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別把孩子吃出病來

2019-12-12     中醫中藥網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中說:「然腸胃尚脆而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但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

孩子的胃腸功能還沒健全時,質地堅硬、味道刺激的,比如魚肉、燒烤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都應該是禁忌。

一杯濃牛奶燒壞一個孩子

專家曾經接收過一個被母親用奶粉喂出小腸缺血壞死的孩子。因為孩子之前一直瀉肚,沒好好吃東西,母親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在喂嬰兒奶粉時違背了說明書上的規定量,少放水,多放奶粉,給孩子沖了一瓶很濃很濃的牛奶,結果喝出了問題。孩子喝了牛奶之後一直在哭,一摸肚子就哭聲更大,家長知道肯定是肚子疼。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孩子的小腸黏膜已經被過濃的牛奶燒傷了,出現了脫水壞死。

小孩子的腸道是非常嬌嫩的,濃牛奶的滲透壓比清水高很多。味道重的東西一般都是高滲透壓的,比如含鹽分多、鹹的東西。人吃了咸東西,肯定要多喝水,就是因為滲透壓高的組織一定要把滲透壓低的組織里的水吸過來達到平衡。濃牛奶也同樣,要把腸黏膜里的水往外吸,孩子的腸道里多了水分,先要腹瀉,接著整個腸壁的血液循環受影響,造成的後果就是腸壁缺血。有個病叫「新生兒(嬰幼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喂食不合適的奶粉,尤其是高滲透壓的牛奶,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上火。

老人不願意給孩子吃餅乾,只是感性地說「餅乾太干,孩子吃了會上火」。餅乾因為干,要吸收胃腸黏膜里的水,水分減少了,火就大了,餅乾確實比麵包、饅頭容易上火。還有,與生花生、水煮花生相比,炒花生、油炸花生更易上火。

食物中的水分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以毛細管凝聚狀態存在於細胞間,依靠毛細管與食物成分聯繫,稱為「自由水」;另一種是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分子通過氫鍵而結合著的,叫「結合水」。

自由水與食物成分聯繫較弱,在100℃以下加熱就很容易失去;而結合水與營養成分的分子相互作用較強,在100℃時不會失去,只有在加強熱到120~140℃時才會被除掉。花生經過炒制就會失去結合水。當我們吃炒花生時,失去了結合水的花生先要與食道中的水重新結合,並釋放能量,也正是由於這一放能過程的存在,炒花生就變得很燥熱,比煮花生更容易上火。餅乾、油炸薯條、鍋巴及其他烘烤食品都是一個道理。

奶粉在於燥過程中將牛奶中的結合水大部分除去了,之所以要用規定比例的水去沖奶粉,就是為了減少腸道在吸收奶粉時從腸壁再吸水。如果配水比例少了,腸道就必須從局部組織細胞表面吸取更多的水,同時伴隨能量釋放,孩子上火其實就是腸道被脫水出血了。

脫水的食物火力大

從這個道理推論,如果不想上火,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怎麼吃,比如同樣是魚,干炸魚肯定比清蒸魚易上火。

同一味中藥,生用和炒用,效用就差異很大。再比如姜,生薑越鮮熱性越小,鮮姜沒有老薑辣;老薑之所以辣,也是因為脫了水,火大。火更大的姜是乾薑,就是把姜徹底曬乾,使它失去結合水,這個時候再吃它就要把身體里的水分帶走,火性就大了。

作為藥用,生薑一般是在著涼感冒時用,在藥快煎得時放幾片姜進去,吃了之後微微發汗,它的火力僅此而已。乾薑就可以用在寒性明顯的病上,如胃腸炎、慢性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最有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典《傷寒論》中有個專門治虛寒腹瀉的方子,叫「理中丸」,現在藥店裡的附子理中丸就是從那來的。

理中丸是熱性很大的溫脾藥,可針對虛寒性的腹瀉,過去甚至對霍亂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如果脾胃虛寒沒嚴重到一定程度,吃理中丸會上火、口舌生瘡的。它一共有四種藥,前兩位是人參、乾薑,其後才是白朮、甘草。原本上餐桌的姜可做治病救人的「臣藥」,可見去了水的姜有多大火性了。

同樣是姜,比乾薑還熱的就是炮姜了。炮姜是把乾薑用沙燙到鼓起,表面燙至棕褐色。它能治療更加寒涼的腹瀉、便血,或因為體質虛寒導致的月經量多,出血時間過長,用炮姜能止血。炮姜有炭性,炭性就是使藥物完全脫水了,服用後便於在腸道結合水,吸收水,也是使寒涼的腸道、子宮上上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X2__G4BMH2_cNUgkJ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