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作為石窟大省,你一定想不到「石窟鼻祖」會是它!

2023-09-26     蘇丹卿

原標題:甘肅作為石窟大省,你一定想不到「石窟鼻祖」會是它!

在有的人眼裡,武威最值得一看的歷史古蹟可能不是天梯山石窟。

但毋庸置疑的是,天梯山石窟是武威不能錯過的石窟文化與藝術勝地,它始鑿於東晉十六國的北涼,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是中國最早開鑿的石窟,有「石窟鼻祖」之美譽。

當年在看完兩遍《河西走廊》之後,就特別想去武威看看!

過了許久,終於如願踏上這片古老的文明土地。

從武威市區自駕前往天梯山石窟的路上,腦海里就不斷迴響著雅尼作曲的《河西走廊之夢》,看著窗外的遠山與大地,忍不住哼了起來。

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俗名大佛寺、廣善寺,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城南50公里處的天梯山北麓,地處涼州區張義鎮燈山村。因山路崎嶇,層層疊疊,形如懸梯,故名「天梯山石窟」。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

它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源頭,是河西走廊上的文化瑰寶,由北涼王沮渠蒙遜召集涼州高僧曇曜和能工巧匠開鑿,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

現存洞窟三層(共18個),現存文物有塑像70餘尊、壁畫300多平方米,有北魏、隋、唐、西夏、漢藏文、西夏文寫經等,是一個歷經人間滄桑、世間災難,卻依然留存於世的石窟群之一。

今天的天梯山石窟所能見的目前只有對外開放的13窟,也是天梯山石窟中最大的洞窟。窟寬19米,殘高約28米,進深6米。內現存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像,窟頂繪有佛本生圖,窟內南北兩壁殘存彩繪壁畫,為雲紋青龍、大象經卷、猛虎花卉等紋樣。

這些壁畫與塑像也是經過歷朝歷代不斷修繕,為天梯山之特徵———「歷代延續修建,文物層疊分布」。

目前所開放的、所能參觀的就是眼前這尊大佛,為唐代開鑿造像後世又有修給。大佛巍然端坐,右手作大無畏印,向對面的山推去,所指之處叫磨臍山。整體頗有氣吞煙霞、揮斥乾坤之勢。

大佛左右兩側有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和多聞、廣目天王6尊造像,神態逼真,形象各異,塑造精緻。

石窟依山面水,天晴時碧波蕩漾,時有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一幅渾然一體的自然人文景觀,令人讚嘆不已。站在大佛身前,巨大的空間壓迫感撲面而來,歷史的長河在心底掀起了風浪,時空仿佛是將我送到北涼。

那是在一個午後,空曠的山間突然響起了一聲鑿刻聲,接著是一陣,又一陣,此起彼伏的鑿刻聲像是驚動了大地,一尊尊大佛、一幅幅壁畫在數十年間逐漸形成、數百年間不斷完善。直至1600年後,飛鳥掠過頭頂,我頓時醒了過來。

今天的天梯山石窟為何能看到的窟僅有一個?

據明朝正統十三年《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

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7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

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流域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不得已要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

為了不讓珍貴的石窟文物就此淹沒,於是就對天梯山石窟內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的數十尊造像、三百餘平方米壁畫、25箱文物殘片,運送至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但由於當時的搬遷和運輸條件所限,這些文物一經遷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壞。

現如今,大多部分壁畫、文物被移交武威市涼州區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保護管理,還有部分在修復後於威武市博物館展出,以天梯山石窟專題展陳。

而在天梯山石窟前的黃羊河水庫下,不少窟址仍處水庫淹沒區。如果沒有地震和其他客觀因素,我想天梯山石窟一定會與後來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莫高窟以及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五大石窟」,甚至有可能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置身佛前,護於手心,願未來一切順利,一切安康。

天梯山石窟禁止擅自飛無人機,如需航拍,一定要提前報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65c202278018fb8332ef1979273d2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