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霍姆林斯基
經常有家長在我們後台留言,問關於孩子性格培養方面的問題:
孩子膽小、退縮、不合群,將來怎麼融入社會呢?
父母雙方都屬於內向安靜的,為什麼孩子卻是一個「暴脾氣」?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隨爸還是隨媽?
有句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先天氣質」,那父母的性格到底會不會遺傳給孩子呢?後天環境的塑造與培養對性格的養成有沒有關係?
1
會遺傳的不是性格
而是「它」
在著名的關於「先天-後天之爭」的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中,200多對同卵雙胞胎從出生起即被分離,父母各帶著一個孩子在政治、經濟、文化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
實驗結果發現,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與養育在一起的同卵雙胞胎,在每種特徵上的相關係數驚人地相似,實驗結果表面,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相當的大。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性格是會遺傳的嗎」,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回答:真的是會遺傳的!一家子的脾氣越來越像!
多數的研究傾向於支持「基因遺傳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有極大關聯」,似乎表明著孩子的性格和父母遺傳有著很大的關係。
但會遺傳的不是性格,而是「先天氣質」。
之所以有人認為性格具有遺傳性,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搞清楚性格和氣質的區別。
在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中有一個實驗:對幾個6個月大的寶寶,作出幾組同樣的刺激,寶寶們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應激反應。
有的孩子表現很快樂,有的孩子很冷靜,還有的孩子露出恐懼。
節目中,科學家指出,在嬰兒剛出生就具有某種傾向,這來自於遺傳,也是我們個性的起點。
這種性格的起點、性格的底色,其實是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先天氣質」。
先天氣質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速度、靈活度和強度,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行為特徵,與神經活動的強度有關,主要受遺傳和生理因素影響。
身邊一位在婦產科工作了25年的醫師說,她見過的新生兒差不多破萬了,發現了一個規律,九成愛哭鬧的嬰兒的父母肯定會有一個是急性子,而比較安靜聽話的嬰兒家屬相對而言更好溝通。這不是遺傳了父母的性格,而是因為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
氣質類型天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沒有優劣之分。比如有的孩子生來就好動,是因為TA心理活動靈活性高,而生來安靜的孩子,是因為心理活動靈活度低。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森克根據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提出的四種氣質理論,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劃分成4種類型,分別是粘液質、抑鬱質、多血質與膽汁質。
家長應該順應孩子的氣質類型來撫養和照顧寶寶,不同的氣質類型,給予不同的教養方式。相關內容可以回顧我們的往期文章:《不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你將永遠教不好孩子!》
氣質與生俱來、難以改變,體現的是人格的生物屬性,而性格體現更多的是人格的社會屬性。
2
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如何,基因的作用只是一個基礎,並非不可逆,後天的共有環境shared environment以及個人生活經歷random experience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塑造。
簡單來說,性格是在一個孩子慢慢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全靠遺傳來的,更依賴於每個人的成長軌跡。
至於為什麼有的人會覺得性格是遺傳來的呢?是因為在一個人的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TA的教育環境都是以家庭環境為主,父母會不斷灌輸自己的觀念給孩子,孩子也會不斷觀察父母的行為方式,學習並強化它們,造成孩子遺傳父母性格的錯覺。
與其說孩子會遺傳父母的性格,不如說是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就像這位網友所說的:漸漸養成了和媽媽一樣的性格……哪有什麼遺傳,只不過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已。
孩子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學習父母說話的樣子和語氣。哪怕是不喜歡的模式,也會在無形之中去「複製」,這是孩子向父母表達忠誠的方式。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我們可以決定,給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兩個關鍵期:0-12歲是性格形成期,其實0-6歲最為關鍵,12-18歲是性格的定型期。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才是最終決定孩子性格走向的因素。這也能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一家子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
父母什麼脾氣
孩子就什麼性格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曾對遺傳和性格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智力受母親影響較大,而性格則受父親影響較大,女孩比男孩要更明顯一些。
好友7歲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就被診斷出注意力缺陷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
經醫生多方面研究,這種病多半是他爸爸「嚇」出來的。好友的丈夫工作壓力大,平時在家就像是一個行走的炸藥包,經常對兒子劈頭蓋臉地一頓罵。
一個愛發脾氣的爸爸,對孩子來說,就等同於精神虐待,長期以往,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雖然實驗告訴我們智商看媽,性格看爸,但相信不僅僅是爸爸,媽媽的好脾氣對孩子、甚至是對一個家來說,也同樣重要。有一對脾氣溫和、愛稱讚子女的父母親,養育出的孩子會更自信、更陽光。
蒙台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這種創傷可能需要一輩子去治癒。
紀錄片《孿生陌生人》中,一位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David和Bobby、Eddy,因為無力撫養送入了領養機構,機構做了場實驗,把他們送入了富裕、中產、藍領三個家庭分別領養。
這場實驗的目的在於通過觀察三胞胎的成長軌跡,探討「育兒差異」,驗證先天與後天,哪個才是塑造人類的決定性因素。
雖然三胞胎在興趣愛好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們的性格和最後命運卻大不相同:
富裕家庭的Bobby,養父母作為醫生和律師雖然工作繁忙,但他們從沒有忽視孩子的教育,用正向方式,教育指導孩子成長。Bobby受過良好教育,性格溫和、待人和善。
藍領家庭的David,開雜貨鋪的養父母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不高,但成年後的David依舊積極向上,這要歸功於他的養父巴布拉。巴布拉是3位養父中最風趣幽默的,他十分喜歡孩子,花了大量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中產家庭的Eddy,作為高校教師的養父非常保守,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矩。從小到大,Eddy都與他缺少溝通。在如此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活潑的Eddy漸漸變得很情緒化,高壓教育最終讓Eddy變成了低自尊的性格,躁鬱症讓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站在三胞胎五十多歲的人生節點往回看,我們可以發現,先天的基因,只是一個人命運和人格的起點,最後真正決定人一生軌跡的,是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
遺傳因素固然無法磨滅,但決定孩子最終性格和未來的,一定是來自家庭的薰陶、來自父母的脾氣、來自家庭的和諧氛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J5O_nUB2uKmW_kOOS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