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龍頭為何跌落:上海萊士資本運作之殤

2021-09-10     大摩財經

原標題:血液龍頭為何跌落:上海萊士資本運作之殤

血液龍頭為何跌落:上海萊士資本運作之殤

「A股血王」上海萊士(002252.SZ)已難掩「體虛」。

9月9月,血液製品龍頭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原實控人持股再次遭遇強平,已經變更為無控股股東、無實控人狀態。具體來看,上海萊士控股股東萊士中國質押給招商證券的上市公司0.2%股權,因逾期未還款被上海一中院強制執行司法拍賣;萊士中國一致行動人深圳萊士質押給招商證券的0.03%股權也同樣因逾期未還款被司法拍賣並成交。

兩次強平後,上海萊士兩大控股股東科瑞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萊士中國及其一致行動人分別持股15.27%和8.72%,合計持有的股份23.99%,已經低於2020年引入的外部股東基立福的26.2%,後者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基立福卻對上海萊士控制權不感興趣。基立福明確表示,將繼續履行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時《關於不謀求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承諾函》。

作為曾經千億市值的「血茅」,上海萊士巔峰市值曾達到1200億,最新市值卻僅有482億。

被「炮製」出的血液製品龍頭

上海萊士成立於1988年,是國內血液製品行業為數不多的龍頭企業,長期以來占據著中國血液製品消費的高端市場

2004年,資本大佬鄭躍文入主上海萊士,並開始推動上海萊士的上市進程,2008年上海萊士掛牌中小板。上市之初,上海萊士創始人美籍越南人黃凱和鄭躍文的科瑞集團分別持股37.5%,為並列第一大股東,是A股罕見的兩大控股股東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

現年59歲的鄭躍文出生於福州羅源,1992年辭職下海,成立了科瑞集團,通過投資高壓開關企業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此後,由鄭躍文掌舵的科瑞集團憑藉過人的資本財技在資本市場過得風生水起,先後投資十餘家城市信用社,參與創立民生銀行、湘財證券,並參與華夏銀行改制、南昌銀行改制、東方人壽重組等。

上海萊士亦是鄭躍文資本運作的代表作。

進入上海萊士之前,科瑞集團還投了另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博雅生物,不過為了推動上海萊士上市,避免同業競爭,鄭躍文2007年將博雅生物的股權全部出清。

2008年登陸中小板後,上海萊士連續幾年業績表現平平,2008年到2012年五年間營收和利潤規模不過翻了一倍,營收增速更是逐年下降。

2013年起,上海萊士開始了連環收購,先後併購了鄭州萊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國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這些收購直接讓上海萊士一躍成為中國血液製品龍頭企業。

併購帶來的規模效應很快在上海萊士身上體現。

2013年,上海萊士業績全面下滑,營收降低至5億元左右,幾乎與2010年持平;歸母凈利更是降低至1.4億,還不如2010年的水平。

但隨著外延式併購增加,上海萊士業績大幅上漲。2015年,上海萊士營收突破20億,歸母凈利達到14.4億,相比三年前增幅近十倍。

同樣飛漲的還有上海萊士的股價。2012年底時,上海萊士市值不足70億,隨著不斷擴張,股價也水漲船高,2015年5月時市值達到1200億的高峰,三年多的時間暴增超過16倍。

也是在這一年,鄭躍文收穫了「醫藥首富」的稱號。根據《2015胡潤醫藥富豪榜》,鄭躍文以430億元的財富坐上當年醫藥首富位置。

炒股炒出巨虧

多年之前,鄭躍文曾將自己的人生際遇歸結為「改革開放40年,我的每一步都趕上了最好的年代和時間節點。」但危險的資金遊戲很快讓這位資本大佬跌下神壇。

2015年之後,鄭躍文為上海萊士裝上了自己更順手的業務——炒股。2015-2017年,上海萊士證券投資收益分別為8.65億、8.29億和2.49億元;與此同時,上海萊士的投資額還在不斷加大,投資性現金分別流出8.19億、7.66億和14.41億元。

不過股市有風險,證券投資這個上海萊士曾經的錢袋子也成為了捅向上市公司的血刀子。2018年上海萊士重倉持有的萬豐奧威和興源環境大跌,導致公司炒股巨虧近20億元,最終出現15.2億歸母凈虧損,是上市以來首虧。

虧損之餘,上海萊士的股價也一瀉千里。2018年12月,在停牌長達9個月後,上海萊士懷揣近400億的重組方案復牌,卻遭遇市場血洗,連續10個跌停,市值蒸發超過600億,也讓高質押的科瑞集團和萊士中國不得不陷入強平。

從此,流動性危機一直困擾著科瑞集團和萊士中國。數據顯示,自2018 年12月科瑞集團及萊士中國首次被動減持起,二者已經分別被動減持11.92%和17.05%持股。

深陷流動性危機,上海萊士近400億的重組方案也不得不調整。2020年3月,上海萊士通過換股收購了基立福45%股權,後者也因此拿到上海萊士26.2%股權,如今已成為上海萊士第一大股東。

2019年1月,百年人壽公告稱,科瑞集團準備將其持有的8.98%股份出售,交易完成後,科瑞集團持股比例將降至1.28%。不過這筆股權交易兜兜轉轉兩年多仍沒有下文,至今股權還握在科瑞集團手裡。

還能再現「血茅」嗎?

2001年起,國家已經不再審批新的血液製品企業,也就是說,血液製品行業的高壁壘已經形成20年。但是,手握稀缺牌照、一度掌握行業頂級資源的上海萊士想要翻身重現「血茅」似乎很難。

今年上半年,上海萊士營收17.56億,同比增34.1%,歸母凈利9.1億,同比增加30.67%。這份看起來還不錯的業績,其實難掩「體虛」。

自2018年出現流動性危機後,上海萊士的主營業務就沒有太大進展,單采血漿站數量一直維持在41座。

血液製品行業不同於一般的生物製藥行業,上游是收集原料血漿的血漿站,下游是醫療機構和醫藥流通企業,每一個環節受到國家嚴格監管。國內市場上,用於生產血液製品的原料血漿都是通過依法設立的單采血漿站進行採集。出於保障血液製品安全的考慮,監管層對單采血漿站的管理較為嚴格,對新設血漿站設定了嚴格的要求和條件,血漿站數量增長緩慢。

但對於血液製品企業來說,血漿站數量代表的是上游供應鏈能力,決定著血液製品企業的規模,血漿站數量沒有增長也就意味著上海萊士的主營業務缺乏擴大規模的能力。

可以佐證的是,2020年上海萊士完成基立福45%股權收購後,血液製品的生產和進口量,相比上年的純生產量僅增加6.17%,達到923.7萬瓶。

而且,上海萊士作為生物製藥企業,享有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但是上海萊士的研發費用在行業內一直處於下游。今年上半年,上海萊士研發費用同比下降1.38%,為4398.5萬,銷售費用卻大幅增長51.61%,達到1.3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9127713_10001151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