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30年的時間,鑿出「江南第一大佛」,形成「江南敦煌石窟」

2022-09-27     蘇丹卿

原標題:古人用30年的時間,鑿出「江南第一大佛」,形成「江南敦煌石窟」

如果有機會去一趟紹興,千萬不要錯過新昌縣的大佛寺,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有「江南敦煌石窟」、「越國敦煌」之美譽。

大佛寺是最早的彌勒道場,天台宗、律宗的祖庭之一,內名勝古蹟眾多,規模宏大,是一個綜合性的文旅遊覽區。

其內,最罕見、最值得一見的的就是彌勒佛石像和千佛岩,有一種置身在「敦煌」的錯覺。

大佛寺的石窟最早始建於東晉,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寺內的一尊石彌勒佛已有1600多年歷史,通高16.3米,兩膝相距10.6米 ,其掌心可容10餘人,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有「江南第一大佛」之說。

這尊大佛雕刻於懸崖絕壁之中,歷時約三十年才全部雕成,並與山體連成一體,堪稱大佛寺的「鎮寺之寶」。

南朝著名文學家為之撰寫《梁建安王造剎山石城寺石像碑》記,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但頗為遺憾的是,由於大佛所在的大殿正在維修階段,遊人無法進入裡面參觀。但通過無人機航拍,只見大殿以山體而建,為五層高閣,十分宏偉。

除了彌勒佛石像,大佛寺的另一處重要文物遺蹟就是千佛禪院,位於大佛寺西約300米的峭壁懸崖上,俗稱千佛岩,又被譽稱「江南敦煌石窟「

據考證,千佛岩為東晉高僧於法蘭、於法開所創建,初名元化寺;南齊永明三年開窟造小佛千餘尊,改稱千佛院,且造像時間要早於大佛

石窟內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高數寸。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窟造像,因此今天的千佛岩則顯得異常珍貴。

千佛石窟為兩窟毗連,大窟寬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小窟寬6.55米,深4.25米,高6米。

大窟1020龕1040尊。小窟為35尊。這裡的造像大多造形纖巧優雅,多著通肩服飾,作禪定印,個別古佛則著褒衣博帶式佛裝,為國內造佛形式較早一例。

但千佛石窟曾難逃歷史的洪流,殘損厲害,但好在仍保持了南朝風貌,是江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雕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

細細端詳,有些造像仿佛穿透了時空,千年之前的匠人的鑿刻聲突然回想耳畔。雖不是沙漠深處傳來的駝鈴聲,但「江南敦煌石窟」的佳話意境也能深入人心。

目前,它已被載入《中國百科全書(美術卷)》、《世界美術大全·南北朝卷》,是研究中國南朝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例證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這兩處文物遺產是大佛寺之行一定要去看看的地方,不論你的內心處於怎樣的階段,歷史與文化、遺產與文明總能給你指引,帶來不一樣的收穫和新知。

且在前往彌勒佛石像的路上,有無數千年古木相伴左右,更顯自己是步履在幽靜的深山之中,探訪隱密了千年的古剎。「僧過不知山隱寺,客來方見洞開天」。

頗為有趣的是,在大佛寺還有一處石窟,沿著千佛岩方向繼續走,穿過懸崖棧道,即可見一個三個窟門相依的大窟。

該石窟兩側刻有造像,頗有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的兩側天王、力士之意象,內有一尊臥佛,是依石窟利用原有岩體雕刻成一尊臥佛。

臥佛面朝西方總長37米,高9米,始建於2003年,堪稱「亞洲第一臥佛」

大佛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六朝時期甚為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

大佛寺作為江南地區有名的古剎,它自古也是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顏真卿等吟詩題聯百餘處。如北宋書法家米芾所寫所書「面壁」題刻,堪稱一絕。

(插一句題外話,大佛寺不僅深受名人大家的喜歡,其所在的新昌更是如此,關於新昌,有「半部全唐詩」之說,可見新昌之寶地)

同時,大佛寺也受到各大影視劇組的青睞,不少武俠劇曾在這裡取景。其中,最熟悉的莫過於《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20286a730fd1baa5e8c759d812721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