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洗衣機的三次中國敘事 | 品牌新事

2022-10-11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一台洗衣機的三次中國敘事 | 品牌新事

文 / 初見泉

在印度孟買,有一個神奇的行業——洗衣業。

在那裡,坐落著一座擁有160年歷史、全球最大的露天洗衣工廠,超過4500個精瘦小伙在密密麻麻的洗衣槽里搓洗、敲打著各類衣物和床單,婦女則負責晾曬、熨燙和送貨。一天下來,洗衣工要處理10萬件衣服,平均每個人只賺2-3美元。

據說,印度人熱衷集中起來手洗衣服,一來印度嚴重缺水,二是「嫌棄」洗衣機沒法把白色衣物洗乾淨。

和印度人一樣,中國人對手洗衣服也是情有獨鍾。但事實上,我們早就被洗衣機「馴服」了。改革開放後,中國最早普及的白電正是洗衣機——1988年洗衣機在城鎮的家庭滲透率就達到70%,分別領先冰箱和空調10年和20年。

洗衣機在中國的遍地開花,不僅深深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洗衣習慣,更是通過三次敘事,反映了一場產業升級史和中國人的消費升級史。

第一次敘事:洗衣機市場「初洗牌」

上世紀80、90年代,在洗衣機行業國外和國內品牌爭相湧起。全國出現了上千個洗衣機品牌,具有競爭力的洗衣機品牌就多達80多個。

當時中國廠商基本打著「大波輪、大容量、省電、節水」的口號,主攻波輪型洗衣機,他們從日本、德國引進技術和生產線,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和規模化生產。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通過快速響應本土市場需求,以創新走出差異化,進攻「縫隙市場」以包圍「主流市場」。

比如基於中國家庭夏季衣服及時洗需求的觀察,市場上就出現了主打小型、低能耗的海爾「小小神童」洗衣機,它可以輕鬆地放進空間侷促的小公寓,是全球第一台「微型全自動洗衣機」。

就這樣,憑藉低價高品質比和縫縫補補的微創新,國產洗衣機漸漸站穩了腳跟。

進入21世紀,洗衣機從奢侈品變成了日用消費品,「家電下鄉」「家電補貼」推動了下沉市場消費。此時的國產洗衣機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80%。

然而這一時期,洗衣機行業發生劇變:需求的狂熱帶來慘烈的價格戰迫使大批品牌倒閉,隨後便迎來行業大規模的洗牌和併購,最終誕生了行業寡頭:海爾,其市場占有率長年保持40%以上。但同時也意味著,海爾不得不面對高端市場「一挑多」的局面。

客觀講,儘管不少外資品牌在這場大洗牌中退出中國市場,但在高端領域,他們仍能憑藉核心技術獲得高額利潤,比如定位更高端的滾筒型洗衣機。

擺在中國製造商眼前的解決方案,唯有在技術上「死磕」。

2004年,海爾自主研發了自動擋技術,打破了傳統滾筒機不論多少衣服都按標準程序進行洗滌的技術瓶頸。

2012年,直驅電機的滾筒洗衣機出現,替代了原本的皮帶驅動,使洗衣機在高速運轉時仍可保持安靜平穩。

曾有一項吉尼斯紀錄:在高速運轉的直驅洗衣機上可搭起1.8米的硬幣塔和10米的紙杯塔。這種平穩的驅動意味著晚上洗衣服不會影響休息和打擾鄰居,所以「直驅代替皮帶」被視為洗衣機行業最大的變革之一。

正是這種在技術話語權上的不斷高調,中國品牌洗衣機後來才能在高端領域引領行業發展。

然而故事遠沒有結束。近幾年,不少外資品牌又帶著誘人的概念和技術創新捲土重來。

面對新環境,中國洗衣機市場也開啟了它的第二次敘事:「家庭革命」。

第二次敘事:基於場景的「家庭革命」

簡而言之,「家庭革命」催生新的需求,倒逼出新的技術、新的功能。

如果說第一次敘事中,關注點在於「造一台屬於中國家庭的好洗衣機」,那麼在家庭革命下,我們則更關注「中國家庭的洗衣體驗」——站在中國用戶的視角,深挖新的需求場景,開闢第二戰場。

首先,中國新中產家庭數量已突破3200萬戶——這一擁有不俗購買力和追求品質生活的人群自然對特殊衣物的洗護更為苛求。

比如去餐廳吃飯,高檔的衣服不小心沾上了污漬或者有異味,通常會拿到乾洗衣店,但等待時間過長,化學洗劑對皮膚也不友好。

「空氣洗」功能就孕育而生了。不需要專業設備和洗劑,在家裡就完成精細的洗衣和護理,第二天就可以繼續穿了。如今配備「空氣洗」功能的品牌涉及幾十家,儼然成為高端洗衣機品牌的標配。

再比如,經常穿白襯衫的用戶,放在洗衣機里正常洗滌洗不幹凈,只能延長洗滌時間,白襯衫就容易磨損、越洗越舊,一般我們會先用手搓幾下。

這樣的需求使得中國出現了「精華濕洗」:首先通過AI計算,洗衣機會根據投放衣量、材質,智能投放洗衣液、柔順劑,避免過量而損害衣物。

放進去的洗衣液,會在速溶預混艙高速攪拌中溶解,變成更容易去污的精華液,最後通過高壓直噴將精華液直接噴在織物上,更容易剝離深層污漬。

其次,中國家庭的使用場景越來越細分。

試想一下,五口之家,最理想的場景是寶寶和大人的衣物分開洗,避免交叉感染;年輕夫妻和生病老人的衣物要分開洗;內衣內褲最好單獨拿出來洗……問題來了,一個中國家庭到底要幾台洗衣機?

所以我們看到,一方面場景越細分,與之對應的新品類也越來越多,諸如旅行專用袋式洗衣機、寶寶專用洗衣機、內衣洗衣機、尿不濕專用洗衣機等新品類。

另一方面,空間和改造管路的限制使大多數中國家庭無法添置第二台洗衣機,於是又有了「分區洗」。一台洗衣機由於多滾筒設計,既可以單獨洗,也可以上下同時洗,解決衣物交叉感染和染色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空氣洗、精華洗、分區洗,還是滿足細分需求的新產品,基本上由中國品牌提出並發展起來的,國外品牌隨後跟進。

海爾智家旗下的高端品牌卡薩帝,就是最早研發「空氣洗」的品牌。全球第一台「分區洗」洗衣機也出自卡薩帝,憑藉「一機雙筒」的專利設計,創造了全新的市場。

隨著市場的認可越來越高,仿品「分區洗」也開始陸續上市。對消費者來說,很難區分到底哪一種更專業,乾脆就只盯著價格來買單了。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仿品「分區洗」由於缺少雙筒同時運轉技術,一些廠商會將兩台低價洗衣機捆綁成「兩機兩筒」,不僅價格更高,噪音大,還更占空間。

而在最近,海爾洗衣機又首次推出「精華洗」洗衣機和洗干集成機,提出「洗、烘、護」一體的理念,對中國洗護行業邁向高端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次敘事:重新定義概念

產品力不足,可疊代技術;市場競爭大,可挖掘需求。過去20年,我們在產品端和市場端都在講如何「彎道超車」。然而,越來越多的廠商思考的卻是「換道超車」。

「換道超車」意味著新的技術路徑或新的商業形態。而對於洗衣機這個「古老」的行業,我們正重新探索「洗衣機的未來形態」。

早在2013年,海爾智家就提出了「網器」的概念。

比如當冰箱成為「網器」後,「不再是儲存食物的柜子,而是連接到各種有機食品」。順著這個猜想,未來的洗衣機或許不是洗衣機,它有可能來自衣櫃和衣架,成為流量或定製化服務的入口。

如果洗衣機最終從家電業蛻變成服務業,徹底改變盈利模式,那麼這就是對行業最大的顛覆了。

這便是洗衣機的新故事:拋開既有路線,由中國企業重新定義洗護概念。

這個故事或許要過至少5年甚至10年去講述。然而我們已經在初步探索實踐,走在世界前沿了。

海爾目前的嘗試,是在衣聯網整合了服裝、家紡、洗染等15個行業,形成了一個服務生態,從而打通衣物從洗滌、護理、存儲、搭配、購買等全流程各個節點,從而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場景解決方案。

像這種科幻般的場景已經出現在中國家庭中了。

總得來說,從「如何製造一台好的洗衣機」,到「如何改善中國家庭的洗衣體驗」,再到「如何重新定義洗衣機和洗護場景」,一台國產洗衣機的命運,在歷史和未來的敘事中碰撞摩擦,它記錄了時代,也展現了中國企業的智慧和骨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e3b4c2e8dee11794ed80f6c040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