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 | 現代化「六觀」如何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2023-10-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式現代化 | 現代化「六觀」如何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 | 現代化「六觀」如何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

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民主觀內涵,城市權力主體可發揮公共號召能力,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觀念嵌入城市公共治理的運作邏輯中,在城市走向現代化歷史階段中主動尋找突破口。

原文:將現代化「六觀」嵌入城市高質量發展

作者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宋欣欣

圖片 |網絡

審視現代化的理論淵源,現代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全部成果的凝縮概念,是建立在現實時間節點上的意識形態規劃。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理念及其偉大實踐,創新詮釋了現代化的原動力,不僅在於工業化、經濟資本與技術的先進程度,還在於文化、生態、價值觀的現代化轉化,因而其在理論貢獻與實踐指引層面兼具世界價值。

微觀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生態觀、民主觀的內涵,它試圖打破現代化實踐困境的理論迷思,是面向全球化的中國確立主體性的理論闡發,也涵蓋中國性的敘事意義,並意指地方性公共實踐路徑創新。對於城市現代化建設而言,現代化應彰顯實用性,提供解釋世界並最終改變世界的理論工具,這一思想資源成為解決城市全面高質量發展的有用路徑。

以協調發展為視角推進城市治理

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民主觀內涵,城市權力主體可發揮公共號召能力,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觀念嵌入城市公共治理的運作邏輯中,在城市走向現代化歷史階段中主動尋找突破口。另外,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中,頂層設計者也在適時激發個體主觀能動性,加深普通個體均為時代的主人翁和擘畫者的「自我意識」,將歷史劇作者的身份交給普通個體,將個體的主觀態度體現在城市民主建設中。

城市現代化的推進以城區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主軸。城區協調發展的雙輪驅動在於兼顧開放式發展與協同發展。協調發展視角為理性的城市現代化實踐提供了思想選擇,如何促進城區協調發展走深走實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回溯典型城市發展特徵,人和城市同樣經歷啟蒙,城、區、鎮的運作邏輯審慎更新。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區、京津明珠武清區等新興城市帶的勃勃生機。城市地標式建築的現代化,承載城市形象傳播的公共場域,現代生活業態集聚的場域均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基於此,開放發展的議程設置在於,打破多層級城市孤立或強烈的競爭狀態,帶動新崛起城區與傳統老區發展步驟的一致邁進,促進重點城區與周邊城區發展程度的中和與平衡。城市發展階段性成果的績效檢視不僅體現在基層迎檢,更要落實到持續建構科學客觀的城市年度考評機制,科學架構適用高質量發展的單項績效考核指標。

城市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協同並進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觀著重闡釋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融會貫通的現代化。這一文明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意涵中的包容並濟思想緊密呼應,強調城市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協同並進。城市物質文明程度與城市公共配套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建設有顯著相關。城市體驗感的縱深更新,這種體驗是深層與淺表層面的雙向互動,這不僅體現於優化城市基礎配套設施質量上,注重個體精神感官的體驗提級也被納入經濟增長的變量指標。精神文明的建設體現了理想化的現代文化建設藍圖。城市文化現代化不消解削弱傳統文化的根源地位,而是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內蘊,注重強化對文化戰略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意識形態傳播效力,規劃量質並融的績效評價指標,設計職責承擔的科學配比與社會性福祉反饋的貫通體系。

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新的社會關係互動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也側重探索民族國家與社會公民二元社會關係的現代調整,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帶動了新的社會關係互動模式。良性的城市政府與市民對接互動意味著社會穩定,這為城市現代化轉向的價值觀闡釋提供了新的可能。儒家傳統文化思想中的治國理政思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具有現代適用性,城市公民配合政府同向共赴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相應形成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基礎,形成城區泛人力資本的沉澱。和諧的城市政府與公民的關係,勞資雙方順暢的勞動關係,人本立場的發展傳統有助於創新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範式轉型。細分來看,城區參公單位、組織部門對於社會力量的結構性統籌,特別是經濟發展類,社會事業類、綜合管理類、城市建設類的公共職能部門提供寬鬆開放的營商環境,建構安全生產的公共服務體系,凈化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態,聚攬人力資本的綜合質效最大化釋放,既輸出集體價值又激活單體創造力,將公共職能部門與社會結合的人道力量,投注到城市現代文化產業的自主詮釋過程中。

中國式現代化闡發了人與自然的良性共處模式,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新延伸。城市可尊重生態規律,尊重自然並生的生存權利,發動積極的行動主體規劃可供策略,開發環海大眾文化旅遊產品,使得城市實體空間具有承載流動主體體驗的休閒模式,成就閉環文化旅遊產業生態的聚合式建構。臨海型城市,利用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構築情境化的消費場域,擴大近海新區環海綠色生態休閒消費的品牌傳播共同體,孵化人與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空間經濟場域,努力讓公共福祉普惠普通個體。資源型城市,辨析資源的市場稀缺性,以城市資源為樞紐,打造城市的優勢集群,開闢城市資源綜合體。產業多元化與一元化覆蓋的城市,產業多元化更為重要,必須尋找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要素在城市現代化和文明進程中的轉化意義。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視聽藝術精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22ZDA083)階段性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3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對策 | 人力資源服務業促進高質量發展

視域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現代性危機的批判性超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17debe860e3a9525b4ca0e3cf853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