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寵物嚇到媽媽,細微事物敏感期的孩子,用一個小遊戲引導

2019-11-16     淅爸育兒記

孩子都是非常有愛心的一個群體,因為全能自戀的心理,他們看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都會有想保護他們的心理。

在家庭裡面,如果有一隻寵物的存在,那麼對培養孩子的愛心,培養孩子對大自然、對生命的正視是非常有好處的,但不得不說,日常生活中,不是什麼動物都適合成為與孩子相伴的寵物的。

有一個熊孩子,就抓來了屬於自己的寵物,並且十分自豪地讓家人炫耀。要說孩子愛護小動物這可是好事,但是定睛一看之後,媽媽嚇得哇哇大叫。

只見孩子一隻一隻地從自己的小口袋裡,掏出了自己的小寵物,並整齊地排放在桌面上。

這些小傢伙們看起來還是挺可愛的...

但是等媽媽看清楚後,艾瑪!這全是還沒開眼的老鼠崽!頓時媽媽嚇得哇哇大叫。

雖說熊孩子背後必然有熊家長,都是相信沒有一個家長會教導甚至接受自己的孩子與老鼠為伴,那可是老鼠,不是倉鼠,跟可愛完全搭不上邊,萬一長大一些咬到了孩子那就不是小事了!

孩子,真的就那麼喜歡小老鼠嗎?其實並非如此,孩子只是進入了細微事物敏感期。

孩子的細微事物敏感期

  • 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的特點:

為什麼孩子會對小老鼠感興趣呢?其實,如果我們細心點,就會發現許多孩子在1歲半到2歲左右的時候,會對一些細微事物感興趣,例如喜歡小螞蟻、會抓蝸牛來玩,喜歡撿些小花瓣、小樹葉...

之所以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因為他已經進入了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當孩子觀察螞蟻時,他可以一動不動地觀察一兩個小時,而且一點也不會厭倦。因為在觀察螞蟻的過程中,他的內心獲得了極大的樂趣與滿足感。

  • 細微事物敏感期,會因家長而受阻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孩子在1歲半到2歲左右時,會進入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而有的寶寶3歲左右才開始對觀察螞蟻感興趣,這是什麼原因呢?很可能是因為他這個敏感期被周圍的環境給阻礙了,所以他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就延遲了。

不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會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中,而不是與小螞蟻為伍。這時,他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掃地、收拾屋子,這就表明孩子在成長,他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在加深。當父母發現孩子要幫著你來做家務時,那他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就已經過去了。

  • 細微事物敏感期,與性別無關

撿凋謝到地上的小花瓣、小樹葉也是孩子在關注細小事物敏感期的特殊表現。可能有的父母認為,小女孩更傾向於撿拾花瓣、樹葉什麼的,其實,小男孩也喜歡這樣。孩子通過對小花瓣、小樹葉的觀察,不斷積累著自己的經驗。在成長的歲月中,孩子會把這些積累與從其他地方獲取的知識匹配起來,逐漸構築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父母不要忽視小花瓣、小樹葉對孩子的巨大影響,要允許孩子去撿拾。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成人早已經忽略了身邊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們卻能捕捉到其中的奧秘,並興味盎然地觀察它們。孩子的這種行為看似簡單,卻是在探索周圍的環境,從而實現對世界的認知。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正在迅速發育和成長,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撿小石子等類似的行為,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細微事物敏感期?

那麼面對孩子的細微事物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給孩子觀察的自由

作為父母,在了解了孩子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後,就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充分探索、認識這個世界。

比如,他在觀察螞蟻或蝸牛時,可能會坐下,也可能會跪下,甚至會趴下,父母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要允許他這樣;也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捏起小螞蟻或蝸牛觀察,甚至會把它們裝在瓶子裡觀察,這些父母都應該允許,從而讓孩子能在觀察螞蟻的敏感期也能得到心靈的滿足,獲得成長的快樂空間。

那麼,孩子就會更快樂、更健康地成長。

另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觀察螞蟻、蝸牛等小動物,給孩子創造這樣的觀察機會。在孩子觀察的時候,父母也參與其中,給孩子講解一些與螞蟻、蝸牛有關的知識。

這樣做,一方面是增長孩子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父母陪伴的溫暖。

但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可以觀察螞蟻,但不可以殘害螞蟻。因為有的孩子會用熱水燙螞蟻,尤其當螞蟻群體活動時,孩子更會用熱水去燙。這時父母一定要阻止他,讓孩子知道螞蟻也是有生命的;當然,也不能允許孩子任意去捏死螞蟻。

不要小看這件事,這是在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

當然,如果孩子受觀察的對象是老鼠、蟑螂這一類可能危及孩子健康的「寵物」時,家長也要通過繪本等讓孩子得知這些動物的危險性。

2.不要試圖打斷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觀察小物體時會輕易打斷孩子,其實這就等於破壞了孩子的認識過程。

比如,當孩子正在全神貫注觀察螞蟻時,媽媽就去喊孩子:「寶寶,吃飯了,不然一會兒菜都涼了!」如果催促不起作用,媽媽可能就會硬把孩子拽到飯桌上,也就是說會硬把孩子從「工作」狀態中拉出來。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再給孩子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自己主動回到飯桌上。另外,觀察細小物體對於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品質是非常有效的,如果輕易打斷孩子,那他就很難形成專注的品質了。

3.成全孩子的興趣,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小花瓣非常感興趣時,不妨儘自己的力量去成全孩子的這種興趣。

比如,父母可以在戶外撿一些小花瓣、小樹葉,然後把它們拿給孩子。當然,這些小花瓣、小樹葉應該要有所區別,比如有的稍微大些,有的稍微小些,有的可能有個小斑點,有的可能會有個小蟲眼等等。當孩子看到這些細微的差別時,孩子就會非常興奮,就會非常好奇。

這樣,他就會通過觀察和比較,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從而讓自己的觀察力和比較力得到較大的提升。當然,父母還可以跟孩子探究這個小蟲眼的來歷,從而讓孩子去想像、推測、描述,甚至是實證一番。這樣,就會最大程度地提升孩子的觀察興趣。

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大自然是非常好的老師。

只有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孩子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更快地學會搜集事實、認識真理。所以,當孩子處在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時,父母不妨帶孩子走進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能會找到更多的小花瓣、小樹葉,會看到更多的細小的事物,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刺激他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性。

當然,父母在帶孩子觀察自然的時候,可以適時地對他說:「這個小花瓣是××花的,你找找,它是從哪裡掉下來的……」

要注意,是「適時」,這樣就可以引導孩子進一步觀察,進一步加強他對事物的認知。在此期間,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要麼啟發,要麼解答。

而當孩子出現對老鼠感興趣的時候,作為成人我們應該看得比孩子更長遠一些,孩子對老鼠感興趣的本質需求,是對自然、對生命的感興趣,不妨帶孩子去一趟動物園,讓他有對自然、對生命更多的認知。

4.要注意去觀察孩子

雖然說,孩子進入對細小事物關注的敏感期一般是在1~4歲。但是,不同的個體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八九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細小事物了,而有的孩子則可能到三四歲的時候才表現出這種敏感。

但是,不管孩子是什麼時間進入這個敏感期,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傾向,比如,突然對撿小石子這樣的細小的東西感興趣了,這時就應該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支持,以便協助他更好地發展。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觀察孩子,儘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敏感期。

5.耐心地陪伴孩子

當孩子在關注細微事物的敏感期時,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孩子提出的一些疑問,一定要認真解答。

比如,為什麼蝸牛會在下雨的時候出來呢?如果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答案,不但能夠解決孩子心中的疑問,也能增加孩子對小蝸牛的關注,提升他的興趣。

當孩子饒有興致地在撿寶貝一般的小石子時,父母只需要耐心地陪伴孩子就可以了。

當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就可以坐在一邊靜靜地等待;孩子需要父母協作時,比如需要父母給他拿容器或袋子時,父母就幫他拿一下。當孩子玩得非常滿足後要離開時,父母就跟他一起走……

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祥和。孩子就是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之中獲得了心靈的享受,也用這樣的方式對周圍的世界產生認知。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孩子一定會用更好的成長來做回報。

興許許多家長在忙碌的工作中,很難在孩子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時,恰好可以抽時間帶孩子接近自然,所以在最後,給忙碌的家長們提供一個在家庭就可以進行的小遊戲,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細微事物敏感期:

遊戲活動:給石頭「化妝」

遊戲目的:鍛鍊寶寶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

遊戲玩法:

1.家長準備大小、形狀各異的石頭和彩筆。

2.把準備好的石頭拿給寶寶,和寶寶一起觀察這些石頭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特徵。

3.和寶寶一起研究和討論,看能不能根據這些石頭的外形特點,用彩筆給石頭「化化妝」,讓它變得更有個性。

4.讓寶寶自由發揮給石頭「化妝」,家長在旁邊協助。

5.用彩筆化好妝之後,看能不能再找一些裝飾物來打扮石頭,或者黏在一起做出其他造型。

提示: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通過觀察石頭的特徵來提高其觀察力,裝扮的過程又可以提高寶寶想像力,還能滿足寶寶關注細小事物的心理需求。

舉一反三:除了石頭之外,寶寶感興趣的小事物肯定還有很多,家長可以帶寶寶玩做葉畫、做標本等遊戲。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放大鏡,讓他可以更加細緻地觀察和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

淅爸寄語: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期,都有其相應特徵,只要我們給予特定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就會給予我們遠超想像的回報。好孩子,永遠是在有家長陪伴的家庭里誕生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L3ReG4BMH2_cNUgJv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