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2.0:左手鄉村振興,右手社群疊代 | 品牌新事

2022-05-30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社交電商2.0:左手鄉村振興,右手社群疊代 | 品牌新事

我們唯有通過與他人結合,方能實現自我,「個別我」(I)需要結合「團體我」(We),方能建立真正「完整的個人我」(Fully I)。

——榮格

文 / 南山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四川金川縣,百年古梨樹最多的地方,100多萬株梨樹,每年雪梨產量3萬多噸。然而,受限於交通閉塞,往年雪梨滯銷是常態,不少果農無奈雪梨喂豬,甚至大量雪梨零落成泥,或枝頭哭泣

雪梨不便保存,不好運輸,但雪梨膏可以,20斤梨1斤膏,問題迎刃而解。

不過,雪梨膏的銷路也是難題,機緣巧合,2017年,金川雪梨膏在上海的一個電商平台「歸農」上架,一分鐘售罄16500瓶此後,每年銷量50多萬斤雪梨膏等於1萬多噸解決了全縣1/3雪梨

歸農集團創始人蔣憲彬

「歸農」看名字就知道,是一家主打農產品的電商平台

2015年中秋,江西泰和烏雞蛋,一天賣光16家養雞場的2.8萬枚。

2020年5月,開封紫皮大蒜,兩天賣掉100多萬斤。

2021年和2022年,歸農受海南文昌發改委邀請助力鄉村振興,參加文昌「妃子笑荔枝直播」,10分鐘銷量破萬單,超過其它直播團隊銷量的總和。

國內電商平台早已一片紅海,歸農憑什麼脫穎而出呢?原來,這家社交電商,背後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社群。2015年成立至今,從最初的13個種子用戶,發展到800多萬會員。能將數百萬會員聚到一起,一定有許多新玩法。

消滅信息不對稱,真實高於一切

吳曉波老師曾說,社群的本質即社會化共享,其運作的路徑則又帶有組織化的特徵。

我們發現:社群的潛能基於圈層化共識和利益相關性建立,是一種柔性的、「失控的」組織形態。在社群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可利用價值在急劇下降,而營銷傳播的透明度、精準度與深度則大大提升。

歸農產品之所以賣得好,首先就在於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農產品難賣的原因很多,諸如品質參差不齊,難以標準化,保鮮儲運成本高、風險大於是商家想盡辦法營銷造勢包裝概念

歸農創始人蔣憲彬另有見解:「做生意一般都很忌諱暴露採購成本價,但我們賣禮泉蘋果,索性告訴顧客收購價就是8毛錢一斤。但是我們賣45元10斤,合四塊五一斤,是怎麼來的呢?我把各種成本明細算給會員看:

從冷庫搬一筐出來是一噸,約有15%—20%是次果,要挑選出來;

快遞費是11—13元一箱(地址不同,遠近區別);

網套2元一箱;

裝箱挑選人工費2元一箱;

紙箱加內襯6元一套;

……

硬成本列出來,消費者對產品的常規價格就有數了。價格不在區間內,太低或者太高,他們都不會買。」

這是一種「真實高於一切」的理念,既不承諾品質最好,也不承諾價格最低,只承諾價格和品質的真實,向會員「交底」。

社團化、企業化、本地化

「確保真實,替用戶把關」,這是社交電商最本質的價值,但如何讓這種價值理念被更多人理解、接受,並形成一種可複製、可循環、可持續的運營體系呢?

秘密就在歸農獨特的「三社」方法論:

第一,社群的社團化:人以群分,但天然形成的社群,一般很難商業化變現。把社群變成社團,從用戶中篩選那些有影響力的人變成社群的管理運營者,對用戶進行分層,用戶自組織、自運營,激發社群的凝聚力和行動力

歸蜜線下聚會

第二,社群的企業化:以利益驅動為引擎,社團採用經營企業的方式進行優化,既滿足參與者的社交需要,又讓他們通過產品的推廣分享獲得收益。

第三,社群的本地化:原創「社區服務站」玩法,讓社群紮根社區,從線上走到線下,實現同城「附近的人」更強黏性的社交互動,以及更快捷的配送服務。

社群+社團+社區「三社」方法論,把用戶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提升了營銷傳播的深度和效率,最終與用戶共贏

如同管理學家查爾斯·漢迪所主張的新型組織關係:讓成員擁有足夠的自主權,又讓他們彼此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相互依存關係;鼓勵差異化和靈活性,又對此有所限制;維持一個核心目標,卻由成員分別負責管理。

預售賣「圖片」,7天營收破千萬

歸農風頭正勁,可放眼望去99%都是女性會員。於是,蔣憲彬又邀約一些企業家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天下商邦」,以社群運營方式,打造一個以男性創業者為主要目標人群的眾創事業平台。

2019年12月,天下商邦商城上線,發布了一款醬香型白酒,當時用的是3D建模的包裝效果圖做預售。這款酒產自茅台鎮,起初從職工到會員,沒人見過實物,只有少數人喝過樣品。

結果,7天不到,3萬多瓶酒一掃而空,賣出了1000多萬的銷售額。

突如其來的爆品,讓人們開始注意到天下商邦這個社群。

在蔣憲彬眼裡:「通過社交場景推薦分享,天然就有信任度,而且,在發布產品前幾個月,先發布了一首與『天下商邦』酒同名的歌曲,一句『是英雄不論成敗』戳中人心。酒未到,歌先行,產品未到,內容先行,鋪墊到位,蓄勢充分,產品上架自然容易引爆。」

天下商邦經常邀請知名人士參與「私享會」,比如段力平、江南春、孔繁任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每次活動現場所有人抽籤就座。老闆不分大小,英雄不論成敗。

不止組織「有意義」的商業交流活動,天下商邦還組織一些「沒意義」的活動。2020年10月,天下商邦走進敦煌戈壁。100多人,為了那個「毫無意義」的終點,四天三夜徒步108公里,在極限挑戰中感悟人生,增進情誼。

天下商邦戈壁徒步

「天下商邦,天下相幫」。2020年3,在江西泰和組織第一次「天下商邦名人名企私享會」,勝友如雲,暢談兩天兩夜大家被天下商邦海南分會會長肖輔林邀請到他老家做客。當地有個習俗「喝早酒」,肖輔林70多歲父親竟然凌晨3點起來為大家燒飯,還捧上自釀的米酒。

那個早晨,面對長者之愛,同儕之信,一群理性的「老男人」,集體情緒破防。

社群運營的三原則

商道即人道。社群社交電商是個新物種。未來,商業社群還如何演化,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歸農和天下商邦卻在不斷放大個體在社交網絡中的節點作用,激勵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商業之美,相信自我奮鬥,樂於奉獻共享。

這是一種賦予小共同體情感和商業價值的自發秩序。它很好地呼應了以下三點共識:

1. 化解對立:社群內容高效傳播的開關

買賣關係,原本是天生對立的,賣家巴不得從用戶口袋裡多掏錢,買家巴不得少付錢。但是社交電商運營中,推廣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二者兼具的身份和個體社交信用相結合,恰到好處地化解了買賣對立,在社群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包容和互信關係,可最大可能地提高內容傳播效率。

2. 價值認同:社群「連結」的紐帶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變得越來越重要,就是「態度」。「態度」是一種價值判斷和身份認同。

有態度的人,清醒地知道自己認可什麼,反對什麼,願意與怎樣的人在一起,不願意與怎樣的人在一起。「態度」都有因果和取捨。明確的「態度」,讓一個人變得成熟而清晰,從而在芸芸眾生中,區隔出不同的社群。

在歸農和天下商邦的社群中,因趣味和價值觀相似而互惠互助,溝通和信任成本趨近於零,交易成本顯著降低,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3. 失控自組織:社群「生態自循環」的保障

凱文·凱利通過觀察大自然中的蜂群、雁群,發現擁有強大適應性和自主性的群體,往往呈現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結構,這種各級次單元彼此連接又相互獨立的狀態,反而讓群體頑強演化。

惟其以一種自治模式、群聯結模式、分布式管理模式來運作,每個成員的主動性才能被完全解放,從而自主創造出獨特的身份特徵和圈層性的社群文化,以自然生髮的整體性作為共同理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4f26bdf53cf2a9b7e7722a857c3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