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1能登半島地震至今已經5天,受害人數達到了94人。
雖然日本已經相當努力地在救援,但依然還有很多老年人被壓在屋子下面救不出來,類似的報道時不時都有出現。
救援的「黃金72小時」之外,目前依然有222人生死不明。
這種緊急情況下,在一眾救災信息中,有一部分呼籲格外顯眼:
不少人開始在網上發帖,號召大家別再往災區寄千紙鶴,說這樣只會浪費公共資源,給災區造成困擾。
其中關注度比較高的是藝人西野亮廣的發言,他提到自己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體會過作為災民的心情。希望大家能真正做些對災區有用的事兒,千萬千萬別寄千紙鶴。
很多網友也自覺發帖擴散,表示千紙鶴和信件都是最無用的東西,有那功夫不如多寄點物資。
畢竟你以為寄過去的千紙鶴會被掛起來展示,讓受災人員內心感動。但實際上,忙碌的災區收到這些東西只會當成垃圾處理。
為啥救災這麼緊要的節骨眼上,千紙鶴反而成了討論的重點?
原因無他,日本人實在是被千紙鶴嚇怕了,說是每次遇到災難都會喚起千紙鶴PTSD也不為過...
往災區寄千紙鶴,屬於日本人的傳統「藝能」,往前翻一下歷年的災難,都有災區收到千紙鶴的報道。
每次災難過後都有一堆人折千紙鶴寄到災區,日本媒體曾反覆探討這個現象。日本電視台甚至還做過「災區不需要的捐贈物品」專題報道,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千紙鶴。
2011關東大地震期間,災區千紙鶴的話題首次闖入大眾視野。
當時比較犀利的評論是這樣說的:
「為什麼我們這些受災的人,還要被迫接受那些身在安全地區的人所謂的『要為災區做點啥』的心情?說到底摺紙鶴這種事兒不過是展示自己的善意罷了。
但凡把買摺紙的錢換成現金捐出來,也比摺紙鶴好。」
「往返於受災地之間的卡車數量、卡車裝載的紙箱數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應該把更有用的、現在馬上就需要的東西放進去,在這麼寶貴的空間裡放千紙鶴,實在是讓人心痛。
打個比方就像是,你身體不舒服想要藥的時候,別人先給你送了點千紙鶴。對方的心意是希望我早點好起來,我當然很高興,但比起這份心意,我需要的東西肯定還是藥。
在生活走上正軌之前,想要一些實用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現在的我只會覺得:好冷啊,毛毯送來了嗎...為什麼送來的是千紙鶴啊...」
2016年熊本地震,類似的事件再次引發關注。
熊本復興科室的負責人提到,千紙鶴通過熟人的關係贈送到臨時居住處,甚至直接送到避難所、各地方政府、學校等地方的情況都有很多。
2018西日本暴雨期間,「別往災區寄千紙鶴」的話題徹底引爆了討論。
從受災者的角度看,千紙鶴不能吃也不能換成錢,占地方不說,要直接扔了可能還會有人覺得這是在浪費捐贈人的一片心意。
歸根結底,寄千紙鶴這事兒只能讓寄的人得到一些自我感動,別的啥用都沒有。
作為一種「強加的善意」,有功夫做千紙鶴,真的不如直接往災區打錢——
「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心意,就不要用給對方帶來麻煩的方式。」
大家一致覺得,如果你無論如何都要把千紙鶴寄到災區,不如直接用一千元的紙幣(約人民幣50元)來折,這樣搞肯定沒人再覺得你沒誠意了。
而這次日本地震再次引發了千紙鶴的爭議,很多網友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作為東日本大地震的受害者提醒大家:往災區寄千紙鶴真的會給受災人員帶來困擾!」
「小學的時候被要求給311地震受災地區折千紙鶴,當時我說這東西送給災區人民人家也不會開心,還被大人給罵了一頓。」
「那些說千紙鶴是一片心意的人,不如把你的工資也全部換算成一堆千紙鶴試試唄?」
「現在如果夸一個人像千紙鶴一樣美好,完全變成貶義了...」
「以前的災難教給我的一點是:千紙鶴唯一的價值就是,讓那些幫不上忙的無能的人有一些參與感。」
但也依然有人覺得,直接拒絕千紙鶴「太過分了」,要考慮到辛苦摺紙鶴的人的心情,畢竟折千紙鶴是為了災區人民著想。
比如這位網友的「一片心意論」:
「往災區寄千紙鶴我覺得很好,雖然會有人說寄過去就是垃圾,但畢竟是孩子們懷著一片好心做出來的,如果實在不想要大不了直接燒掉。
把千紙鶴說成垃圾,覺得不如食物和錢就有點過分了吧,你也不能要求孩子們直接捐錢,畢竟捐錢捐物資是我們大人的事情。」
還有不少網友默默為千紙鶴伸冤:錯的是人和人做出的破事兒,千紙鶴本身是沒錯的!
往災區寄千紙鶴確實荒謬,不過更離譜的是,一個自然災難頻發的國家本應該有一套完善的救助體系和思考方式,沒想到2024年了還要在網上爭論要不要寄千紙鶴?
對我們來說,「千紙鶴事件」也能帶來一些救災避雷啟發:災區救助要以實用為主。一些所謂的自我感動式捐贈,該放棄的還是趕緊放棄吧...
聽說
把【報姐】設置為 星標
更容易搶到C位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