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基建、大工程,奮進的中國背後有無數平凡而偉大的奮鬥身影。值此勞動節,致敬每位勞動者。
文 | 龍果
經濟建設的火熱場面、奮進向上的精神風貌,在五一假期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了特別節目《奮進的中國》,在央視頻等平台同步上線,目前已播出兩集。紀錄片以每集5分鐘的短篇幅,俯瞰、仰望、遠觀、近看我們腳下的熱土,在華夏大地之上,「新基建」、科技、環保等領域的重大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無數奮鬥的身影共同匯聚成奮進中國的宏圖。
多視角、微紀錄,
構築奮鬥路上的溫暖底色
《奮進的中國》以單集時長5分鐘的短紀錄片形式呈現,更加貼合觀眾碎片化的觀看偏好。每一集聚焦一項偉大工程,或是設計精妙的地標性建築,或是穿梭於水底的隧道,這其中有挑戰有困難,更有勞動者的智慧勇氣和奮鬥品質。從拍攝手法上看,影像的鏡頭採取了航拍、地面拍攝、水下攝影等多種手法,由總台各總站進行拍攝並撰寫解說詞,由紀錄頻道統一編輯包裝,如此,節目給觀眾更多視角去觀看祖國各地的蓬勃景象。《奮進的中國》以更精簡的篇幅、更小的切口、更接地氣的形式去勾勒一項項工程的熱火朝天。
不僅如此,影像更加關注每一項工程的重要意義,從人文關懷出發進行闡述。大連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交通壓力也不斷加大,建設大連灣海底隧道的初衷是「向海要路」,解決千萬市民的出行擁堵問題,人們穿行於港灣兩端不再需要經歷兩小時的擁堵。而在講述成都大運會場館時,影片並沒有單刀直入地介紹鋼筋混凝土的設計構造,而是用「西嶺千秋雪」「花重錦官城」等詩句展示了成都的浪漫與文化底蘊,講述重點在於體育場穹頂之上的「太陽神鳥」,在極具科技感與未來感的「飛碟」之上,突出巴蜀文化的重要標誌。飛速前進的時代步伐之下,更要維持溫暖底色、文化底蘊,一項項工程的背後,影像將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娓娓道來。
數字化、精細化,
聚焦宏大工程的極致細節
《奮進的中國》在講述這些「新基建」的時候,讓節目立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不僅從整體層面突出了現代工程規模之「大」,也從細節入手呈現了局部細節之「精」。這些工程究竟有多麼壯觀?影像中有著許多數字:大連灣海底隧道全長5098米,大運會體育場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穹頂有12540塊彩釉玻璃,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本體被放大近270萬倍等,數字化直觀地展現了工程的浩大。同時,在一些數據的表述上,影片用了30列高鐵的重量、2座艾菲爾鐵搭的重量、1艘中型航母的排水量等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這些巨大的、抽象的數字、體量比喻得可知可感。
雖然每一項工程規模大、難度高,但影像更注重以人們對細節的掌控來呈現建設者的智慧與嚴格的要求。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過程中使用海底沉管插頭,插頭近30斤重,海水只有5到6度、潛水員的裝備重達60斤,連續作業時間17小時,如此艱難的工作最終能夠實現誤差控制在2厘米之內,刷新了世界紀錄。成都大運會場館的屋面施工使用大量巨型鋼材吊裝,鋼材高22米、重83噸,而每個構件落位精度需達到毫米級……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數據大小的鮮明對比之下,工程的浩大與精細共同讓觀眾感知到了難度之高、勞動者匠心獨運、中國技術的先進,而建造過程要追求的目標,則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智慧科技、築優致遠」。
腳踏實地、昂揚向上,
彙集平凡個體的奮鬥群像
《奮進的中國》節目在講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工程的落地時,鏡頭不僅對準了祖國的山川河流、橋樑建築,更要聚焦於「人」這一核心要素。影像描摹在工程中奔忙的人們,大多以群像的形式集體出現在鏡頭之中。在時代的脈搏中、工程的宏偉下,個體的平凡如你我,但正是每位勞動者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發光,讓他們每個人都不可或缺。這一鏡頭語言蘊含了更深層的意味,社會的發展、奮進的中國不是少數人打造的,而是凝結了每一份平凡而偉大的力量。
影像不斷地設置懸念、提出棘手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引人入勝,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探究竟。而破解難題的答案就在於勞動者的匠心、汗水與智慧。在成都大運會的場館中,人們埋頭苦幹,縮短工期、提升質量,獲得了國際認可。在大連灣的海浪之中,人們反覆實驗、創新方法,創造了工程奇蹟。影像全面立體地還原呈現大型工程建設的細節,這正是對於廣大勞動者的致敬。在五一勞動節這個契機之下,展示全國各地經濟、民生、鄉村振興各個領域,以此歌頌勞動者,恰逢其時,也能引領更多人一道,共同見證這欣欣向榮的、奮進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