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23-09-0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關注 |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關注 | 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與社區發展探討

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聯合評選的《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遊百強案例名單》公布。百強案例包括了「文物古蹟主題旅遊案例」「考古遺址主題旅遊案例」「博物館主題旅遊案例」「革命文物主題旅遊案例」「工業遺產主題旅遊案例」等10個類型。文化遺產越來越深度地融入現代城市的發展,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更多關聯,這也開啟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敘事。

原文 :《突破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

作者 | 廣東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尹來盛

圖片 |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截至2021年末,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全國共有各類文物機構10545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2257個,文物機構從業人員18.15萬人。

文化遺產的類型與價值

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形態多樣。文化遺產按照存在狀態可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功能用途可劃分為農業遺產、牧業遺產、漁業遺產、工業遺產、商貿遺產、交通遺產、軍事遺產、宗教遺產、城鎮遺產等,按照文化遺產創造或產生的時代可劃分為古代遺產和近現代遺產兩大類型。

文化遺產價值多元,評價專業。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發展歷史過程的一種客觀存在,首先具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即在該文化遺產當初被創作時具有對當時人們有用的某種使用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該使用價值逐漸弱化乃至消失,而年代價值等非使用價值逐漸強化,並衍生出稀缺性和珍稀價值,從而形成了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這些價值被視為遺產的「基本價值」。人們具有前往著名文化遺產觀覽的需求,遺產地的利益相關者產生了利用遺產獲取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想法,並為了實現此想法而採取一系列的開發與經營行為,從而賦予了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娛樂價值等。

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低成本的新城新區現代化開發建設成為城市擴張的主要方式。以舊城鎮為代表的老城區發展問題曾被忽視並陷入衰退。如何增進老城市新活力,實現老城區與新城區雙輪驅動,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老城區的復興面臨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復興的兩難困境。

現代化趨勢下傳統建築形態出現退化。現代化趨勢使許多傳統文化遺產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方面,傳統使用功能滯後於時代發展要求,建築結構損壞,供水供電供氣難,傳統構造安全隱患等,改造升級成為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在商業經濟的強大推力下,建築面積增加成為趨勢。一為橫向擴展,二為縱向擴建。這種現代建設使在地特色建築被現代化的恣意興造所替代,承載情感認同的生產景觀與社交氛圍被分隔。

在過度的商業化下,各種脫離歷史文化與生存環境的建設不僅增加了經濟成本與建築能耗,也使傳統建築喪失了不可複製的地域吸引力。當傳統建築不再成為居民賴以安身立命的生存依據時,外遷成為必然趨勢。顯然,現代化的批量拆建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發展民俗旅遊的背景下已不適用。過度的商業化可能會通過文化景觀的商品化來破壞社區的地方感和生活方式,最終導致社區居民外遷。

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以物質為中心的方法。該方法產生於遺產保護學科發展之初,奠定了世界遺產概念的基礎。以遺產的物質特徵作為檢驗原真性(authenticity)與否的重要檢驗標準,極度關注在材料或構造的保存上。這種方法認為遺產屬於過去,遺產的基本組成部分為不可更新資源,保護的目的是將過去傳遞到未來,現代人類活動對遺產的傳遞是有害的,所以遺產保護要與現代社區生活分離。

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自1980年代開始,國際遺產界逐漸認識到原真性概念的不足,尤其是自文化多樣性概念提出後,追求原始的形式與風貌不再是唯一考量。因此,強調歷史的原真性已遠比原始的原真性更為重要。相關傳統文化與精神的傳承有著指標性意義,如果忽視了它們,也只是維護了一些不具意義的物件。於是,對文化遺產的價值理解成為判斷原真性的關鍵,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被提出並不斷被認同。

活態遺產保護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遺產地必須「要有相關政策讓遺產地在社區生活中發揮作用」。人們逐漸意識到遺產保護是「為了人民」,開始重視遺產價值的社會動態性。後來,世界遺產委員會(UNESCO)相繼提出「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和「活態遺產保護方法(living heritage approach)」的概念。該方法的核心是活化利用,既要保護遺產的原始屬性,又要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對其充分利用。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協調地區經濟發展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終達到保護中的發展和發展中的保護。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6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關注 | 讓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事業中

視域 | 遺產保護利用:多主體之間相互協調借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52cafa9002f069abf74493ef19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