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數量總體下降,但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

2024-06-25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6月24日,生態環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天威表示,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呈現以下特徵:一是突發環境事件從數量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然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二是生產安全和交通運輸事故是突發環境事件主要的誘因。三是近十年約四分之三以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約一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大氣污染。四是從處置難度來看,環境突發事件有污染範圍廣、處置時間很長、環境影響很大等特徵。五是突發環境事件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容不得半點疏忽。

李天威表示,當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態勢總體上沒有根本緩解,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結構性、布局性的環境風險長期存在,突發環境事件的誘因複雜、量大面廣,新問題、新挑戰交織顯現。我們強化隱患排查,強化環境應急準備,強化協調聯動,確保自然災害以及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等事件發生後能夠第一時間通報信息,共同採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

紅星新聞記者:我想問一下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有哪些特徵,趨勢上有哪些變化?

李天威:謝謝你的提問。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從數量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然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突發環境事件時空分布不確定性非常強,誘因複雜,涉及的污染物種類多,環境影響大,敏感程度高,防範處置的難度比較大。我想從五個方面來回應一下您的問題。

一,事件的數量來看。自2013年以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數量由每年大概700餘起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兩三年都在每年200起左右,其中重大事件每年兩起左右,較大事件每年十起左右。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還沒有根本改變,所有的省份都發生過突發環境事件,基於化工企業的產業布局,中東部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相對較多。

二,事件的起因來看。生產安全和交通運輸事故是突發環境事件主要的誘因,化工企業的泄漏、火災爆炸、尾礦庫的泄漏、危險化學品的運輸事故,這些次生地突發環境事件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違法排污等等這類不到10%。同時,自然災害、歷史遺留問題等等也能次生突發環境事件。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影響越來越突出,而且通常跟其他的因素耦合疊加,給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防範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污染類型來看。經過近十年的調度,大概四分之三以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約一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大氣污染。部分環境事件造成了水、大氣、土壤多介質的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種類也是複雜多樣的。有重金屬、苯系物、石油類這些較為常見的物質。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像二氯甲烷等一些新污染物,以及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等這些非常少見的化學品。

四,處置的難度來看。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往往污染範圍廣,擴展速度快,污染物一旦進入河道,經常面臨地勢險峻、水文條件複雜這些因素的影響,處置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容易影響沿線水源地水質,環境和社會影響比較大。有的突發環境事件範圍非常廣,2020年黑龍江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造成了340多公里河道污染,有的處置時間很長,2022年貴州盤州洗油泄漏事件應急處置時間長達5個多月。有的環境影響很大,2022年江西宜春錦江鉈污染事件造成三個水源地四家水廠取供水受到影響。

五,敏感程度來看。突發環境事件往往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敏感度、社會的關注度都非常高,一旦事件造成水源地污染或者是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就可能對周邊群眾的身體健康、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會造成較大的社會問題,容不得我們半點疏忽,我就回答到這裡。謝謝。

封面新聞:當前我國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情況如何,防範突發環境事件的重點和難點在哪些方面?

李天威:感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跟前一個問題是有關聯的。當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態勢總體上沒有根本緩解,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總體來看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結構性、布局性的環境風險長期存在。我們國家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危化品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合理等,這些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全國有7000多座尾礦庫,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了16.5萬公里,每天通過道路運輸的危險物品近300萬噸,全國現有化學物質約4.5萬餘種,每年還要新增上千種,這些化學物質在生產加工、使用消費、廢棄處置等各個環節,全流程都有可能進入環境。實際上有什麼樣的布局,就會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會有多大的環境安全壓力。這種結構性、布局性的風險長期存在,並處於高位運行,對環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壓力。

第二,突發環境事件的誘因複雜、量大面廣。剛才也說到,突發環境事件多是由各類事故、災害次生的,化工企業火災爆炸等這些生產安全事故,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事故是主要的誘因,合計占比超過80%。同時像極端天氣和地震等這些自然災害也容易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加上跟污染物排放,歷史遺留問題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風險防範和處置難度非常大。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包括我國在內,全球遭受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和生產安全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加大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例如2021年大家知道,高溫、乾旱和大暴雨的極端天氣在我國多地出現,在甘陝川誘發了多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在鄭州誘發了多起突發環境事件,電池自燃、電解鋁廠爆炸、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泄漏等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第三,新問題、新挑戰交織顯現。除了石油類、重金屬這些常見的污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污染物,以及剛才提到的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相對少見的污染物,在近年來突發環境應對中屢有出現。應急監測和處置都面臨新的考驗。同時,公眾對美好生態環境需求不斷提高,信息傳播方式的飛速變化,給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也帶來了新挑戰,容不得半點疏忽。

應該說突發環境事件既有各類突發事件的共性——突發性,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發展態勢都有不確定性,同時又有環境屬性這些特殊性,如果說難,我覺得就有三難:

第一難,誘因複雜。突發環境事件80%是由其他事故次生,生產安全、交通運輸這些事故次生,而這些事故無處不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第二難,綜合性強,處置難。很多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往往涉及切斷源頭,還有可能要引流、水利調度、應急監測以及飲用水保障等多個環節。大氣污染事件可能還涉及人員疏散等這些問題。特別是重大事故,往往面臨非常大的困難。例如黑龍江伊春尾礦庫泄漏事件,那都是在極端條件下,冰天雪地,零下三十幾度,羽絨服外面還得套著棉大衣,340多公里的河道,幾十個處置環節,幾十個處理點都要有人盯守,都要有人值守,都要有人實時關注,這個處置起來很難,監測的力量也很難跟上。

第三難,突發環境事件社會關注度高,應對難。突發環境事件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不能出任何紕漏,否則就會影響公眾健康,也會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說應對是全方位的,要綜合應對,有的事件看起來很小,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變成重大事件。

因此可以說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我們工作有點像足球比賽守門員一樣,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是生態安全底線、生命線,基本要求,我們始終秉持「時時處處事事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強化事前防範和應急準備,堅決守牢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主要的措施,大措施是三個方面:

第一,要強化隱患排查。指導各地深入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的排查整治,緊盯「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重點行業領域、水源地等環境敏感點,以及汛期等敏感時段,儘可能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現在看預防為主,我們講難以預測,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地準備。

第二,強化環境應急準備。剛才也談到了突發環境事件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所以對於突發環境事件來說,我們必須要做到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而掘井,渴了才挖井,來不及了,就必須要準備。「有備治人,無備治於人」,所以我們按照以空間換時間的總體思路,指導全國各地編制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間設施,到突發環境事件的時候,就直接能派上用場。閘壩可以攔截,水庫可以調蓄,溝渠可以引流,多年的實踐都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這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應急措施。按照這個思路現在目前我們又在推進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環境應急準備措施,全國有600多個經過省級人民政府認定的化工園區,我們現在按照「一級不出廠區,二級不進內河,三級不出園區」的思路,推進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把這些高風險的園區管起來。

同時,我們定期組織開展分層分級環境應急培訓,指導各地深化環境應急演練,配強、配優環境應急隊伍,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能力。

第三,強化協調聯動。2020年我部與水利部聯合發文,指導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2022年我們與應急管理部簽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協議,明確信息共享,處置聯動等八個方面的合作內容,切實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防範。

在此基礎上,我們指導全國各級生態部門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溝通,建立信息通報、責任共享、會商預警等一系列工作機制,確保自然災害以及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等這些事件發生後能夠第一時間通報信息,共同採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

來源丨生態環境部微博

編輯丨周吉發

校對丨曹志遠

審核丨文 萍

往期推薦

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公路環評導則

受理670餘萬件,「12369」已成歷史!這個平台將成為新的「連心橋」

約談25家機構!衡陽狠抓機動車環檢合格率削減工作

首個紅色預警!四問南方強降水天氣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

點擊右下角「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eeeeb0471e4067014592d4f49b46f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