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古,知名財經作家。
臨近年關,多地網友呼籲為煙花爆竹「禁燃令」鬆綁。
也有不少地方,的確有政策鬆動的跡象。
比如:北京、遼寧大連、山東東營、濱州等多地發布今年燃放煙花爆竹政策。
北京的規定是:環球度假區限定區域內可燃放
遼寧大連則規定:控制燃放區域以及之外區域,除夕不限時燃放煙花炮竹
而在山東,東營、濱州兩地率先明確春節期間在部分區域和個別時間段可以燃放煙花爆竹。
北京的規定是:環球度假區限定區域內可燃放
遼寧大連則規定:控制燃放區域以及之外區域,除夕不限時燃放煙花炮竹
而在山東,東營、濱州兩地率先明確春節期間在部分區域和個別時間段可以燃放煙花爆竹。
一時間,禁燃令要不要持續下去,成為了一個爭論話題。
01
為什麼會有禁燃令?
早在1993年,北京作為首都就率先推出了禁燃令 。
1993年,經北京市人大審議通過,北京曾頒布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並在全國拉開禁放的序幕。
燃放煙花爆竹「是禁還是限」,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煙花燃放禁與限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支持禁燃者說:
煙花爆竹除了帶來空氣污染,還帶來火災隱患,人們也就聽一聽響聲,看一看熱鬧,完全沒有必要持續,這是一種傳統「陋習」。
煙花爆竹除了帶來空氣污染,還帶來火災隱患,人們也就聽一聽響聲,看一看熱鬧,完全沒有必要持續,這是一種傳統「陋習」。
當時的北京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僅1993年元旦和春節期間,北京市因燃放煙花爆竹炸傷人數就達549人,發生火災208起,而除夕煙花爆竹噪聲瞬時值更高達121分貝,嚴重侵害市民的身心健康。
1993年10月,在激烈的爭論聲中,北京市人大最終審議通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其中明確提到「禁放是為了保障國家、集體財產安全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防止環境污染,維護社會秩序」。
此後,全國百餘城市紛紛效仿,截至1994年,明文規定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城市達282個,延續千年的民俗也似乎在法令中戛然而止。
而反對者則說:
中國人過年,就得有煙花爆竹,否則一點年味都沒有,哪有點過年的樣子?
中國人過年,就得有煙花爆竹,否則一點年味都沒有,哪有點過年的樣子?
在這種壓力下,禁放法規在各地遭遇挑戰,而公眾要求解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各個城市又開始從禁改為限。
2003年到2004年,有105個城市先後選擇了解禁,允許在限制時間限制地點燃放煙花爆竹。
2005年,北京由禁改限也提上日程,北京法制辦就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草案的修訂廣泛徵詢市民意見,還組織社區居民召開座談會。
當年的民意調查顯示,92.4%的市民要求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多數居民贊成有條件放寬燃放限制。
但是在環保的呼聲中,不久後,禁燃令再度升級。
2020年春節,河南省率先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出台全區域、全時段禁放政策,將煙花爆竹的禁放一度推向高潮。
但由此引發的爭議,從未平息過。
燃放煙花爆竹,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到底要禁還是限,還是要放開,每一種觀點都有自己堅定的支持者。
但各種觀點,都不能抓住要點,燃放煙花爆竹本質上,不過是一個經濟問題。
02
被忽略的需求
在經濟活動中,需求是一個最為常見的概念,但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概念。
燃放煙花爆竹是不是一種經濟需求?當然是。
需求是人們的目的,這個目的的本身是無法評價對錯的。不管是吃一頓年夜飯,還是帶孩子去放一場焰火,還是在家族群里發紅包,都是人的需求。
經濟活動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的過程。
來自於傳統的需求很多,回家過年、貼個春聯,出門拜年,吃年夜飯,發紅包等等,都是歷史傳承過來的人們過春節的重要需求。
他們一併稱作為春節經濟。
如若將上述活動一概認定為傳統陋習,認為不是正經的需求,那麼過年就真不是過年了。
從廣義上來說,人們的一切消費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偏好。
之所以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支持燃放煙花爆竹,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快樂的來源,這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活動,是不能被抹殺的需求。
無數年輕人在跨年夜聚集在城市廣場,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
人們需要自己賦予生活意義,而不是一具只會吃飯的行屍走肉。
經濟活動的本質,就在於滿足人們五花八門的精神需求,這才是一個繁榮社會的意義之所在。
否則人們為什麼需要繁榮?人們為什麼期望經濟增長?
作為中國人每一年中最重要的精神需求,過年的喜慶甚至是很多中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意義之所在。
抹滅這一需求,實質上就是抹殺了人們的快樂和生活的意義。
03
如何解決外部性問題
但是,燃放煙花爆竹與其他習俗有一定的區別,那就是,燃放煙花爆竹會產生一定的外部性,也即,他會對他人構成一定的影響。
要不要禁燃煙花爆竹這個問題,其實與要不要禁止香煙是一個道理。
二手煙的危害眾所周知,但禁止吸煙,則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如何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減少外部性呢?
其實並不難處理,只需要根據產權原則進行處理,就可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一個酒吧,顯然可以張貼告示,內部可以吸煙,但凡是害怕二手煙的人就不會進去了,而喜歡烈酒配香煙的朋友,則可以視之為天堂。
至於酒吧會不會流失掉不吸煙的客戶,那由酒吧老闆自行判斷。
同理,煙花爆竹的燃放也可以按此原則處理。
不管是集中在城市某地,或尋找一些風險低的空地,作為集中燃放地,只要產權方接受一定程度的風險,都是可以操作的。
煙花爆竹之所以引發很多的各種問題,往往是產權方無所作為的結果。
這個世界什麼都有風險,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安全。
最重要的是,風險能夠找到承擔者,那由產權方風險自負就可以了。
在產權界定清晰的世界,是不存在什麼外部性問題的。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煙花禁燃往往是一種懶政,既然有風險,那就一禁了之,他們並不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尋找產權解決方案。禁止是最簡單的應對風險的手段。
其實大多數城市 ,都擁有不錯的煙花燃放地,有的有大江大河,有的有城市廣場,還有城市郊區有大量的空地,還可以採取對煙花分級燃放手段,都可以在減少風險的同時,滿足民眾的需求。
各小區也可以採取自治模式,由業主們自己決定燃放一些低風險的花炮產品。
風險由小區業主們自負,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04
一刀切為什麼反覆出現?
在中國的很多公共治理事務上,一刀切問題總是非常的突出和明顯。
煙花爆竹禁燃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政策。
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這個話題,討論了幾十年了,但始終很難走出這樣的政策迷局。
進一步下放管理權,也許才是更為有效的主張。
要不要禁燃,由更低層級的區域的行政單位來決定,比如街道,比如村委會。越分散的治理單元,就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也能根據情況靈活調整。
簡政放權的價值就在這裡。
政府不必將所有的公共治理事務大包大攬,而是儘可能讓地方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更小的治理單元承擔起責任。
張五常說,地方政府的招商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這是向地方放權的一種結果,如果一切公共治理,都只能有一種結果,一種聲音,那就容易出現一刀切,這種管理方式就容易忽略民眾的需求,忽略經濟的發展。
春節經濟其實是一股重要的經濟力量,任何需求都值得去滿足。
中國也有龐大的煙花爆竹產業,在全世界給無數人帶來了歡樂和希望。春節經濟不應該成為風險壓力下的打壓對象,而是應該探索在產權治理模式下的安全又可持續的繁榮。
希望中國的年味越來越足,一年的辛苦勞作的意義,不只是錢,還需要家人團聚的開心和對未來的希望。
那滿天的燦爛,可不就是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