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退休 海信變奏
出品|大摩財經
繼海爾告別張瑞敏之後,青島另一家電品牌海信也告別了「主帥」周厚健。
3月12日,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在每月例行經營工作講評會前宣布,已辭去董事長一職,正式退休。海信集團原副董事長林瀾接任董事長一職。
周厚健的卸任,對於海信來說,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周厚健自1982年進入海信,40年間見證了海信由一家地方電視機廠,逐步成長為覆蓋顯示、白電等多個行業,手握四個上市平台的大型集團。
隨著周厚健的退休,中國主流家電企業基本進入第二代中青執掌時代。現年68歲的董明珠近日在接受採訪時,也談到了被外界多次關注的格力接班人問題。董明珠表示:「自己希望接下來三年期間格力電器現有的管理層能夠有一個人脫穎而出,繼續帶領大家。」
65歲老將卸任,64歲新帥接棒
周厚健之于海信,大概相當於董明珠和格力,張瑞敏和海爾。雖然不是創始人,但卻是將其從地方小廠轉型為國際知名品牌的靈魂人物。
周厚健1982年自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後,就被分配到海信的前身青島電視機廠,1992年升任廠長,一輩子的工作都圍繞著電視機和海信。
在周厚健的帶領下,「海信系」在資本市場上動作頻頻,目前在A股、港股和日本證券市場都有布局。
2007年,海信白電資產借殼科龍電器完成上市。由於科龍電器同時在A股和港股上市,海信白電業務也順勢實現A+H布局。A股ST科龍先後改名海信科龍和海信家電(000921.SZ),最新市值在160億元左右。港股廣東科龍電器股份也先後經歷了海信科龍和海信家電(0921.HK)兩個階段,最新市值97億港元。
除此之外,「海信系」上市資產還包括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三電控股。2021年5月,海信家電以13億元價格收購了全球汽車空調巨頭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75%股份,正式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
在周厚健領導公司的末期,海信完成混改。
混改主體海信集團成立於2001年,原本是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信有限」)的骨幹員工激勵平台。成立之初,海信有限占股本85.79%,周厚健等七名自然人股東持股14.21%。隨著海信方面股權激勵的深入,海信集團的註冊資本規模也隨之增多,自然人股東人數和合計所持比例也在逐漸增加。截至2019年12月,海信集團由169名自然人股東合計持股40.71%,青島國資委持有的海信有限持股只有32.36%。
2019年底,青島國資委將海信有限持有的29.99%海信視像股權出售給海信集團,後者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這也標誌著「海信系」上市公司的權力交接。2020年底,青島國資委再將海信有限股權被無償劃轉給青島國資委旗下的華通集團,海信有限和海信集團不再形成一致行動關係。
混改完成後,海信集團已經特指「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海信系」核心資產,是海信視像的控股股東和海信家電的最終控制方。其中,海信集團直接持有海信視像29.99%股權,同時海信集團與一致行動人海信香港合計持有海信家電47.05%股權。
2021年,海信集團營收達到1755億元,同比增長24%。根據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的說法,今年的營收目標為1975億元。
目前,海信集團大股東為周厚健等106名海信管理層、海信有限、青島恆信創勢和青島員利信息諮詢,但周厚健等人具體持股並未披露。海信確定股權激勵時,曾表示「人在股在、人退股退」。隨著周厚健的退休,海信核心管理層持股也有望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財新曾引述海信方面人士稱,雖然規定如此,不過實際執行中,可以在幾年內保留極少部分股份,以降低對退休後生活的影響,「但慢慢地這一部分最終也要交回去」。
海信集團的「新帥」林瀾出生於1958年,僅比65歲退休的周厚健略為年輕。海信方面稱選擇其「接棒」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為「世界級企業」,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二是根據管理的持續改進原則,公司到了需要變換管理方式的時候。
除了提到海信的新「主帥」需要具有國際視野,而且點明海信需要變換管理方式。事實上,海信集團核心管理層近十多年來並未有較大變化。最大的變化無非是現任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從副手位置走到台前。賈少謙現年50歲,自1997年就加入海信。有市場觀點認為,年屆64歲的林瀾可能是海信新老交接的一個過渡,未來海信還將交棒至更年輕的領導者手中。
林瀾畢業於美國田納西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曾在西門子、GE 動力系統等公司任職。2002年進入技術狂人的顧雛軍旗下的科龍電器,負責總部研發、生產、採購和海外業務。顧雛軍起起落落到最終平反是另一個故事,但是其執掌的上市公司早已物是人非。
2005年9月,顧雛軍在看守所中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將科龍電器26.43%股份以6.8億元的價格出售給海信集團。林瀾就此加入海信集團,負責海信集團國際業務。
早在2004年,周厚健就曾提出,「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2021年,海信集團海外收入為731億元,同比增長33%,在總營收中占比已經達到42%。此時周厚健「交棒」林瀾,被認為是海信集團在海外市場繼續發力的信號。
後周厚健時代
隨著周厚健卸任,海信也在釋放出不同以往的信號。
干照光電成立於2006年,2010年8月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本次定增完成後,深圳和君正德資管的正德遠盛和正德鑫盛基金持股9.21%,為第一大股東;海信視像持股6.93%;其餘股東都在舉牌線以下。
干照光電本次定增的募投項目是Mini/Micro、高光效LED晶片研發及製造項目,預計建成後將新增年產636萬片的Mini LED BLU、Mini LED GB、Micro LED晶片、高光效LED晶片生產能力。
海信作為電視行業的龍頭玩家,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站穩行業高端市場,已經推出曲面屏電視、OLED電視、QLED電視、雷射電視等新技術電視。
Mini LED產品正是電視行業從傳統LCD液晶電視提升的契機之一。Mini LED背光顯示產品可以在畫質、飽和度、對比度均等參數上拿到優質的顯示效果,且產品壽命和性價比均顯著優於OLED顯示方案。而且Mini LED的晶片尺寸一般在幾十微米至幾百微米不等,相比於大尺寸LED,終端用量直接呈指數級增長。
因此,干照光電本次增發吸引了京東方、東山精密等一眾資本蜂擁而至,都希望在確定的風口上分一杯羹。干照光電最終增發價為8元,較當天收盤價折讓僅有7.7%。
過去一年電視行業繼續處在存量競爭,隨著行業「內卷」海信視像的盈利能力明顯降速。2021年前三季度,海信視像營收339.2億元,同比增23.44%;同期歸母凈利6.26億元,同比增8.79%,相比上年同期117%的增速明顯放緩。
相比之下,海信的白電業務面臨更大的壓力。2018年起,海信家電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當年歸母凈利只有13.77億元,同比下滑超過三成。2019年短暫增長後,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再度下滑。2021年前三季度,海信家電營收500.67億元,同比增長43.6%,歸母凈利9.26億元,同比下滑7.65%。
白電行業的下行壓力是全行業的。受國內房地產行業變化和原材料影響,白電行業整體承壓。2022年2月,董明珠在格力臨時股東會上強調了原材料漲價對公司造成的壓力。在此之前,老闆電器(002508.SZ)最新年報顯示,對部分房地產客戶計提壞帳達到7.1億元。
行業退潮之時,新「舵手」林瀾要如何穩住海信這艘大船?值得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239725863e2ef1f7f53492819fb1c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