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期和媽媽分開會怎樣?以下幾個隱患,可能會在三十年後爆發

2022-10-08     母嬰參考

原標題:孩子長期和媽媽分開會怎樣?以下幾個隱患,可能會在三十年後爆發

孩子長期和媽媽分開會怎樣?以下幾個隱患,可能會在三十年後爆發

《孤兒國》中有一句話:「這個年代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進入了孤兒國,父母明明健在,無數孩子卻活得像孤兒一樣。」

回想一下,似乎如今這個時代的小孩,確實有很多活成了「孤兒」。

典型的代表就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養家餬口,被迫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留下孩子與老人一起住。

雖說這也實屬無奈,然而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他們往往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年累計2個月以上離開孩子身邊,抑或一次性離開孩子超過2周以上,就可能對幼兒的心理帶來難以癒合的創傷。

尤其是跟母親長時間分開,對一個小孩的心理創傷往往更大,孩子們可能需要一生來治癒童年時母愛的缺失。

孩子長期和媽媽分開的隱患,可能伴隨TA們一生

隱患一:讓孩子產生「自我焦慮」

當代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安德烈·格林提出過一個名詞 「死亡母親綜合徵」——

認為嬰幼兒如果與母親沒能建立起親密關係,母子之間缺少情感和情緒的連接,嬰幼兒就會陷入強烈的「存在焦慮」。

更為可怕的是:童年的「焦慮感」,往往會伴隨著孩子一生。

它會誘使孩子陷入「所有人對我都是無意義的,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實情感」中。

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防線過高,不容易輕易信任別人,不敢對他人託付真心,甚至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在社交關係中存在阻礙。

隱患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用恆河猴為實驗對象,把剛出生的幼猴和猴媽媽分開。

幼猴被安放在用鐵絲做成的猴媽媽和用布料做成的猴媽媽中間,並在鐵絲猴媽媽那掛著沖好的奶,方便給予小猴子足夠的「口糧」,然而布料猴媽媽那什麼都沒有。

本以為小猴子會遵循本能,去鐵絲猴媽媽那喝奶,結果實驗發現,小猴子除了飢餓難忍的時候會靠近鐵絲猴媽媽,其餘時間都待在布料猴媽媽那裡。

而且當幼猴受到外界的「恐嚇」時,它們也會直接躲進布料猴媽媽的懷裡。

由於恆河猴的基因與人類十分接近,所以心理教育專家認為,通過觀察幼猴對母親的需求和依賴,能夠幫助大家分析小朋友的心理活動。

在孩子幼年時期,他們會更希望能母親那獲得溫暖、關愛和呵護,而不是冷冰冰的喂養。

而且在實驗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布料猴媽媽雖然給予了幼猴需要的溫暖,但由於它並不是真實的,所以無法與小孩之間有親密的互動、溫暖的撫觸,這導致了小猴子將來出現 自閉、焦慮、抑鬱、感情冷漠、共情能力差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這種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在幼猴身上存在,在從小缺失母親關懷的孩子們身上,也普遍會發生。

從小缺失的那一部分母愛,甚至可能導致孩子們情緒不穩定,等到三十年以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對孩子實施「冷暴力」。

心理學家認為,「從小沒被媽媽好好愛過的孩子,以後往往不懂得如何愛人」。

媽媽怎麼高質量陪伴孩子?

通過上文我們了解到,孩子小時候需要母親的陪伴,可從現實點的角度來講,如今很多母親都是職場女性,一邊要顧家一邊要工作,陪伴子女的時間確實有限。

更有一些要外出務工的母親,被迫與孩子分開,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

有數據顯示,大約每6個中國人就有1個在「流動」,中國留守兒童比例已突破5800萬大關,這些兒童日夜祈盼與父母的相聚。

越是以上這些家庭,越要注意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1、和孩子在情感上保持聯繫,在空閒的時候多跟孩子交流

例如閒暇時間可以多跟孩子通通話,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想法,雖然不能在身邊陪伴,但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也是必要的。

2、過年回家多關心小孩,珍惜難得的親子時光

很多家長平時以工作忙為藉口不關心小孩,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又不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只會在一邊玩手機或者約人打麻將,難得的親子時光被浪費,這種形式的陪伴,還不如不在孩子身邊。

【總結】

奇葩說某一期節目,顏如晶說過一段話:「孩子這一生唯一的觀眾就是父母,其他人都是後面加入的。連續劇錯過了可以補,但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以後就永遠看不了了。」

希望父母們能做孩子的「忠實觀眾」,不要錯過孩子們的童年,儘量多陪伴他們,給予其關心、呵護和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79a6974a6890df1094b81d8410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