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無雙》:總要有一些東西,值得大家反覆推敲、細細咂摸

2023-06-02     影視前哨

原標題:《國風·無雙》:總要有一些東西,值得大家反覆推敲、細細咂摸

導讀:國風表達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的公式,而是一個需要去不斷嘗試的發現探索。《國風·無雙》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本」,用創新的藝術手段增「色」,融入開放包容的創作心態放飛對「國風」的繽紛想像,但對於主創團隊來說,這只是「埋下了一顆種子」,「認準了你做的是對的,堅持就會有好結果。」

文|棉和

作為浙江重大文化傳播平台Z視介客戶端正式上線後的首檔全網獨播文化節目,《國風•無雙》以「江南美學」為切入點,通過多樣的藝術手段融合全新的視覺呈現,打開東方美學新境界,締造出一場持久的國風視聽盛宴。5月28日晚,節目正式於浙江衛視播出,雖然節目此前已經引起全網熱議,但這次對全體主創而言更像一次終考。

好在結果不負期待:截至發稿前,節目全網曝光量近3億,全平台斬獲47個熱搜,榮獲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宣傳例會暨精品網絡視聽節目推介會」重點推介,獲人民日報客戶端、光明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光明網等多家權威媒體點贊。

在文化題材內容里,《國風•無雙》無疑是「新物種」。短片如何而來?每支視頻背後暗藏怎樣的匠心與誠意?在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的採訪里,多位主創反覆提到「文化傳承」,它也構成了節目的創新邏輯和探索嘗試的核心驅動力。

極致的東方美學帶來

新領域、新實踐、新感知

「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要有傳承的新樣態。」總導演陳學武表示,Z視介上線之際,團隊希望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創作出「能肩負文化傳播和傳承、堅守文化靈魂特質的內容,結合網際網路打法,嘗試一些少見的表現形式」。

——「群英」登場,風格迥異又各有擔當

《啟·無雙》將視與聽、民樂與風景結合,既在聲聲古韻中感受華夏之美,也暗含「四方有形、萬象無邊」的哲學思辨;《意·無雙》以舞蹈為切入點,融合刀、剪、劍、傘與自然景觀,展現技藝之美與自在意境;《樂·無雙》將古典民樂和現代體育結合,讓觀眾在韻律與運動的交融中感受國潮之潮、競技之美;《畫•無雙》利用AIGC技術對《富春山居圖》進行修復,通過數字人谷小雨的講解,展現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國風·無雙群英會》正片及《國風·無雙群英會》宣傳片則是「新國風和老國風」的融合,口技、摺紙、沙畫等傳統技藝一一登場,詩詞融合舞蹈實現感染性極強的鏡頭表達,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漢服復刻再現傳統服飾的國韻色彩。副總導演陳若川認為,只要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在華夏大地上滋生出來的,都可以稱為「國風」。

「展現更全面的國風匠人和他們的作品,是要帶給觀眾乍看驚艷、久看驚喜的體驗。」總導演陳未央表示,節目的初衷就是想集結更多國風匠人,展現國風的更多可能,「其實還有很多想法,但好東西總要慢慢往外拿」。

——東方美學的極致呈現

談及《國風·無雙群英會》創作前期面臨的人物感與敘事感的呈現問題,陳未央與陳若川坦言,團隊設計了十幾版方案,最終決定以故事片的形式配合影視化鏡頭,不僅「讓大家看到是從何而來、如何做成的」,更要帶動觀眾情緒,「讓觀眾接受並激發他們的興趣」。

「東方美學」始終是文化節目的重要表達。至於最後能否成為主創想像的「超級視頻」,陳學武認為「且待評價」,但「通過我們的理解、掌握與加工,以所謂的『超級視頻』呈現出來,其實是給大家帶來了新的領域、新的實踐、新的感知。」

多元的融合表達

意在守正、重在探索、貴在傳承

對於傳統文化的融合表達,《國風·無雙》大量使用CG製作、XR技術、動作捕捉、穿越機、水下拍攝等多種手段,只為呈現不一樣的國風。

——《棋·無雙》的技與意

漢字棋子還原成「車馬象士」,代表傳統的武術演員指揮商周彩陶兵馬,代表現代的街舞演員指揮鐳射鵰塑兵馬,通過鏡頭運動、音樂節奏變化以及觀眾熟悉的經典詩句,觀眾迅速被帶入象棋的情境當中。

但「炫技」不是首要目的。副總導演姜陽建介紹,主創團隊放棄傳統XR的製作方式,按照電影的製作邏輯,提前預設好所有分鏡頭腳本,不僅讓整個畫面經得起特寫鏡頭的考驗,也讓傳統武術和現代街舞為「對弈」賦予全新表達。

——《意·無雙》的「多重對話」

《意·無雙》中,「劍是火,傘是水;劍是矛,傘是盾;劍是剛毅,傘是柔美。」執行導演胡昊民直言,面對重重困難,團隊堅持實景拍攝火劍舞以凸顯俠客精神,嘗試圓畫幅的呈現方式渲染江南紙傘、霧雨西湖與中國園林的古典意境,以及《意·無雙》最後一個鏡頭,也具有指代象徵,「一邊青磚黛瓦,保留江南水鄉韻味;一邊高樓林立,承載杭州數字化發展的美好期待。它既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更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文以載道」的創作原則貫穿始終

「在改編版《大風吹》里,我們專門設計演員一隻腳動,一隻腳不動,一隻手動,一隻手不動」,陳學武透露,這樣是在告訴大家,「守正,我們有一條腿是站穩的;探索,我們也關注文化的多元融合。」在他看來,《大風吹》「吹」的是「國風」,「舞」的是「潮流」,畫面精美是多元融合的初級表達,讓鏡頭背後的意義更豐富是團隊的共同追求。

《國風·無雙》在以融合表達創新文化樣態之外,更關注的是年輕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在陳學武看來,他們的態度預示年輕群體的未來,也決定傳統文化的未來。

探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

要經得起推敲、看得出思考

對陳學武而言,《啟·無雙》作為其中具有統領性的篇章,飽含了團隊探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過程中「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的願景。

——《啟·無雙》《樂·無雙》的心思與思考

無論是以雪山、沙漠、海洋、竹林指代四個方向,展望平台「無邊無界」的全新征程;還是4根鏡面柱意指「擎天之柱著功勳」,凸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在陳學武看來,融視、聽、感於一體的《啟·無雙》,體現了Z視介的平台特質,也給大家帶來更值得琢磨的價值。

即便是看似直白的《樂·無雙》,深究起來也不簡單。副總導演李建國表示,古箏、笛子、馬頭琴、絳州大鼓展現民樂的四種演奏方式,選取廣泛傳唱的曲目搭配動態運動場景,既凸顯競技體育的魅力,為杭州亞運會喝彩,宋韻文化的綿密深厚也能躍然屏前。

——文化內容創作的堅持與堅守

對精神內核的挖掘,有時候遠要比觀眾看到得多,節目從創作源頭讓觀眾能夠更有思辨性地參與到一場對文化傳承的討論和反思中,「不只普通觀眾,我們主創都在不斷發現新理解、產生新收穫。」在陳學武看來,文藝創作要有自己的堅持,「不止我自己,我對大家的要求,也是要所有作品經得起推敲、看得出思考」。

這種堅持,潛藏著新的生命力,也是主流媒體行穩致遠的底氣。

至於未來國風的邊界還將如何拓展?採訪最後,主創團隊展現出更多信心,「趁我們還有想法、有興趣,還保留初心,靜待『東風』,對傳統文化繼續努力深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3991180d3e504aebaf937456e09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