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亟需全球共同願景與行動 | 社會科學報
▋加速世界經濟復甦
於2015年啟動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項議程是一項承諾。全球發展的步伐受到氣候災害、衝突、經濟衰退以及新冠疫情殘留效應的綜合影響。第78屆聯合國大會已經開幕,近日,作為第78屆聯大高級別周的重點活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召開並通過了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宣言,標誌著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新時代的開始。
原文:促進可持續發展:需更堅實的全球行動
作者 | 本報記者 朱 唐
圖片 |網絡
於2015年啟動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旨在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項議程是一項承諾。全球發展的步伐受到氣候災害、衝突、經濟衰退以及新冠疫情殘留效應的綜合影響。第78屆聯合國大會已經開幕,近日,作為第78屆聯大高級別周的重點活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召開並通過了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宣言,標誌著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新時代的開始。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不足
2015年,各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共同擘畫了一幅在保護人類和環境的同時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福祉的發展藍圖。隨著世界人口在2022年達到80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工作不僅進展不足,而且在貧困、就業、衛生、教育等領域出現了逆轉。新冠疫情以及加劇的全球糧食和能源危機,進一步阻礙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不足是普遍現象,但發展中國家和世界上最貧窮、最脆弱的群體首當其衝。按照當前的發展趨勢,到2030年仍將有5.75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國家能夠實現將國家貧困水平減半的目標。
人口增長、貧困和氣候變化等之間的複雜關聯突出表明,迫切需要重新致力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願景。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米娜·穆罕默德強調,聯大代表著「我們共同的人性」以及對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權的「共同承諾」。她鼓勵所有代表保持樂觀,共同努力使可持續發展目標重回正軌。本屆聯大的四個主要優先事項為和平、繁榮、進展和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是一系列目標,還承載著世界各地人民的希望、夢想、權利和期望。作為聯合國大會第78屆會議高級別周的重點活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峰會將成為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政治領導的核心平台。
峰會通過了一項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宣言,重申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核心變革目標的承諾。各國領導人及高級代表一致通過政治宣言,承諾加快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經濟繁榮和所有人的福祉,同時保護環境。宣言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明確支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提出的每年至少5000億美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方案,以及有效的債務減免機制。宣言還進一步呼籲改變多邊開發銀行的商業模式,以更可負擔的利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私人資金,並支持改革被古特雷斯稱為「過時、失調和不公平」的國際金融架構。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主席葆拉·納瓦埃斯對宣言的通過備受鼓舞,稱其證明了各國領導人對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堅定承諾。
重啟打造聯合國2.0
為了取得更好的成果,並著眼於未來的可持續道路,聯合國正在經歷一次「重啟」,讓整個組織變得更加靈活、更精通技術,並且更具影響力。近日,關於聯合國變革事務的政策簡報《聯合國2.0:培育前瞻性文化和尖端技能以提高聯合國系統的影響力》正式發布。
在2017年以來重大結構改革的基礎上,聯合國2.0囊括了對現代聯合國系統的願景,這一系統以前瞻性文化為依託而煥發活力,以適合21世紀的尖端技能為助力而力量倍增。利用聯合國的多樣性,通過「變革五重奏」——數據、創新、數字化、前瞻和行為科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的強力融合努力實現這一願景。通過提高技能和調整文化,為支持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動力。要認真地重新校準、重新培訓和重新調整專門知識,以更好地滿足21世紀的需求並利用各種機會。
目前,大約67%的聯合國實體制定了數據戰略,基本能力已經到位。然而,先進的專門知識,例如,機器學習方面的專門知識仍十分匱乏。不到5%的工作人員從事現代數據工作。在全球層面,只有45%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數據是完整的。聯合國系統在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90%的聯合國實體設有創新團隊,60%的實體實施了專門戰略。大約60%的實體可以支持會員國建設本地創新生態系統,115個國家已經在與聯合國系統合作制定新的解決方案。在全球範圍內,用於創新的發展援助在過去10年增長了10倍,達到近30億美元,但在2022年仍僅占總量的1%。雖然聯合國系統正在取得進展,但將前瞻性方法納入我們的日常工作才剛剛開始:34%的聯合國實體制定了加強和使用戰略前瞻的戰略。不到三分之一的聯合國實體認為自己擁有先進的前瞻能力。
聯合國2.0轉型需要所有實體、領導者和成員的參與。從2024年開始,聯合國2.0加速器方案將推動協調一致的努力和舉措,將「變革五重奏」付諸實施。聯合國2.0加速器將側重於核心目標。支持聯合國系統各實體根據共同戰略、行動手冊和藍圖制定戰略和計劃。擴大聯合國系統同業交流,一個由專職社區管理員組成的團隊已經將聯合國創新網絡、數據戰略社區、數字化轉型社區、行為科學小組和戰略前瞻社區的15000多名成員與「青年聯合國:變革推動者」、NewWork網絡、聯合國組織變革和知識實驗室等群體的無數成員聯繫起來。
聯合國2.0願景堅定地聚焦於推動內部變革,因為有了更強大的內部能力,聯合國系統能向會員國提供更好的方案和業務支持,增強它們在21世紀蓬勃發展的能力,並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取得更快的集體進展,幫助世界走上韌性和可持續性之路。加強聯合國系統專門知識所能產生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聯合國系統各實體,包括聯合國秘書處、專門機構、基金和方案的工作人員遍布全世界近4000個地點,有10萬多名文職同事與162個夥伴國家和地區合作,他們的工作影響到1.6億多人的生活和生計。聯合國全系統的努力將有助於為聯合國各實體駕馭變革之旅奠定共同基礎。每個聯合國實體都將根據自己的任務、優先事項和需求,規劃自己的聯合國2.0之路,並以自己的速度取得進展。最終,更強的集體和個人能力將促成根據四年度全面政策審查的目標,為會員國提供更好的方案和業務支持,並增強會員國的能力,從而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多層次驅動可持續發展變革
世介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相連,因此現在也是時候齊心協力,多層次驅動,尋求真正可行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近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可持續發展目標綜合見解》表明,人類和地球的福祉往往取決於財政和金融方面的制約因素。報告顯示,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的默認增長軌跡面臨著財政和金融方面的硬性約束,使它們向碳密集型和非包容性的產業傾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合主任勞瑞爾·帕特森表示:「政府的國家優先事項,如就業、基礎設施、城市和機構,可以推動社會、環境和經濟進展更大範圍的重新調整。要做到這一點,這些優先事項必須與特定組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這樣最終才可能改變增長模式。」
世界貿易組織近日發布新報告《世貿組織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貢獻》,強調了貿易在幫助各國從新冠疫情中恢復並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作用。報告指出服務貿易在供應消費用水和處理廢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強調了公私夥伴關係對於幫助發展中經濟體改善供水和衛生服務的重要性,以及國際貿易合作在促進負擔得起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的貿易和投資方面的作用,指出開放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品以及高能效產品的貿易,到2030年可將這些產品的全球出口提高5%。
在性別平等方面,近日,聯合國婦女署與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發布《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2023性別快報》。報告發出警告: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30年,將有超過3.4億婦女和女童(約占世界女性人口的8%)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其中近四分之一將面臨中度或嚴重糧食不安全。今年的報告首次納入了按性別分類的性別與氣候變化交叉數據,並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在最差的氣候發展設想下,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多達1.583億婦女和女童陷入貧困(比男性和男童總數多1600萬)。聯合國婦女署臨時副執行主任薩拉·亨德里克斯表示:「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中點時刻,今年的報告發出了響亮的行動呼籲。我們必須立即共同且有意識地採取行動,推動實現一個讓每個婦女和女童都享有平等權利、機會並參與其中的世界。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堅定不移的投入、創新的解決方案以及所有部門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八次峰會近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並通過了新德里峰會宣言,其中再次強調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變革作用。宣言中提到南北文化外交促成的文化財產返還和歸還的重要性。全球領導人認識到創意經濟是包容性增長的引擎,並呼籲在2030年後的全球發展議程中提及文化。文化在應對當代挑戰和促進多邊合作、社會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集中強調。
「可持續發展」這一關乎全人類未來福祉的宏大目標,又該如何落腳於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近期,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創新實驗室(成都)發起的《2023年度成都可持續生活方式城市地圖》正式發布。在成都這個富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城市,結合其獨特風貌與在地基因,從穿用、吃喝、休閒等20多個生活場景出發,篩選收錄了雜貨商店、咖啡館、茶社、社區、古建、農場、書店、創意空間等45個類型豐富的可持續生活地標,延伸出了可持續生活的更多觸角,讓大家更真切地感知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3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破解人口與可持續發展難題 | 社會科學報
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