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竟成現代人的精神靈藥,這部電影火得如此貼合人心

2023-07-27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長安三萬里》竟成現代人的精神靈藥,這部電影火得如此貼合人心

當「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這首詩歌開始流行的時候,我就知道現在的人承受精神內耗之苦久矣。

什麼是精神內耗?精神內耗就是自己卷自己,遇到問題總是容易陷入自責、焦慮、擔憂的情緒中。

失業時會覺得一定是自己哪裡沒做好;夜深人靜時會突然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一輩子註定碌碌無為;可能買個西瓜都會覺得為啥別人的看起來比自己的甜。

精神內耗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萬萬沒想到,卻讓我在一部動畫電影里找到了治療它的靈藥,這部電影就是正在熱映的《長安三萬里》。

這部電影以李白和高適人生中的幾次相遇作為重要節點,用他們的命運來影射整個大唐的由興轉衰的過程。

而治療精神內耗的靈藥正是影片里的李白和高適。

很多朋友看完电影後都對李白表示了深深的敬佩,然而敬佩的並非他的才情,而是他樂觀的性格。

在看電影之前,很多人因為李白的詩都對他有誤解,覺得能夠寫出那麼豪放不羈的詩的人一定是一輩子順風順水,否則怎麼可能會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豁達胸襟?

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李白和我們一樣,一生中有很多坎,他也面臨過求職被拒、被裁員,甚至還曾經因為出身不好被輕視,這可比現代人的遭遇要悽慘得多。

李白出生在一個商賈之家,雖然家中富庶,但是按照士農工商的排序,李白在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下等人。所以當他自詡才情橫溢想要自薦為官時,卻被說是賤類下民,他遞出去的文章哪怕文采再好,人家也不屑看一眼。

換位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估計會覺得自己一輩子都要完了,畢竟出身是無法改變的,而且在那個年代,走到哪都看出身,根本沒有其他路可走。

但是李白不一樣,他狠狠地唾棄了那個看不起他的官員幾句,然後就沒事人一樣地呼朋喚友去黃鶴樓飲酒去了。

而當他來到黃鶴樓,又遇到了挫折,他想在樓里寫得最好的詩旁題詩,然而當他看到崔顥留下的《黃鶴樓》的一瞬間,就知道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壓根無法和他平起平坐,羞而離場。

但是這件事也沒有令李白消沉很久,很快他就打起精神,鬥志昂揚地表示自己總有一天一定要寫出比「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佳句。

李白的樂觀並不是缺心眼,而是他自信的體現,這種自信也不是自傲,因為李白後來窮其一生都在為做官和作詩兩件事努力,從未停止過追尋的腳步。

人人都說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但現實里他更像一個實幹家,不會傷春悲秋,干就對了!

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不管是學業上遇到困難,還是工作中有不順之處,亦或者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很多人很容易陷入消沉情緒中不可自拔,然後讓事情進一步惡化。這時候就該學學李白,做一個實幹家,減少自己的精神內耗。

影片里的另一個主角高適也是整治精神內耗的一把好手。

高適出身不錯,武藝不錯,本該是人生贏家,誰曾想竟然家道中落,變得窮困潦倒。

遇到這樣的人生大坎,很多人可能就一蹶不振、破罐破摔了,但是高適不一樣,他依舊保持著一顆壯志凌雲的心。

高適在不得志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裸辭回鄉,之後潛心蟄伏20年,最終平步青雲。

可能很多年輕人在高適身上更能得到啟發,因為當前緊張的就業環境,讓很多人被面臨著就業的壓力,不少人都在為了工作而焦慮。

高適的經歷就為當代年輕人指明了一條道路,告訴我們裸辭不可怕,失業不可怕,只要心中的一口氣不散,終有你大展宏圖的時候。

而兩個人的經歷也說明了人生幾十載,眼前的挫折看似比天大,但是實際上等你垂垂老矣再回首望去,會發現曾經以為過不去的坎到頭來都不是事。

都說讀史可以明志,李白和高適的故事哪怕和我們相隔千年,但他們身上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品質和思想。

如果你正在遭受精神內耗的困擾把自己折磨得疲憊不堪,那麼不如去看看這部電影,或許看完後,你就會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覺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444c843aca0614456df6ed79e31b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