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虛構賦予特殊事件普遍意義

2023-07-22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讀書 | 虛構賦予特殊事件普遍意義

讀書

一些因為偶然而暴露的異代同調事件,也許可以看作虛構故事的當代翻版。

原文:虛構賦予特殊事件普遍意義

作者 | 東莞圖書館 楊河源

圖片 |網絡

在後現代史學倡導者安克斯密特所稱的「後現代歷史編纂學」,或者微觀史學早期三部代表作當中,相比勒華拉杜里《蒙塔尤》分析微觀環境社會的大部頭,相比金茨堡《奶酪與蛆蟲》依序展開故事而間雜的三觀思辨,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馬丁·蓋爾歸來》(劉永華譯,海南出版社,2023.2),故事情節更為緊湊,主題更加集中,背景更為生活化,超越時空的通約可能更大。

提供了一個迥異中國文化的解釋

1548年,在法國庇里牛斯山區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富裕的農民馬丁·蓋爾拋妻別子,舍下家業,一去多年,杳無音信。八年後,他卻突然出現在村子裡,令家人、鄰里既驚訝又欣喜。儘管樣貌有不少變化,他還是受到了眾人的歡迎,與妻子重新過上了幸福生活,並生下一個女兒。可是,他與親叔叔產生財產糾紛,引起家人不滿。與他相親相愛的妻子迫於壓力,聲稱她被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蒙蔽了,將他送上了審判席。 這個案件從地方法院一直鬧到最高法院,雙方各執一詞,鄉鄰們也莫衷一是。就在這個馬丁·蓋爾幾乎讓法庭相信他不是騙子,即將做出有利於他的判決時,真正的馬丁·蓋爾出現了。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埋首檔案,利用婚書、遺囑、交易文書、糾紛與仲裁書等多種材料,試圖通過講述這一離奇的冒名頂替故事,再現16世紀法國農民的經濟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國的國家司法體系。

「維拉女士傍晚到伊萬家做客,對主人說:『我是順路來告別的,明天輪到我上斷頭台啦。』『親愛的,』伊萬高興地說,『真太巧了,明天我們也上斷頭台。』伊萬留她住宿,明天一起上斷頭台。過一會伊萬的朋友密西爾來了,他為了和伊萬一家一起上斷頭台,與同事調換了斷頭的次序。第二天他們喝過茶,一起到宮廷廣場斷頭。廣場上已經擠滿人,排了三個長隊。斷頭效率很低,每天只能斷五百人的頭。劊子手和等候斷頭的人對延宕時間都有意見,準備聯手向政府抗議。這時張貼出托洛茨基的《告人民書》,要求上斷頭台的人自覺維持秩序。」 俄國諷刺作家苔菲在小說《斷頭台》中的描寫,中國讀者讀來恐會覺得荒誕,難以理解。《馬丁·蓋爾歸來》敘述的迪騙結局,也許提供了一個迥異中國文化的解釋:「法院的這一決定後來至少遭到一名法律界人士的指責。不應根據里厄法官的判決將他斬首,而是應該將他弔死,這才適合他作為一個放蕩不羈的浪人、作為一名平民百姓的身份。」這點詮釋透露的信息,是枚鑰匙,可以打開遍布歐西歷史上陳屍十字架和斃命斷頭台的重重厚門。 

故事的當代翻版

《皇帝的新裝》因為入選中國小學教材,龐大的閱讀基數也就意味著,安徒生的這則童話故事也許有著最為廣大的知名度,相應地,給受眾打了一劑防騙的疫苗。只是這劑疫苗的效用似乎有限,不然,為何隨處可見千萬不要相信陌生人的口號,隨時可聽見謹防受騙的提醒?也許因為, 在我們的人性深處,深藏著喜歡恭維、恐懼指愚的弱點吧。阿諾·迪蒂爾這位400多年前「偉大」騙子的故事,之所以被與審的法官、目擊的記者、人文主義者如蒙田以至當代電影工作者、史學家一再書寫講述,也許就是因為其故事所能呈現的騙術邊界、豐富人性,遠遠突破了尋常想像,警醒著自以為眼見為實的諸多證人們……還有其他可能!畢竟,騙術並未絕跡。

《馬丁·蓋爾歸來》附文《再造冒名者》以1979年發生在上海藝術劇場一名自稱李曉勇的冒名者故事開篇:冒名者電話稱「替當時居住在北京的一位老革命的兒子訂一張票」,居然輕易如願。之後,冒名者一路綠燈,「搞到上海某大學領導公車的使用權——在步行和自行車的世界,這是稀缺的資源,也是地位的象徵。他還與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演員訂了婚,並住在她家」。無獨有偶,1988年,普林斯頓大學通過了亞瑟·霍格的化名入學申請,翌年,入學的霍格「在普林斯頓混得很不賴,各門功課和大學田徑隊賽跑都取得了優異成績」。這兩則因為偶然而暴露的異代同調,也許可以看作馬丁·蓋爾故事的當代翻版。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3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書單|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開卷 | 傳染病與文明:共生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ae369a02e1507b6911a92ae07b2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