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精神的傳承,是新時代價值底色的一面鏡子

2022-05-10     影視前哨

原標題:時代精神的傳承,是新時代價值底色的一面鏡子

導讀:讓年輕人觸動、且行動的,不僅是故事的延續,更是精神的傳承。

文 | 黎河

「我們要跟時間賽跑,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雖然258個洞窟的數字化工作已經完成,敦煌莫高窟朝著「永久保存」的目標更進了一步,但新一代的莫高窟人俞天秀仍然感嘆時間的緊迫。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鼓勵道:「我相信他們能繼續發揚『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會把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繼續下去,而且會比前人做得更好。」

樊錦詩也曾是那樣一位年輕人,毅然接過守護莫高窟的接力棒。《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最後一期節目中,一代代莫高窟守護人「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的信念又有了新的真實寫照。

節目播出十一期,在各大社交平台共收穫超125條相關熱搜熱榜。其中主話題#故事裡的中國#當季閱讀量增長近11億,衍生話題閱讀量十一期累計近17億。期期都有話題能引發大眾共鳴,這檔節目最真實的力量究竟在哪?

與年輕人的「對望」和「對話」,

是傳承的關鍵

《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架構起的多時空的敘事結構,展現心路歷程、人生選擇和命運走向,實現了每一代主人公之間、以及他們與當下青年的「對望」和「對話」。

有有形的對話。魏德友夫婦帶領新時代護邊員完成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巡邊。蔚藍的天空下,魏德友、劉景好及年輕護邊員在國旗下鏗鏘宣誓:「我是兵團第九師軍墾戰士,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堅決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構築祖國邊疆的鋼鐵長城!」

也有無形的傳承。常香玉在生前囑咐子女要將畢生積蓄捐獻給家鄉的一所小學,把豫劇藝術永遠傳承下去。這所小學,後來改名為「香玉小學」。在視頻連線中,當「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從香玉小學師生們的口中抑揚頓挫地唱出,《花木蘭》經典唱段的再現,也把常香玉的精神融進了更年輕的生命力。

《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不僅講述了百年來時代精神的傳承故事,更通過這些代表人物聯絡起更普遍的人類情感,從而真正打開傳承脈絡和文化基因的表達空間。

通過這些具有時代氣息故事的描摹,節目打破觀眾對歷史的刻板印象,也生動、具象地展現出不同年代青年群體在時代背景下的相似選擇。當下莊村2004年通車至今,不僅送出去29個大學生,也讓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了返鄉建設家鄉;當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重新入駐大漠,成為新時代的莫高窟守護人……這份故事的「對望」和「對話」顯然有了更真實的回聲。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大潮,釋放出人生最大價值。

年輕化的創新表達,

讓主流價值更加「潤物細無聲」

「辛,我為你自豪,你為病患帶來了生的希望!」

「白大夫,這是中國醫學的突破,是您的精神啟發了我,我會永遠向您學習!」辛育齡與白求恩跨時空對話,讓觀眾數次落淚,深植中國人內心的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在這一刻被激活了。

每一期的戲劇部分,成為《故事裡的中國》亮點,因為它在真實內容的故事再現外,節目通過發揮合理的想像,進行情理交融的再創造,讓很多「意想不到」的夢幻場景再現,讓歷史人物回歸「平凡」,讓「歷史青春」映照著「當代青春」。

除此之外,節目在表達上也讓細節講故事。《東方紅》樂曲的錄音膠帶複製件、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球土壤樣本,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孫家棟親歷過的那些崢嶸歲月;魏萍來到「魏德友戍邊事跡展覽館」,並展示了父親的巡邊三件寶——收音機、望遠鏡和水壺等,都讓表達更加生動……

這些傳承的故事以兩至三個個體故事為主軸,用帶有生活味道的舞台表現細膩刻畫、真實呈現歷史潮流里的人性和情感,拉近了觀眾與不同時代的心理距離,使熱血青春與信仰成長交融、個人抉擇與國家命運結合的故事更具代入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抒發了主流價值。本季《故事裡的中國》將原有的「圍讀會」升級成了「學史會」。主創們不僅圍讀文字史料節選,還連線了外景主持人,一同參觀陳列在黨史館、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地的革命文物。

在戲劇部分中,當年少的孫家棟和年老的孫家棟同時站在台上回溯自己的一生,串聯起的卻是共和國的航天發展史。當他們的聲音交錯:「我將永不止步」「我會盡我所能」「用我的熱情」「為中國航天事業努力」「與中國航天事業同行」「國家需要 我就去做」……掌聲響起,帷幕升起,人們都變得熱淚盈眶。

基於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強強聯合,節目一方面把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描摹得浪漫又清晰;另一方面又通過具有視覺震撼的新鮮表達把現代需求蘊含其中。人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正在通過以《故事裡的中國》為代表的創作載體和傳播手段而綻放出全新的時代活力。

書寫時代精神的圖譜,

「故事」要為更多的年輕人帶去滋養

什麼是當下中國的時代精神呢?

打開《故事裡的中國》的層層影像,兩部分的時代精神格外顯眼。一是家國情懷,不管是年僅28歲的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在全國巡迴義演178場,募集資金為志願軍捐獻一架戰鬥機;還是孫家棟從事空間技術研究50餘年,用實際行動詮釋「國家需要,我就去做」;或是瞿秋白唱著他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從容走向刑場,瞿獨伊在開國大典用俄語向全世界發出了新中國成立的聲音……他們都用自己的一生書寫愛國的軌跡。

二是鑽研奉獻創新等,包括孫家棟「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螺絲釘精神;植物學家鍾揚「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把自己活成了一顆追夢的「種子」;辛育齡傳承白求恩對工作和人民極端負責,重新擦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張桂梅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他們的故事與時代精神可謂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

能夠看到,這些人物都對應著豐富的經歷,他們身上有時甚至是多種時代精神的集合。這些時代精神構成的藝術創作如影隨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恆動力。

更重要的是,用精神照應時代,總台在文化類節目研發創作上的守正創新具有積極意義,這種主動探索符合現實和傳承觀念的新主流話語表達範式,也進一步激發青年的共鳴。例如在看完毛相林的故事後,也有青年民警表示,「時代閃耀奮鬥者,歲月不負追夢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為民情懷、愚公移山的堅韌精神,值得我們青年民警學習,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

《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通過不斷地增強認同,成為連接、增強大眾的精神紐帶,這是對重大現實需求的回應,成為一種靈活、動態、開放的多元價值體系和文化。節目用不同時代鮮活的青春個體編織出一部真實的故事影像錄,書寫出「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時代宣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b2161cb0bd0ce0a81aa5a2a41731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