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國」的故事講述,這部紀錄片里的歷史人文很透徹

2022-02-28     影視前哨

原標題:「最中國」的故事講述,這部紀錄片里的歷史人文很透徹

導讀:今天的追問,在對話的「中國故事」中找答案。

文 | 霓星

城市的角落,年輕人在上班的地鐵上讀著詩;遙遠的山鄉,孩子們嚮往著千里外的霓虹燈。

有網友自嘲,以前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則是「一代更比一代難」。而這樣的求而不得、惆悵無力是否只發生在今天?

關於唐朝大詩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人們的了解或許停留在課本上的名人簡介,或是短視頻平台上「網紅教授」戴建業老師一句「找仙人、采仙草、煉仙丹」的笑意解讀。

當我們跟隨紀錄片《中國》第二季首集,把時光軸拉回到唐朝,杜甫還沒有見過比自己年長11歲的李白,但他熟悉李白那些奔放飄逸的詩句。「獨自一人的時候,杜甫會想起,自己的心底,始終還有一個嚮往:成為李白那樣瀟洒風流的人物,一邊訪名山大川,一邊寫詩交友。」

李白以何種姿態吸引著杜甫的崇敬?解說詞一氣呵成將杜甫心中那深厚的情懷徹底袒露。「杜甫沒有成為李白,他活出了另一種偉大的人生。李白如從天上而來,飛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長,厚重深沉。無論少了哪一個,大唐的天空都將黯然失色。」第一集《驚變》從歌舞昇平、歡飲達旦的大唐開始,天寶年間,兩位偉大詩人的命運軌跡相互交織,一段始於公元744年的緣分被鋪陳開來。

唐詩為何對後世中國人的文學創作打下深深烙印?盛唐精神又何以延續至今鼓舞后人,《中國》第二季第一集便以「詩仙」與「詩聖」的人生交集為切入,帶領觀眾在極致的視聽享受中,探尋中華千年思想源變。用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中國故事散發出神韻之美。以時間為軸,之後將陸續「登場」宋徽宗趙佶、忽必烈、關漢卿、徐光啟、張居正、海瑞等人物事跡。與李白、杜甫一同,讓《中國》第二季成為追溯中國如何一路走來的蓬勃影像,縱覽千餘載思想源變。

古今對話,激活中國記憶

2020年底,紀錄片《中國》作為年度壓軸作品引發關注無數。

播出後以5種語言獲得全球主流媒體的關注,網絡融合影響力位居2020年全網紀錄片榜首,獲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0 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數以萬計的網友在彈幕中留下「好震撼」「畫面質感愛了」「色調和文化交融」等評論……

盛名之下,《中國》第二季還能有什麼驚喜嗎?

第二季的敘事思路不一樣了。

該片聚焦歷史與當代的對視和對話——從歷史人物和故事中汲取新時代前行的力量,用當代的觀點回溯浩瀚長河中的中華文明。如果說《中國》第一季完成了從春秋到盛唐千年時間的跨越,那麼第二季則追溯至唐朝鼎盛之世,激活從唐朝天寶年間至辛亥革命的歷史場景。

當李白、杜甫、高適三人一同登高懷古、尋幽訪勝,他們寫詩暢飲間的歡愉和憂思似乎溢出螢幕,讓觀眾也想鑽進這縱情的小天地;當原本志在必得的杜甫由於監考官的操縱而落敗,大唐帝國生命力的衰退仿佛清晰可見;當亂局來臨,即使一再被貶,杜甫仍堅持做自己認為必須要做的事,這份對心中理想的堅守鼓舞著螢幕前的人們。

「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命題很難,一批禮讚偉大時代的文藝作品進入觀眾視野,《中國》第二季剛好從不同領域、不同側面濃墨重彩地展現時代的滄桑巨變,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作品。

第二季的格局觀也不一樣了。

從被後世視作詩歌黃金時代的盛唐氣象,到飽含東方審美氣質和人文精神的宋代風貌;從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元朝圖景,到開眼看世界的明清態度……要想將這些千年時間跨度中湧現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展現在螢屏之上,絕非易事。

《中國》第二季致力於挖掘每個時期對當下中國仍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創作者對格局的把控能力可見一斑。無論是唐詩還是《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的故事,無論是關漢卿的戲劇還是一代能臣張居正,他們都是中國歷史源流和中華文化延續中的經典坐標。在此意義上,《中國》第二季構建出飽含時代情感的中國故事版圖。

詩意相向,踐行中國審美

將目光投向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國》第二季從中選取極具代表性和時代意義的人物、事件,通過勾勒這些重要節點為中國故事的再認識打開了一扇窗口。

然而,僅僅有全新的講述視角是不夠的,用影像書寫歷史是一項比文字記錄複雜得多的艱巨任務,用什麼樣的講述方式來呈現中國故事成為創作者面臨的第二重考驗。

《中國》第二季區別於以往歷史類紀錄片,在創作中融入了傳統戲劇舞台的假定性、象徵性等表現手法。這種風格在前幾集中體現得更為強烈,片中沒有同期採訪,也沒有實物資料,而是用充滿留白、韻味的方式來完成這一次光影再現。

如此一來,剛剛開播的《中國》第二季不僅保留了紀錄片的真實性,更讓躍然於螢屏之上的中國故事更加可觸可感。

當鏡頭投向雨中醉臥的李白,人們仿佛看到他身上散發的洒脫與豁達,也仿佛窺見他與大唐完美契合的浪漫與進取;當畫面轉到廣闊天地中衣衫襤褸的杜甫,人們似乎看到這位杜拾遺為之努力近乎一生的出仕報國夢的破碎;而當杜甫目光堅定地望著馬兒,他危難中捨生取義的道德人格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也滌盪著螢幕內外受眾的心靈。

無疑,《中國》第二季打通了紀錄與影視的視聽語言壁壘,並打造出不同以往的紀錄片美學表達。

將中國審美中的寫意融入其中,從唐代的詩歌鼎盛,到宋朝的美學繁榮;從興於市井的元曲,到民族大融合的繁盛圖景;從明代張居正改革,到清朝康熙平定三藩……這些一段段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文化事件,將不再是教材中籠統的描述、博物館中的文物,而是具象於每一套服飾、一磚一瓦甚至是每個人的神情面貌當中。

如此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搭配徐徐講述的解說,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仿佛置身其中,穿越千年體驗歷史人物當下的心境,更具象地接近那些久遠過去。

回溯文明,傳遞中國精神

某種程度,《中國》第二季延續和繼承了第一季創作中的精髓。

通過串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和故事,加以電影化的拍攝手法,並在精彩生動的敘事中追溯今日中國和中國人的來路何來。在中國故事講述的背後,整部紀錄片的的立意旨歸仍落點在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一方面,這是對中國歷史精神譜系的一次全景回溯。

第一集中,數年過去,找到李白後人的范長官以為終能有幸一睹李白傳下的盛世風采,而來到他面前的,是衣衫肅靜、形容樸野的中年農婦。目送李白次子伯禽女兒的離去,觀眾仿佛也同樣感受到春秋流逝中的歷史演變。

而儘管盛唐不再,但其精神在千年間成為無數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對社會理想的堅持和堅守。

這份昂揚與激越僅僅是民族精神的一角,但足以窺見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

杜甫的千古名句中不僅有個人的淒楚命運,更覆蓋到大唐驚變的芸芸眾生,詩歌的記錄也讓人們看到歷史和古人的精神追求;與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清朝狀元張謇,實業救國之路雖然失敗,但他卻成功地完成了一次開創性的城市改革試驗,給南通留下的完整市政基礎設施造福至今。

《中國》以大開大合的筆觸,在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中展開敘述,讓受眾以當代人的眼光望向來路,以現代人的思維審視歷史,並從中感悟來自前人的哲學智慧和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這是對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一次概覽。

沒有成為李白的杜甫活出了屬於自己也屬於時代的另一種偉大的人生,「詩仙」的飛流直下和「詩聖」的厚重深沉讓世人仿佛見到兩千多年前儒道的光彩。而之後的無數文人志士也承繼著中華大地上的思想和精神,照耀著中國。

承接第一季,第二季《中國》對中國歷史的呈現是自講述時代變局下的個人命運開始。據了解,除了首集節目中出現的唐朝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外,鄭和下西洋、義大利人利瑪竇學習中國文化、康熙收復台灣等獨特的歷史時刻將在紀錄片中得到一一呈現。

帶著積極向上的歷史觀,和以史鑑今的創作態度,紀錄片《中國》能夠揭示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必然。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精神,也在新時代化作沸騰的生命力,指引每一位觀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b822806cd623be02cb4faccc4f23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