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英烈丨莊希泉:為了民族復興

2024-06-28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歲月的長河裡,無數革命先烈們前赴後繼,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進程中,構築了一座座永恆的精神豐碑。這其中,也有統一戰線英烈的身姿。

莊希泉(資料圖)

莊希泉(1888-1988),福建省廈門市(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人。1911年在海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2年經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以95歲的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正式黨員。曾立下終生的諾言「永愛中華,此志不渝!」,他是中國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新中國僑務工作主要領導人之一。

莊希泉早年參加同盟會,為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三下南洋籌款,後在新加坡經營實業、興辦教育,曾奔走於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從事反蔣、抗日等革命進步工作,並因此三次被反動當局拘捕下獄。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莊希泉和夫人余佩皋以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執行委員的身份,組織成立「廈門國民外交後援會」,發動罷工、罷課,積極推進國共合作,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日本駐廈門領事館藉口其父曾在台北設有商號,稱其為日本「屬民」,將其非法關押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的地下監獄,進行威逼利誘,要他悔過,但他始終寧死不屈,堅決拒絕,後被押送到台灣囚禁了9個多月。經閩台各界多方營救獲釋後,設法返回大陸繼續參加大革命,並在上海《新聞報》上公開聲明:「我是中國人,不是什麼日本屬民!」還特地改名「莊一中」,寓意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莊希泉在香港主持閩台抗日救亡同志會,救濟難民、籌集款項,聯繫、介紹海外進步青年到延安參加抗日戰爭。1938年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會,救濟難民,創辦建光學校、立華女中,並協助台灣革命同盟出版《戰時日本》雜誌。1942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安排下從香港轉到廣西桂林。同年中共南方工委、廣西省工委遭破壞,莊希泉以華僑身份掩護地下黨員堅持鬥爭,並長途跋涉千餘里,不惜變賣香港的全部家產資助革命。

抗戰勝利後,莊希泉返回香港、新加坡,經營進步電影和進出口貿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民主同盟,並任香港工商委員會委員,積極協助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的海外統戰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夕,莊希泉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委託,專程飛往新加坡,面邀陳嘉庚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僑委副主任,與何香凝、陳嘉庚、廖承志等一道開創了新中國僑務工作的新局面。他深入僑鄉,了解僑情,慰問僑胞,在安置歸國華僑,發展僑鄉生產,維護僑胞、歸僑合法權益,加強僑胞團結和促進中外友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莊希泉協助陳嘉庚參與籌備成立全國僑聯,當選為副主席。陳嘉庚病逝後,擔任第一屆全國僑聯代主席。改革開放後,他以九旬高齡出任第二屆全國僑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為僑界的撥亂反正,僑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以及僑聯組織的健全和發展傾盡心血,真正做到了「心為僑所用,情為僑所系,利為僑所謀」。1988年,他因病在京逝世。莊希泉在僑界享有崇高聲譽,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縱觀莊希泉的百年人生歷程,是革命和進步的一生。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廣大華僑追求光明、堅持正義、不斷進步的精神和心繫中華、愛國愛鄉的情懷。

END

稿源|三湘統戰

編輯|塗書

一審|塗書

二審|孔瑞

三審|伍文輝

轉載請註明來源「同心長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654dfbcd3e4ab3361565e0e0172d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