《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孟子·離婁》、《淮南子》

參考文獻:《墨子·公輸》《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 《孟子·離婁》、《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