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采埃孚CEO柯皓哲:價格戰帶來壓力,但我們喜歡競爭

2023-09-06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對話采埃孚CEO柯皓哲:價格戰帶來壓力,但我們喜歡競爭

作為歐洲以及全球最重要的車展之一,慕尼黑車展已拉開帷幕,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車企之外,電動化新進程中,那些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們,也一同亮相車展現場。

儘管不是直接參與造車的選手,但作為電動化進程背後的技術賦能者,變革的趨勢下汽車供應商們也在順勢轉型,拿出了應對電動化、智能化潮流的技術成果。

采埃孚在慕尼黑車展期間展出了兩大技術:電驅動技術和線控技術。

電驅動方面,采埃孚展示了新型無磁電機I2SM,這種電機不需要任何稀土,非常環保且高效節能和輕量化。

這與當今單獨勵磁同步電機的無磁概念不同,采埃孚內轉子式感應勵磁同步電機(I2SM)可通過轉子軸內感應勵磁機傳遞磁場能量,在確保電機獨具緊湊性的同時實現最大功率和扭矩密度,而這種先進的勵磁同步電機疊代款也將是永磁同步電機的優化方案。

此外,采埃孚還展示了線控技術產品。線控技術指的是制動、轉向或減振系統,其中的控制指令不再通過機械方式傳輸,底盤系統不再需要機械連接或油液系統。這些技術開啟了車輛控制的新時代,也是當下軟體定義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

而目前主流汽車供應商中,采埃孚則擁有最全面的純電控轉向、制動或懸架系統產品組合,以配套由軟體定義的汽車產品。

采埃孚集團執行長 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

慕尼黑車展現場,每日汽車電訊有機會對采埃孚集團執行長 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以及采埃孚集團董事 史蒂芬·馮·舒克曼 (Stephan von Schuckmann) 進行了採訪。

談及此次車展重點展示的線控技術本身,柯皓哲博士也表示:「采埃孚在市場上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沒有其他供應商能夠如此全面地提供縱向、橫向和垂向的動態控制組合。我們的車輛運動控制軟體 cubiX 協調所有車輛運動並提供舒適的阻尼,通過對所有底盤裝置和底盤技術進行整合,讓車身控制達到非常完美的程度。」

眾所周知,采埃孚是汽車供應鏈上的百年老店,談及采埃孚通常我們提及最多的印象是采埃孚8AT變速箱,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中,我們會在諸如路虎、寶馬等豪華高端產品上看到它的身影。

但如今電驅動進程中,面對新的時代背景,如何做到快速轉型適應,並繼續在電驅動領域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對於采埃孚而言至關重要。

而談及從「油」到「電」的跨越,從傳統的變速箱轉到電驅動,柯皓哲博士給出了兩組數據:「2015年,集團60%的業務依賴燃油車,而到了2022年,僅27%的業務依靠燃油車。」「關於電動車,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采埃孚集團已經獲得了300億歐元的全球電驅動訂單。」

還有一個不能拋開的問題是,當下電動化競逐的主會場在中國,不管是「在中國,為中國」還是在「中國,為世界」,中國市場的承擔角色都尤為關鍵。

從目前業務占比來看,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區業務占采埃孚全球業務的1/4左右,但其目標是要在2030年達到30%,在中國采埃孚的產品除了電驅動之外,還有自動駕駛、主被動安全等,無論在傳統車,還是電動車上,這些技術和產品都適用。

而在整個今年上半年,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區市場采埃孚銷售額達到 52.76 億歐元,同比增長了 16%。

原因即在於采埃孚從一些客戶獲得了雙小齒輪驅動式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DP)、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8擋變速器、S-Cam4.8攝像頭、連續可調阻尼減振系統(CDC)、方向盤、下一代AMT變速箱TraXon 2、cPower等產品的重要訂單。

「我們在中國大力加強本土研發能力,最近我們在廣州的研發中心順利開業,這是在中國的第四個研發中心。我們在中國的本土創新,其實不只為中國服務,也服務全球。我們知道,汽車行業需要規模,而這個規模效應不僅要靠中國實現,也要讓中國研發的技術支持到全球,也有中國帶領全球的效應。」—柯皓哲博士。

此外除了在中國為中國,關於采埃孚有沒有從中國「出海」的計劃?這一問題。

史蒂芬·馮·舒克曼表示:多年以來,我們在中國以外的亞太市場已經有很穩定的立足,在那裡,我們設有工廠、區域中心,也建立了很好的客戶關係。幾個星期之前,我們去泰國見了好幾個在當地已經設立或將要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的中國整車公司。從采埃孚的角度,隨著中國整車企業向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進發,我們作為一級零部件供應商(Tier 1),也準備為這些整車公司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並成為他們的夥伴。

采埃孚集團董事 史蒂芬·馮·舒克曼 (Stephan von Schuckmann)

而關於「采埃孚將通過哪些管理措施提升效率?采埃孚未來的創新技術方向是什麼?還有哪些新的項目?」這個問題。

柯皓哲博士表示:首先,我們非常清楚,在目前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即必須研發高新技術才能引領整個行業。因此,我們必須快速達成技術研發的目標。

其次,我們要做到本地化(local for local),因為每個市場的需求都不同。再次,我們必須要提升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競爭力,包括供應鏈體系的本土化,成本的競爭力,以及供應鏈體系的高效性和靈活性。

採訪最後,談及目前各家廠商的價格戰很激烈的問題,柯皓哲博士的看法是:價格戰給產業帶來了壓力。但我的回答是,我們必須保持競爭力和生產力,我們喜歡競爭。不管在電動車方面,還是在燃油車方面,我們都在不斷提高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0c0e2fa6df1ef0aa0637898a443c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