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馬德華小傳:壞人堆里成長的「二師兄」,史上最深入人心的豬八戒
1945年8月11日,馬德華出生在北京。他原本叫馬芮。有一次,他去看病,醫生把他的名字讀成「馬內」,護士把他喊成「馬肉」。他一氣之下,把名字改成了馬德華。
馬德華從小痴迷武術。5歲,他就開始練武。他得過北京市業餘武術比賽少年組二等獎。13歲那年,還獲得了第一屆全運會少年組武術比賽長兵器第四名。
(年輕時的馬德華)
同時,他還迷上了京劇,經常因為聽戲耽誤上學,被父親一頓胖揍。1958年(13歲),馬德華說服家人,報考中國京劇院學員班,從2000多考生中脫穎而出,被錄取了。
1961年畢業後,馬德華被分配到北京京劇團。他得到馬連良、裘盛戎、譚富英、趙燕俠等名家指點,技藝更加長進。
(《西遊記》劇照)
不久,「文革」開始了,京劇舞台上只允許演「樣板戲」。馬德華因為性格活潑調皮,不適合出演「高大全」的正面人物。
所以,這一時期他只能演「壞人」,如《沙家浜》里的刁德一、《杜鵑山》里的溫其久、《海港》中的錢守維,還有《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塌鼻子」等。他是從「壞人」堆里成長起來的。
(《西遊記》劇照)
雖然一直當「壞人」,但也讓馬德華有了點名氣,甚至還有自己的「粉絲」。有一次,他和劇團去浙江演出,被當地一幫「不良」少年認出,跟著劇團的汽車跑了好久。
在這幫少年中,有一個名叫章金萊,後來還與馬德華合作過。他就是在央視版《西遊記》中扮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
(馬德華和六小齡童)
後來,馬德華被調去北方崑曲劇院工作。1982年,劇院排演《孫悟空大鬧芭蕉洞》,馬德華第一次扮演豬八戒。大家都覺得不錯,拍手稱讚。
恰好這時,央視的電視劇《西遊記》正在選演員,馬德華便決定去試試。在面試中,馬德華表演了劇中豬八戒的片段,立刻打動了導演。於是,馬德華加入了《西遊記》劇組,成為了豬八戒的扮演者。
(馬德華和女兒)
在隨後的6年中,馬德華一直參加《西遊記》的拍攝。他覺得:「國家花那麼多錢,我可不能把豬八戒演砸了」。為此,他沒少吃苦。
為了每天戴豬臉面具時方便點,後來他乾脆把頭髮剃掉。面具用膠粘到臉上,苦澀的汗水順著面具流到嘴裡,最後臉上還起了痱子。
(馬德華在化妝)
拍攝過程中,馬德華也很「玩命」。有一次拍空中飛馳的鏡頭時,吊在身上的纜繩突然斷開,馬德華摔倒在地,半天沒動靜。幸好有年輕時練武打下的底子,身體沒啥大礙,最後診斷為左肋骨挫傷。
拍攝師徒四人取經歸來途中通天河遇險一段戲時,馬德華被「大黿」扔進水裡。他本來就不會水,身上還塞了30多斤棉花以塑造豬八戒的大肚子,結果直往下沉,差點就被沖走了。被同事們七手八腳地拉上來後,他還很坦然,說如果真的沒能上來,就當是把自己貢獻給水電事業了。
除了「玩命」之外,馬德華對角色的揣摩也很用心。他把原著看了十幾遍,準確地把握了豬八戒忠誠、憨厚、貪婪、好色等優缺點。同時,又把豬八戒當作一個有煙火氣的普通人,把自己樂天的性格融入角色,硬是讓自己活成了豬八戒。
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終有回報。《西遊記》播出後,迅速火遍全國,至今累計重播已超過3000次,是世界上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甚至還被人調侃為「寒暑假四大發明」之一。在許多那個年代成長的兒童心中,豬八戒的形象就和爸爸媽媽一樣,經常出現在自己的睡夢中。
(馬德華塑造的豬八戒)
電視劇播出後,由於豬八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許多導演都覺得馬德華不適合再演其他角色。這讓他也感到失落,但覺得只要觀眾喜歡,也沒什麼不滿足的。所以,馬德華繼續在塑造豬八戒的道路上走下去。此後,他又表演了《豬八戒跳芭蕾》、《八戒探親》等節目。同時,還儘量有所創新,適應年輕人的口味。2019年的山東衛視春節晚會上,他用豬八戒的扮相演唱了神曲《燃燒我的卡路里》。
(馬德華表演神曲《燃燒我的卡路里》)
2019年1月,馬德華編寫的自傳正式出版。他給自傳起名叫《悟能》,繼續著他和豬八戒的情緣。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42篇作品,營員「陶生」的第50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