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怎樣的心態和境界

2020-07-02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怎樣的心態和境界

天寶三年, 翰林侍詔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在離開長安之前,李白寫下了一組《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就是其中第一首中的兩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兩句詩的釋義, 一般認為是李白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雲帆指的是高大的船帆,在李白以住的詩中的意象,通常與離情別緒密切相關。如李白的「雲帆望遠不相見, 日暮長江空自流」、「水客弄歸棹, 雲帆卷輕霜」。在李白的詩中, 很少有把它用來比喻才能的意思。「滄海」多指東海,自從秦始皇時期有了東海之外,有三座仙山的傳說後,「滄海」多被用來代指指神仙世界。

唐詩中的「輕舉觀滄海, 眇邈去瀛洲」中的「滄海」就是神仙世界的意思。在李白生活的唐代,「滄海」也有時會被用來代指人間。但最主要的還是指東海或者神仙世界或神仙。

把「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綜合起來看, 由於這裡的「雲帆」並沒有比喻作才能,不能簡單地把李白的意思理解為施展自己的才幹救濟天下蒼生, 只能理解為: 乘雲帆渡過大海進入神仙世界。當然李白隱藏的意思是堅信自己的政治理想總有一定會有實現的一天, 到那時,我就乘坐雲帆歸隱江湖。

功成名就,歸隱江湖一直是李白的人生理想。說到「長風破浪會有時」,就不得不說一個典故。南朝劉宋名將宗愨年少時,他的叔叔宗炳問其志,宗愨回答說:「願乘長風, 破萬里浪。」宗愨後以振武將軍之職隨征林邑國,升任隨郡太守,又參與平定雍州蠻之亂。

他在文帝遇弒後,參與擁立武陵王劉駿為帝,隨其討平元兇劉劭,升任左衛將軍,封洮陽縣侯。後歷鎮廣州、豫州等地,先後平定南郡王劉義宣、竟陵王劉誕的叛亂,官至安西將軍、雍州刺史,死後追贈征西將軍,諡號肅侯。「長風破浪」也成為古人勵志的典範。

李白在詩中,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典故, 不僅表明了自己的理想, 而且還表明自己堅信有一天能像宗愨那樣, 大展宏圖,實現自己「濟蒼生, 安社稷」的願望。那時自己就「直掛雲帆濟滄海」,功成之後及時歸隱江湖。這種歸隱,已經不是入世不得而不得已的消極的歸隱,而是在志得意滿之後帶有積極樂觀情緒的歸隱。

李白始終幻想著「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這一點李白自己多次在詩歌中表達過。《行路難》三有一句:「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是李白直接表達對歷史上那是一種樂觀、積極的思想。在李白看來,「功成」之後就要去享受人生、享受自由,去尋找海外仙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人生才沒有缺憾。

李白一生推崇道家思想,對道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非常嚮往, 是李白將儒家入世的思想和道家出世的思想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他的理想化的境界。把這種思想和詩中「直掛雲帆」表露出來的昂揚向上之氣相結合,才不會割裂兩句詩之間的關聯,使兩句的思想相通, 氣勢上也是一如既往。

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通過「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一句,把自己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了,讀者如果再還把「直掛雲帆濟滄海」也同樣的理解,就是畫蛇添足了,顯得既羅嗦又重複,這與李白瀟洒的詩風也不符合。

從格式上來說,「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是一幅流水對,流水對最忌兩句話都表達同一個意思。所以李白不可能把「長風破浪會有時」和「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兩句詩,用來表達同一種意思。我們把《行路難》三首放在一起讀的話,可以發現第一首充滿信心, 尋找理想; 第二首開始認識到行路難, 第三首則充滿了失望, 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開始出現。

這三首詩是表現李白思想特點的組詩。第一首是在寫行路之艱難, 卻在結尾提出自己的理想目標; 第二首說明自己為功成不願意喪失自己孤高之品格, 寫出在此前提下行路之艱難, 不禁有歸隱的念頭; 第三首則否決了自己功不成則歸隱的願望, 表達的是李白及時享受人生的態度。《行路難》三首詩是個遞進的關係, 是建立在李白失望與希望、樂觀與悲觀的情緒基礎之上的。

李白的三首《行路難》中,第二首主要抒發的是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激, 第三首主要表達的是詩人功成之後的打算以及對功成身退的認識; 第一首詩中既表達有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憤激, 又有相信自己政治理想抱負終究能夠 實現的堅定信念。

李白的《行路難》是一組同時創作出來的作品,組詩的第一首在意義上就應當是組詩的總綱,只有把「直掛雲帆濟滄海」解讀為歸隱江湖,把「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理解為是李白實現人生理想,然後功成身退,才能使三首詩的關係更加連貫。

李白的理想中,既有「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一」的一面,也有「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的一面。兩個理想中,前者是基礎,後者是目的。只有在實現了政治理想後,後面的理想才有意義。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結合在一起,是李白一貫的風格。

無論是「終與安社稷, 功成去五湖」,還是「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都具有相似的特點。因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李白人生理想的完整表達: 堅信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實現,以及功成之後退隱江湖,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

(文、歷史漫談君 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mXtDXMBiuFnsJQVkY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