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吃牛排,那粉粉的牛排洋溢著牛肉香,明明都是瘦肉卻有一點雪花紋路,放在鍋里輕輕煎烤,均勻撒上黑胡椒粉和食用鹽,然後裝盤上碟,再加一點擺飾品,不僅看起來好看,吃起來也好吃。煎牛排屬於西餐,總是出現在外國人的餐廳里,但那些有名的牛排,不是日本神戶牛肉,就是澳洲牛排,這不禁讓我有一點困惑:明明中國的牛肉也是一樣的肉質嬌嫩,口感舒適,為什麼中國的牛肉做不出有名氣的好牛排呢?
我查閱過資料才知道,我國主要是食用的牛肉是水牛、黃牛和耗牛。雖然這些牛肉健康營養,但是肉里含有很多筋腱,摸起來比較粗硬,吃起來也有點柴。我們國家的牛肉用來做菜,一般是切成片炒菜,或者是切成塊燉湯,這樣的做法能讓牛肉的口感更好。另外,我們都知道牛肉的價格比較貴,而且不是牛的每一個部位都適合用來做牛排,那麼在原本牛肉的價格上,適合做牛排的部分價格還要更高,這對很多家庭來說是很大的食物成本,所以大家不一定都會買。
外國人很愛吃牛排,愛吃到專門飼養用來做牛排的牛,也就是針對牛排他們培育出了「脂肪和牛」,這種牛含有很高的脂肪,肉汁十分豐富,特別適合用來煎烤,經過煎烤後的肉質也依舊細嫩。外國人對牛排也很講究,比如在牛排切好後會進行排酸、熟成等處理,確保牛肉的蛋白酶被分解,這樣一來牛排的質地更鮮嫩,口感更佳。
最常吃的三種牛排有:取自牛後背腰部的西冷牛排、被稱之為「牛柳」的菲力牛排和牛肋骨邊上的肉眼牛排。這三種牛排各有特色,味道也不相同。我個人比較喜歡吃菲力牛排,因為菲力牛排是一頭牛身上最珍貴的部位,肉質十分軟嫩。菲力牛排不宜烹飪過長時間,所以建議三分熟最好,煎太久的菲力牛排口感會變硬,就沒有那麼好吃了。另外,菲力牛排含有的油脂比較少,所以煎烤時需要添加一些黃油、大蒜等輔料提味,把菲力牛排的香氣給誘發出來。
話說起來,我第一次吃牛排的時候,沒有什麼經驗,還鬧出過一點笑話呢。那時我高中畢業了,在南寧的一家書店打暑假工。有一個周末,我和同事一起去必勝客吃東西,我想著自己還沒吃過牛排呢,所以就點一份牛排。在用餐選擇時,我似懂非懂地選擇了五分熟,後來服務員把牛排端上來,我一用刀切開,就有點傻眼了:這帶血的牛肉,是還沒熟吧?我悄悄把這個困惑告訴我的同事,她隨即笑了:「傻瓜,這才不是血水呢!這是牛肉里的肌紅蛋白。趕快吃吧,外國人都喜歡這樣的吃法。」我一聽,臉都紅了。
現在想想,小的時候因為羨慕電視劇里的人們吃牛排,我也偷偷拿媽媽買的牛肉自己煎呢,味道當然是還可以了!雖然不是每一塊牛肉都可以做成牛排,但經過細心烹飪的牛肉總歸還是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