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井陘山里人家:白雲生處有人家

2019-08-05     大陘網視頻中心

山里人家(三)白雲生處有人家

作者:老惑

一、白雲人家誘惑著我

幾年前,來到石家莊西部的井陘仙台山,聽說在壁立的半山腰上,只住著一戶人家,一戶人家裡現在只住著一個人,並且是位70多歲的老太太。她住的地方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白雲人家,取自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的詩句。因為這個詩意的名字,還因為有詩意名字的地方獨居一位老人並且是女性,所以總有一種想去看看的衝動。



前兩年腿還好用些,曾兩次爬山到過白雲人家。但因主人不在,進不了家,只看到了房子的外貌和房後種的莊稼。



今年腿力雖有所減,但白雲人家仍在心中牽掛。扯上一條長長的棗木棍,六點多出發,走過約1000米公路,來到通往白雲人家的山路上,試試腿力,再試試運氣。



山上本來沒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山路中間是天然石塊,兩邊是經得起風吹日曬和乾旱的荊棘。這是我喜歡走的山路。



上山的路沒有直路,不是之字形,就是S形,數過了一個之字,數過了一個S,又過了一個之字,又過了一個S,經果沒數清是幾個之字幾個S。



正因為它的蜿蜒曲折才增加了爬山的樂趣。



抬頭擦汗時偶有叢叢簇簇的小白花相迎。



小白花叫鐵線蓮,它開在百花凋零的酷暑季節,開在無土無水的貧瘠山崗。它們好似是爬山人的啦啦隊或加油站,總給人無形的動力。



正在氣喘吁吁時,抬頭望,石牆石房已在眼前。斷斷續續的悠揚的阿彌陀佛的佛樂飄蕩在山樑上。



門口有狗嗎,萬一躥出一條大狗怎麼辦?正在躊躇間,女主人已向我打招呼了!



再上了這個坡就到家了。



門前種著辣椒和時令小菜。



綠寶石般的葡萄掛在門前的石壁上。



未進家門已見生機。


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井陘山里人家:白雲生處有人家


主人說,今年天旱葡萄結得不太多。



二、終於走進了這個小小院落

劉備到臥龍崗三顧茅廬三請諸葛,求賢若渴,是為了成就霸業。我是三年三次策杖攀爬,到白雲人家只是為了滿足一點小小的好奇心。

終於走進了這個小院落來,石門石牆石頭鋪地的小院雖然不大,給人潔凈舒適的感覺。



典型的冀西民間院落。



女主人是位75歲的老大姐,她姓王,屬雞的。



她花白的短髮,燙著利落的髮型,穿著休閒服裝,這哪像孤居深山的老太,倒像城裡退下來的工人師傅。



這是冀晉交界的地方。這裡的山裡人愛乾淨是第一特色,即使沒有雜物的石頭院也要經常打掃。



廚房裡的鍋上還蓋著潔白餐巾。



廚房用具即使瓶瓶瓶罐罐都擦得錚光明亮。



即使小東西也沒有亂扔亂放的



大缸過去是農家儲存玉米、穀子、麥子的地方,現在都成了家庭文物整齊擺放。



盛水的大瓮也按個兒大小排列。



窗欞的空間合理利用,一邊是鐮刀,一邊是抿須床(山裡的特色小吃用具)。



土炕的另一頭是秋冬供做飯、取暖的灶火,現已閒置,但並不雜亂。




七十年代農村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之一縫紉機在這裡還能看到。

心靈手巧是這一帶山里女人的又一特色。看,即使用高梁秸串的放餃子的小拍子周圍也要鑲個整齊的邊框。



廚房裡還掛著這麼多方圓大小不一的拍拍兒。



荊條籃子



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井陘山區家庭常用的油漆板櫃。



中間的荷花圖我以為是請民間藝人畫上去的。可女主人說是她自已畫上去的。



近年用的立櫃。

室內室外整潔有序。



三、白雲生處後花院

小院的另一頭開著後門,後門通往她的第一代房子。



開了後門首先是石碾。過去即是一戶人家也不能離開石碾石磨。



碾、磨和犁耬杈耙等農具一樣,這也是農耕社會的象徵之一。



石碾旁還有牲口棚和喂牲口草料的石槽



出了後門的山凹處,還儲存著大量的柴禾,儘管家裡已用上了電飯鍋,電餅鐺等電器鍋灶、爐具。然而儲存柴禾還是世代山里人遺留的習慣和儲存在心底的印記。



這些荊條編成的大筐是過去盛放玉米、穀物的器具。即使多少年也不會腐爛。



這是上輩子人住過的第一代石屋。石屋頭頂懸崖峭壁,腳下是懸崖峭壁,左方是懸崖峭壁,右方還是懸崖峭壁。




不知先人是怎麼選擇在這險要的地方蓋了房子?不知先人住在這裡又是什麼感覺?



我是有點暈了。



這是從山下馬路上用手機拉近了才補拍下的雲中小石屋。



因為太遠了,圖片放大才能在綠色植被上面發現小小的房子。



從石屋處看下去鬱鬱蔥蔥。



遙望石屋對面的山也是溝豁縱橫,峰巒迭嶂。



今天天氣晴朗,從這裡望到對面的紅房子的山坡上的另一處房,是省原文聯主席馮思德(已去世)的家。



由於是晴天,只看見遠山蒼翠,近山碧綠;如果陰雨天定是雲霧繚繞,變幻莫測了。白雲人家,不虛此名。



這裡有兩棵彎彎曲曲的棗樹。



它們黑色的枝幹伸展在綠色的空間。深綠的葉子和淺綠的小棗和周圍的其他植物的顏色融為了一體。



棗樹上爬滿了會唱歌的和不會唱歌的知了。




它們彙集在這無人打擾的地方,在度過了長期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後,終於看到了藍天,看到了陽光,看到了滿目青山!



它們變換著樹枝、繞著樹幹唱著,喊著。此起彼伏,空曠的山野里到處都是它們的聲音,聽上去都有些聲嘶力竭了。



誰也沒有停下來不唱的意思。是啊,知了從產卵到孕育出土,在地下的時間平均四五年,最長的17年。這漫長的時間是夠壓抑了!

而它們能展示自已生命力的時間,只能在伏天最熱的短暫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解了它們的前世今生,你就不會感到蟬鳴是噪音了,這是世間最強大的生命力的絕唱!

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有愛解嘴饞的朋友,還會去挖它們的蛹,破它們的膛,讓它們出了地獄又下油鍋嗎!



四、層層梯田層層綠

先人辛辛苦苦刨出壘起的梯田,不能廢棄。



山里人珍視土地如自己的生命,他們把每一塊能種莊稼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來。



今年夏天天旱,進入伏天至今沒下過一場透雨,別的地方玉米都蔫頭搭腦了,可這裡穀子還是神采奕奕。




小白菜出土了。




黃瓜、青椒的葉子都在晨光中閃著亮光。



這是菜地邊的水井。火辣辣的夏日,需汲水澆田才能保障菜蔬的鮮嫩。




每塊兒地里地凈草光。




光看這大小地塊兒,你會相信這是年過古稀的老婦人侍弄的莊稼地嗎?



五、我在白雲生處用早餐了!

出門時,一縷陽光剛剛把山尖照亮;一轉眼陽光從山上已鋪到了山下。我也該回去了。可大姐已從鐵鍋里端出了餎餅、饅頭,盛上了小米稀飯,炒絲瓜。

大姐說,走到哪兒吃到那兒,有什麼吃什麼,這是山里人的習慣。

好吧,我也不客氣了,就在這半山腰的白雲人家裡吃上一頓早餐。



一邊吃早餐,大姐講起她的家庭,並搬出像冊讓我看。

她並非孤老一人。她有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她有2男2女4個兒女,分別在保定、正定、邢台、石家莊工作。



照片上的鶴髮銀須老者是她的老父親(繼父),姓欒。在她4歲時母親帶她來到這裡,繼父待人寬厚實誠,視女如已出。在她18歲時又為她招來28歲的上門女婿。一家4口人3姓組成和睦家庭,被人稱為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式的家庭(一家3姓)。



其老父叫欒繼春,16歲當村幹部,曾連任村支部書記11年。這是其老父與前來下鄉的文聯主席馮思德合影。



照片中前排是她的父母,後排是她和她的丈夫及孩子們。其丈夫因2011年扑打山火時不幸去世。



中間梳辮子的是她年輕時的照片。



這是她中年的照片



現在她過成了孫男嫡女一大家子人。可她怕人老了成了孩子們的累贅,不願意到孩子家裡去住。除了冬天,她一年3季守著她的老屋。

這次上山主要是為問一個縈繞在心多年的問題:你一個人在這前不著村後不巴店的半山腰居住,不害怕嗎?

大姐說:信佛的人是沒有東西去傷害他的。

我心有所悟了。



怕走晚了天太熱,只得向大姐辭行,向白雲人家告別。大姐見留我不住,送我出門。並不忘拔了藥材黃蓮送我。




大姐說,黃蓮陰乾了泡水喝可去火解渴。我只見過黃蓮樹,還是第一次見到黃蓮草。摘片葉子嘗嘗,真是苦不過黃蓮啊!



這是大姐指給我回家的近路。路雖在荊棘從中,但很平坦。



路上有石獅子相送。(邊緣的小動物像不像小獅子?)



路兩旁還有牽牛相伴。早六點出發,十點半回家,這一趟終了我多年心愿。



對了,白雲人家屬井陘縣辛莊鄉寺掌峪村。過去該村有一百多口人。山里人總是嚮往著山外的世界,現在村裡住的還有6家8口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xGqYWwBUcHTFCnfYf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