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死俄羅斯,美國炸掉「北溪」管道,作戰難點和錯誤都有哪些?

2023-03-03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搞死俄羅斯,美國炸掉「北溪」管道,作戰難點和錯誤都有哪些?

2023年2月8日,美國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就俄羅斯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毀一事發布了5000餘字的長篇報道,引起國際輿論軒然大波。16日,另一名美國記者約翰·杜根再度爆料,有可靠的知情人士透露更多信息,可以與西摩·赫什的報道相互佐證。種種證據的曝光,使得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背後黑手愈加指向美國。本文無任何政治傾向,僅供茶餘談資,因事件本身迷霧重重,後續如有最新細節曝光,以最新消息為準。

一、作戰過程(根據西摩·赫什和約翰·杜根爆料整理)

2021年12月,隨著美俄博弈加劇,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越來越多的部隊,俄烏爆發軍事衝突的徵兆愈發明顯。美國為打擊俄羅斯經濟,破壞歐洲在政治上越來越「脫美」的趨勢,總統拜登授意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成立一個由中情局、國防部、國務院等部門組成的秘密小組,籌劃炸毀由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天然氣管道。

行動方案有使用飛機空投炸彈、使用潛艇直接攻擊、使用蛙人安裝炸彈等,經過論證,中情局提出的使用海軍遂行水下作業任務的「潛水救援中心」蛙人安裝炸彈的方案確定為最終方案,既能保證任務的成功率和隱蔽性,又能規避審核程序防止泄密。2022年2月,行動方案經總統拜登批准後,美國海軍成立行動小組。為在遍布軍事監測點的波羅的海確定合適的行動地點,秘密小組說服熟悉波羅的海情況的挪威軍方配合行動。

3月,行動小組抵達挪威,在挪威特情局和海軍的協助下進行深潛和安放炸彈的針對性訓練。經過偵察,在距離丹麥伯恩霍爾姆島約10千米的附近、深度80米的海底找到一段合適位置,此處管道約2千米長,附近洋流潮汐相對穩定,對水下作業影響較小。為躲避丹麥和瑞典軍方對伯恩霍爾姆島周邊海域的監視,行動時間定在6月,由美國第六艦隊牽頭、北約各國每年6月會定期在波羅的海組織「波羅的海行動」演習(BALTOPS22),秘密小組說服美軍第六艦隊演習籌劃人員在演習中增加反水雷科目,為行動提供絕佳掩護。炸彈的引信起初確定為48小時定時起爆,為避免管道在演習結束後就發生爆炸為美軍帶來嫌疑,拜登要求將引信更改為遙控起爆。

6月,北約在波羅的海如期舉行「波羅的海行動」演習(BALTOPS22)。15日,美國海軍蛙人著便衣,攜帶深潛裝備、爆破器材等,乘坐直升機抵達丹麥伯恩霍爾姆島,並與當地海軍中將直接對接任務事宜。之後以參加排雷科目為名義,幾名蛙人乘坐挪威阿爾塔級掃雷艇抵達任務海域,下潛海底尋找「北溪」管道,並布設炸彈,經過6個小時的水下作業完成任務後返回,之後乘坐直升機離開。

9月,挪威海軍一架P8偵察機投下聲吶浮標,發出低頻聲音信號引爆炸彈,「北溪」管道中的4條被當場炸毀3條,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幾乎被全部切斷。

二、作戰難度

一是任務情報獲取難。首先是任務地點。「北溪」管道作為俄羅斯重要能源出口通道,其布設走向、海底位置等均屬機密事項,波羅的海的地質結構、海床起伏等環境特點和各國軍事監測點範圍分布也必須詳細掌握,而這些敏感情報沒有哪個國家會主動分享的,由此共同決定出合適的任務地點。其次是任務時間。需要掌握波羅的海的水文洋流和潮汐規律,在海底相對平靜穩定的時間窗口,還需要掌握各國對水底嚴密監控的工作機制,在最不易引起懷疑的時機使用外力進行干預,由此確定行動時間和蛙人水下作業時間窗口。最後是炸彈布設。管道直徑、管壁厚度直接決定炸彈的裝藥量和布設位置,裝藥量不足、布設位置不對將造成威力不足,難以對管道造成實質性破壞,容易被修復,如果威力過剩,又會引發周邊國家過度懷疑,無論哪種結果都意味著行動失敗。

二是蛙人水下作業難。爆炸位置約在海底80米,通常情況超過30米就屬於深潛作業,不同於輕潛水和陸地作業,需要克服極大的困難和風險。

首先是水的壓強。80米的位置水壓就是大氣壓強的8倍,需要專門的抗壓深潛作業服進行保障,這種作業服非常笨重,會影響蛙人活動的靈活性,目前來看行動小組並沒有使用深潛作業服,那就意味著蛙人身體在水下是與8倍大氣壓直接接觸,雖然可以通過調壓使身體內外壓強保持一致,但人的臟器會受到影響,最脆弱的就是眼睛和內耳,血液中的氧氣供應和活性也會被影響。所以蛙人的下潛和上浮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到達一定深度後要停留15至30分鐘,讓身體適應外界壓力的變化,再下潛上浮一定距離,一直重複直到到達指定深度。

其次是蛙人的供氣。為解決供氧問題,一般使用專門的通氣管和深潛作業服相連,或者使用「氦氧」、「氮氧」、「氮氦氧」混合氣體進行調節,使用混合氣必須對氣體的比例進行配比控制,一旦供氣失衡,不是氧中毒就是昏厥,特情處置時間只有幾秒,而無論哪種供氣方式,氣體都會非常乾燥,蛙人對水的需求大於陸地。

再次是水下的環境。低溫:即使熱帶地區10米以下的水溫也會驟降,80米以下已是低溫,會影響蛙人作業動作,水還會加速體溫的流失,深水保溫至關重要,蛙人穿得應該是乾式作業服。無光:伸手不見五指,靠有限的照明設備提供有限的照明條件,還得對裝備進行精細操作。洋流:洋流和暗流會使下潛、定位產生偏差,需要蛙人進行修正。不明生物:如果遇到具有攻擊性的大型生物、有毒生物,生命安全會遭到威脅。

最後是水下定位搜索。即使知道管道的準確位置,也會因為環境和人為等因素,蛙人不可能準確下潛至海底的管道上,因此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搜索管道的位置,而人在水裡「上下左右前後」6個維度都可以移動,又缺乏有效的參照物,僅靠指北針等定位設備進行導航很容易迷失方向,這同時要攜帶炸彈等裝備器材,負擔更重。

蛙人水下作業時間長達6小時,對能量和水分消耗極大,時間的分配很可能是2小時慢慢潛入海底,1.5小時搜索管道,0.5小時安裝炸彈,2小時慢慢上浮。這些作業條件對人的身理、心理極限要求極高,即使專業蛙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累積也不一定人人達標。行動隊員的專業程度和訓練水平令人咋舌。

三是炸彈特性製作難。

炸彈的起爆方式。定時和遙控兩種。定時引信製作相對簡單,一旦啟動將不受控制,如果拜登改變想法,後果嚴重。遙控引信大致可以分電磁、震動、聲音3種,首先是電磁信號,波羅的海處於俄羅斯和北約博弈的前沿,周邊各國布置了大量水上和水下監測點、通信點、電纜、天線、傳感器等,往來潛艇、軍民船隻都會發射大量各頻段的電磁信號,電磁引信容易被偶然激發;其次是震動信號,海底地震、周邊軍演、民間爆破、來往船舶、鑽井作業等都會引發震動,引信也容易被偶然激發;最後是聲音信號,海底遍布自然噪聲、生物聲、人為噪聲等各種聲音,引信也容易被偶然激發。無論哪種引信,都需要實現引信在複雜環境下對無關信號的脫敏,只對特定信號產生反應,引信的可靠性要高。

炸彈的穩定性。因為不知道拜登何時定下起爆決心,所以炸彈要能在海底長期保持穩定,8倍壓強意味著要使用特殊材料製作殼體,但又不能隔離引信對信號的接收,而引信需要一直保持接收信號的狀態,必然需要一個動力源。

環境對炸彈的影響。壓強和溫度會影響炸藥活性,炸藥活性又會影響炸彈威力,對管道的爆破屬於構件爆破,需要找到關鍵位置安放炸彈,以實現最大毀傷效果。管道表面物質會影響炸彈的固定效果,海底洋流會不停對炸彈固定點進行沖刷,海底生物也會碰撞炸彈,一旦炸彈脫離管道,即使爆炸也達不到毀傷效果。

三、作戰特點

西摩·赫什

一是行動目標以小博大。戰果巨大,一方面打擊了俄羅斯經濟和能源市場,俄烏衝突正處膠著,俄羅斯急需用錢,切斷該管道俄羅斯既會失去了一筆重要的能源收入,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潛在買家形成震懾,不得不考慮能源安全問題,俄羅斯能源出口受到打擊;另一方面美國液化天然氣大量湧入國際能源市場,搶占俄羅斯出現的缺口,利潤頗豐;同時美國通過此舉擾亂歐洲政局,使歐洲繼續唯美國馬首是瞻,逼迫深度介入俄烏衝突,將德國拉下歐洲潛在領導者的地位,扭轉歐洲繼續「脫美」的趨勢。2022年秋冬開始,歐洲各國因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引發多輪大規模抗議浪潮,西摩·赫什調查文章發布後,歐洲各國雖質問美國所作所為但並未得到答覆,北約開始計劃對沿海和水下重要基礎設施實施保護,幾顆炸彈輕易攪動了整個國際能源市場和歐洲未來。

二是境外作戰體系支撐。任務海區遠離美國本土,強大的體系支撐保證了任務的成功。首先是跨部門、跨國協同,此次行動涉及美國國安、軍方、北約、盟國等,國安制定行動方案,軍方負責人員培訓、實施作戰行動,北約組織演習、安排隊員進入任務區域,盟國挪威按時引爆炸彈,任一環節出錯任務都不會取得成功。其次是海外情報保障,管道被成功炸毀即表明美軍通過各種途徑詳細掌握了前文所述的關鍵情報,不再贅述。

三是隊員能力出色過硬。前文已分析本次深潛作業的難度,不再贅述。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長期的水下技能訓練積累大量實踐經驗和任務的針對性訓練,任務難以成功。

四是新型裝備助力任務。任務的成功離不開新型裝備的支持。目前潛水裝備最長也僅能達到3-4小時的水下使用時限,但此次卻能達到6小時。受制於此次任務條件,炸彈應是專為此次任務定製。爆料人士所稱的其他昂貴且專業的設備應是保障水下任務的定位、探測、通信等設備。

四、作戰缺陷

一是輿論反差暴露企圖。在爆炸事件發生之前,美國總統拜登、副國務卿紐蘭等高級官員就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要炸毀「北溪」管道以制裁俄羅斯,爆炸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政府及西方媒體卻以各種理由將矛頭指向俄羅斯,以此混淆視聽。美盟所謂的事件調查團公開拒絕俄羅斯方面參與調查,時隔半年並未拿出實質性調查結論。西摩·赫什爆料文章發布後,美國政府、國安部門、軍方等即刻否認,並拒絕提供事件發生地周圍的監測數據,美國主流媒體集體禁聲。美國及其國內媒體的反差表現反而讓國際輿論更加懷疑其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二是演習掩護不夠徹底。2022年6月,海軍蛙人借「波羅的海行動」演習掩護,以參加排雷演習的名義,潛入海底布設遙控炸彈,但任務區域並沒有設置與水下搜排爆、反水雷等科目相關的保障條件,任務隊員也沒有攜帶與反水雷作業相關的裝備器材,令人生疑,掩護作戰任務不徹底,假戲還不夠假。

三是怪異裝扮引發關注。據消息人士爆料,2022年6月,隊員乘坐直升機抵達丹麥伯恩霍爾姆島時,留著奇怪的髮型和鬍鬚,身著便裝,全身上下沒有任何軍人身份的標識,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看起來像一群恐怖分子」。這些人本來就是演習中途抵達任務區域,布設完炸彈後隨即撤離,容易吸引其他人的關注,加之著裝和儀容怪異,更易引人注目,留下深刻印象。吃瓜群眾的心態就是湊熱鬧、愛打聽,演習場突然蹦出這樣一群人,好奇心作祟,誰都會打聽打聽。約翰·杜根的消息源就是明證。

五、大膽推測

一是關於蛙人來源。任務隊員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海軍現役軍人,第二種是有軍方背景的承包商或僱傭兵。為了規避嫌疑,首選肯定是第二種。但考慮此項任務時值俄烏衝突敏感時期,地緣環境複雜,保密要求高;同時考慮蛙人深潛作戰培訓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任務籌劃、隊員培訓、裝備保障、機動投送全程不足3個月,時間很緊張,全球應該沒有哪個軍事承包商具備這種水平和資源。因此,隊員應當是來自海軍遂行水下特種作戰任務的部隊,具備深潛作業經驗的官兵更容易進行針對性訓練,美國海軍具備此項能力的部隊屈指可數。

伯恩霍爾姆島

二是關於炸彈製作。隊員抵達伯恩霍爾姆島時攜帶有不知名的小箱子,返回時箱子消失,裡面裝的應該就是遙控炸彈。對炸彈結構的設計、材料的選擇、裝藥量、布設位置等需要大量爆炸學、材料學等專業知識,普通官兵一方面缺乏知識積累和知識深度,另一方面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應當是有一個專業團隊專門研究製作炸彈,並且該炸彈的安裝和啟動方式非常簡單,傻瓜式的一教就會,這樣才能保證蛙人在水下高壓環境下不會出錯。

三是關於破壞數量。「北溪」1號管道2條已投入使用,「北溪」2號管道2條已建成但未投入使用,共計4條,美軍炸毀3條。那美軍原計劃到底是只炸毀3條,保留1條?還是計劃炸毀4條,但實際僅炸毀3條?無論炸毀幾條,只要美國邁出這一步,引發的政治惡果是一樣的,因此應當採取效益最大的方式,即將管道全部炸毀切斷。所以,美軍計劃一次性炸毀4條管道的機率較大。實際只炸毀3條的原因有二:一種是炸彈出現故障沒有成功引爆,如果是這種原因那海底必然留有炸彈殘骸,但沒有哪個國家會大海撈針一樣去找,即使找到應該也不會有美國的痕跡;另一種是蛙人布設炸彈的位置不對,或者炸彈脫離固定點,導致毀傷效果不佳。

四是關於作戰方式。為何不使用線控水下機器人或者水下無人潛航器安放炸彈,或者使用蛙人運載器滲透更為隱蔽?美軍在成功布設炸彈後,時隔3個月才引爆炸彈,這期間一方面擺脫自己的嫌疑,另一方面觀察歐洲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和立場,這就決定需要穩定安全秘密的方式布設遙控炸彈。如果使用無人潛航器,則至少需要配備靈活的機械手臂和穩定的動力系統,具有較長時間的續航能力和較大的運載能力,還需要掌握從出發地到任務海區詳細的水文洋流情況,布設炸彈時還需要遠距離精準操控,一旦失控或失敗將在海底遺留裝備殘骸,成為日後的證據。

蛙人運載器無論是乾式,還是濕式,航程有限,蛙人在水下滯留時間也有限,無法長時間遠距離滲透,而且事發海區周圍遍布各國軍事監測點,極易被探測捕捉,包括線控的水下機器人雖然靈活,但需要水面操作平台,均存在暴露隱患。綜合評估,上述三種方式有難度但不是無法實現,採取蛙人直接布設的方式更安全隱蔽。

五是關於消息來源。炸毀「北溪」應當是美國的機密行動,但西摩·赫什卻可以調查到詳細的過程,消息提供者大機率掌握一手資料,甚至是決策者、參與者,普通官員、軍人難以掌握如此之多敏感信息。這些人甘願冒著違抗軍令、把美國推上國際輿論風口浪尖的風險,也要爆料事件真相,政治報復也好、價值觀不同也好,說明參與行動的內部人員中存在分歧,思想並未統一,美國也好,北約也好,肯定在進行內部調查,這些人泄密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不聽話,必須踢出權力核心,還要給點教訓。正如拜登所言:對待德國人,不聽話就挨凍去吧。對待自己人,不聽話就滾蛋去吧。

俄烏衝突只是炸毀「北溪」管道的引子,行動構想應該在俄羅斯和德國達成建設天然氣管道之時既已成型。即使炸毀「北溪」取得了軍事行動的成功,也無法掩蓋其政治上的巨大失敗。

本文作者:中華鷹犬,「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1d2702fb4c94a4965acc8ec19436d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