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說,她又沒忍住吼了孩子。
原因是孩子晚上寫作業磨磨蹭蹭的,一會要去廁所一會要喝水,一會又咬著筆頭髮愣,自己實在沒憋住火,就又吼了他。
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吼他了,我知道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每次情緒上來,我的大腦就一片空白,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嗓音,更控制不了自己鋒利惡毒的話。
我很愛很愛他,但發火時,卻能說出「不要你了」、「你笨死算了」這樣惡毒的話。
對於孩子的哭泣,我無動於衷,甚至厭煩、想捂住他的嘴、揍他。有時候我都想,這破「皮夾克」不要也罷。誰愛要誰要吧。
自己的親生骨肉我竟然這麼殘忍。
明知道吼娃不好,也暗暗發過誓下次不再大聲吼他了,但下一次,還是這樣,甚至更大聲,更過分。
聽完閨蜜說的,我的腦子裡也嗡嗡的,畢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被娃修煉的媽。
為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
馬斯洛的人類需要五層次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全需要是最基礎的人類需要之一,其重要程度僅次於生理需要。
對孩子而言,安全需要不僅僅是生命安全不被威脅, 生存環境安全同樣重要。
當一個人的內心感覺安全,他便不需要動用過多的力量對抗恐懼和不安,才有改善行為、遵守規則、認真學習的基礎。
反之,為什麼吼叫、打罵很難產生真正的管教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動用了過多的心理能量,用於防範「恐懼」和施加「對抗」。
當孩子面對大吼大叫面目猙獰的父母時,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只想捂緊耳朵,讓這場暴風雨快點過去,至於父母說了什麼,他們無暇聽、也無法照做。
李玫瑾教授曾說:「父母發火時,孩子的那種害怕,就像被幾隻老虎逼到了牆角」。
而面對孩子的「無動於衷」,我們更忍不住提高音量,說更難聽、惡毒的話。
事實上,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描繪的那樣,孩子的內心在我們大吼大叫下,早已四分五裂。
這樣的他,又怎麼能接收父母的信息,又如何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做出改變?
時間久了,被吼的多了,內心也麻木了,甚至產生了抗吼免疫。任你再大聲,他也無動於衷。
其實,父母偶爾一兩次的吼叫對孩子的傷害並不大, 最怕的就是把孩子當做自己情緒的發泄口,把大吼大叫當做管教孩子的常用方式,還錯怪孩子聽不進去。
面對熊孩子,不想吼叫,試試這幾招
01情緒攤牌,隔離冷靜
我們的情緒不是一下子上來的,它有一個慢慢爬坡的過程,是什麼讓我們最終爆發了?
是委屈,是一種「過於照顧孩子感受他卻不領情」的憤怒。
孩子畫畫磨蹭著不來吃飯,你催了一次,他沒動,催了二次他還沒動,眼看著飯要涼了。
聽聽自己此刻內心的感受,你是有點生氣的。
但,你又覺得不至於因為小事跟孩子發脾氣,於是選擇了 照顧孩子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情緒,開始規勸——「快點啊,飯要涼了」、「你吃完再畫多好呀,一時半會畫不完,飯後有的是時間」。 (你的潛台詞:你快給老娘滾過來吃)
這就是情緒的導火索——你不滿,但你沒直說,而是選擇了忍。
當我們一味強迫忽略自己而照顧孩子情緒時,反而會 給孩子一種「我的情緒最重要」的錯覺,稍不順心,則換來討價還價——
「涼就涼,我不怕涼」、「我不想飯後接著畫,就想現在畫完。」 (其實,娃的潛台詞:我非常認真地在考慮且回覆你的建議,答案是你的建議我不想採納)
而你,肯定也無法像忍者神龜一般一直忍下去。
孩子的變本加厲會直接把導火索推向引爆點——「我不管你怕不怕涼,立馬給我過來吃!」、「晚一分鐘,畫我就給你撕掉!」 (此刻你的潛台詞:我都這麼降低自己遷就你了,好言相勸你還不聽,是不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我就不吃」「你憑什麼撕我的畫」「你真是個討厭的壞媽媽」。 (娃的潛台詞:怎的了?為什麼前一刻還有商有量,我只說了不同意,她就開始發脾氣?媽媽太討厭、太可怕了嗚嗚嗚……)
話趕話,火拱火,最後兩敗俱傷。
所以,如果你有情緒,不如直接和孩子攤牌,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我催你兩次了,我的本意只是讓你好好吃飯,你如果繼續磨蹭,媽媽會感覺你十分不尊重我,我會很生氣。」
相信我,很少有孩子明白你的真實感受後,會說「你生氣吧,我就是要故意氣死你…… 」
因為他們的本意從不是故意找茬,大部分都是我們有所圖,他們不配合,而我們打著講道理的由頭,卻不說出 背後 的情緒訴求。
孩子們沒眼色,看不懂、參不透啊。
最後才會讓事情愈演愈烈。
所以,最開始,就把問題和情緒可以一起攤牌給孩子,他反而會試著理解、照顧你的情緒。
02隔離階段,復盤自己情緒爬坡的過程,找原因和對策
如果情緒已經上來了,沒辦法理性思考,娃哭鬧,你也一肚子火時,不如先閉嘴,保不齊一張嘴,就說出什麼難聽的話。
兩個人分別隔離開,冷靜一下。
告訴孩子「再談下去媽媽就忍不住說難聽的話了,我不想傷害你,也不想讓你傷害我,我們都冷靜下」。
娃崩潰就讓他崩一會好了,一個人崩總比兩個互相拱火強吧。
隔離時,努力冷靜下來,看看自己的情緒是怎麼來的,孩子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
若是孩子的問題,那麼多半,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你的幫助。 具體看這篇《不想吼娃,脾氣上來又控制不住?多問這句話,親子關係至少和諧一半! 》
若是自身情緒不對,不過是借題發揮把火撒孩子身上,那就需要反思了。
其實仔細回想,很多時候吼娃,都是我們本身情緒不好,壓力很大或身體太累時導致的。
當時的自己就是一枚定時炸彈,稍微一點小火苗就炸了。同樣一件事,若發生在我們身心愉悅時,則啥事沒有。
所以媽媽們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03我好了,你好了嗎?
如果自己情緒穩定了,那就去找孩子,告訴他「媽媽調整好心情了,可以平靜的對話了,你好了嗎?」
發脾氣在所難免,孩子看見父母調節情緒的過程,也是他學習的過程。
所以,生氣後的相互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有一次,CC在學校因事耽擱回家晚了,而我白天的工作也沒處理完,心想早點把兩孩子收拾清,好把工作捋清。
但CC那晚也是極其沒眼力見兒,要麼作業磨蹭著不開始,要麼自己乾的事情突然不幹了,讓我幫忙。DD看見姐姐鬧,在旁邊看熱鬧不嫌事大地呼啦嚎瘋地喊,當時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
實在沒忍住就吼了CC一句「今天你就不能自覺地干一件事?」
本來就超不爽的CC被我一吼徹底崩潰了。 (行吧,大意了)
於是,我一手抱著不安分要媽媽的DD,一手摟著哭天搶地的CC。 (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心肌梗塞的感覺)
等CC情緒平復了,我也冷靜的差不多了。
女漢子點頭。
CC聽完嘆一口氣:唉,好吧。
我把情緒一五一十地攤牌,讓CC知道我什麼心情,這種心情哪來的,怎麼造成的。
也讓她明白我也很重要!我不是木偶,我也有訴求,訴求實現不了,也會有後果。
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營造一種媽媽無所不能的假象。
事實上,即便你甘願做一個忍者神龜,娃大多數也不會良心發現,主動放你一馬。
反倒是你也攤牌,讓娃知道你也會累會煩會沒耐心,他反而會神奇地考慮你的感受。
跟角色無關,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人間真實。
所以,作為媽媽,你的感受也很重要,媽媽不好了,孩子不可能好。
必要時,應該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是人,會累、會痛、會難過、會煩躁,當然也會犯錯。
但媽媽發現自己做錯了會立刻改正,情緒不好,也會想辦法紓解。
孩子看見大人發火併自我平復,也是一種控制情緒的學習。
改變是一個艱難且漫長的事情,但好在,只要行動起來,結局就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完——
PS:《 7年磨一劍,養娃7年掏心掏肺的經驗,都在這兒了! 》 (點擊查看簡介)C媽的新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正在熱銷中!
五大兒童情緒和行為主題,80種應對方法,解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
希望我7年總結而成的這些養育經驗可以幫到你!實現「孩子不委屈,父母不憋屈」?
5折搶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