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不確定周期 應該讀讀《小米創業思考》

2022-10-10     大摩財經

原標題:穿越不確定周期 應該讀讀《小米創業思考》

穿越不確定周期 應該讀讀《小米創業思考》

國慶假期的時候,看了央視《雲頂對話》節目前不久採訪雷軍的視頻,裡面講了他穿越30年創業周期、創辦小米逆襲反轉的故事。同時,最近也發現不少朋友都在分享雷軍的新書《小米創業思考》,雷軍在這本書里更深入透徹的對小米方法論和實踐做了復盤。

很多創業者、管理者這兩年進入了迷茫期,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把握機會的難度增大,「穿越周期」越來越成為必修課。講到如何抓住風口、穿越周期,雷軍是絕對有分量、有資格的企業家,他是少數在網際網路早期時代成名、又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抓住大機會的人,正在快速進展中的小米造車更是他又一次迎風而上的舉動。這麼多年以來,雷軍也是少數願意表達、樂於分享的大佬之一。

更重要的是,《小米創業思考》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學書籍,也不是一本精心包裝的營銷書,而是雷軍對過去30年創業經歷的階段性復盤和總結,是一本樸實的小米方法論「工具書」。這本書中,雷軍以非常重的篇幅去拆解了小米的七字方法論「專注、極致、口碑、快」,結合小米的發展史,字字到肉、甚至頻頻直揭傷疤,讓人直呼這才是真實的小米。

用《雲頂對話》採訪部分讀者的話講:「(看《小米創業思考》)就像在看一本創業和管理日記,越真實越容易產生共鳴。」

自揭傷疤,毫無保留的小米心法

小米商業模式的復合度極高,存在著很多反直覺的表現,這也造成外界很多的誤解。但雷軍在行業里經歷30年沉浮,跨越幾個周期,始終站在潮頭,他用無數經驗教訓總結出的小米「七字」方法論,字字都是實戰中得出的「真經」。讀完《小米創業思考》,自可破解很多外界看小米的謎團。

《雲頂對話》中,雷軍回顧了早期的痛苦時刻,作為一家傳統軟體公司,金山在網際網路時代經歷過痛苦的轉型,2004年賣掉卓越更是雷軍的痛苦經歷。這之後,雷軍對網際網路思維進行了徹底的思考,正如他在《小米創業思考》中點撥的:網際網路的特性使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商業創新或準則在新技術條件下極致放大,網際網路思維是可以應用於網際網路時代所有行業的方法論。他最終得出結論:小米方法論就是網際網路思維在製造領域的應用與延展。

結合小米的創業史,雷軍在新書中毫無保留地對七字心法「專注、極致、口碑、快」揭密,針對不同階段的公司難題如教科書版精準下刀。

比如他講到小米的「專注」時步步拆解,「克制貪婪,少就是多」、「一次解決一個最迫切的需求」、「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書中更提到了小米在核心戰略表達上所犯的錯誤:2019年初小米提出「手機+AIoT雙引擎「,但過了一年半,發現二元業務結構導致公司戰略執行出現了失焦,像大家電業務急於實現規模增長,做了諸如799元非智能波輪洗衣機等傳統產品。2020年8月,小米又將核心戰略修正為「手機*AIoT」,明確智慧型手機是核心業務,其他業務圍繞智慧型手機展開。「所以核心業務和方向一定是一元的,不存在二元乃至多元的可能。」

諸如此類毫無保留的自揭傷疤還有很多。《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以發展低谷的兩年為界對小米進行復盤,前後兩個高速增長期,初期為什麼成功,中間為什麼陷入低谷,後來為什麼又恢復了高速成長。其中,2015年底爆發出的問題,以及紅米手機命名的錯誤,雷軍都做了深刻的反思。

雷軍對方法論的闡釋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拳拳到肉。他講怎麼做到「極致「時,引用一句話「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用小米創業初期做啟動推廣的經驗告訴創業者,先不要想可以去外部找什麼借力,或者同時做幾款覆蓋多少檔位的後續產品,只考慮一件事:如何激發團隊的全部能力,把新項目或新產品當作一局定生死的唯一機會,看看極致能做到什麼程度。

讀《小米創業思考》,更有恍然大悟之感。小米人將「口碑「常常掛在嘴邊,但什麼是口碑?好產品能來口碑,還是便宜產品能帶來口碑,還是又好又便宜的產品能帶來口碑?都不一定,雷軍的答案是:「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帶來口碑。」口碑的來源,是始終保持對同業的顯著比較優勢。

如此坦誠將小米方法論和盤托出,雷軍寫這本書的誠意到了。

打破常規,引發靈感的思考之書

《雲頂對話》中,雷軍透露了一個小「秘密」:自己的微博多年來都是自己親自發的,小米內部也鼓勵員工發微博,甚至拒絕下屬建議員工「閉嘴「的請求。這讓外界驚訝佩服之餘也更對小米的」反常識「思維產生濃厚的興趣。

實際上,《小米創業思考》針對創業和管理中的「痛點」,比如如何和用戶交朋友,如何高效率、如何誕生爆品等,詳細拆解出小米很多一反常規的管理真經。

比如創辦小米時,雷軍就提出不贊同「把用戶當上帝」,因為那根本不是說給用戶聽的,小米要做的事把用戶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幫朋友解決問題。跟用戶交朋友,也不是「粉絲經濟」,核心是尊重用戶,聽取用戶的意見並付諸行動,所以小米手機才強調「真材實料」、強調「不坑人」。

比如小米成功打造出多款爆款手機,帶火了「爆品」概念,但為什麼市場上鮮有持續出「爆品」的公司?因為大多數人對「爆品」的著眼點僅在於「爆」,產品大賣的就是爆品,或者認為性價比高就一定能出爆品,雷軍則圍繞「單款、精品、海量、長周期」四個特徵給出答案,產品必須找到用戶普通的痛點,給予超預期的滿足,再用極致性價比擊穿行業慣性,才能形成巨大的勢能成為爆品。

《小米創業思考》中還埋了一個大彩蛋:雷軍關於小米造車的終局思考。

雷軍親自領軍、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造車,可謂小米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之一,甚至也被雷軍視為人生中最後一個重大創業項目。小米如何造車引來外界很多好奇,但雷軍在書中告訴大家,他的出發點不是論證造車的必要性,而是努力找不造車的理由。

「戰略思考要有終局意識。」這是雷軍給管理者的一個重要貼士。當他意識到,作為最大的個人消費品,智能汽車已經和個人移動設備、居家環境組成完整的智能生活場景,消費電子巨頭幾乎全部下場布局,如果小米不做汽車,未來可能淪為一個失去成長空間的「傳統公司」時,小米造車其實已經是大勢所趨、別無選擇。

小米造車能否成功不是沒有質疑之聲,但在書中也會看到,雷軍不僅對小米如何造車有了整體思考,對大公司做新業務可能面臨的幾個大坑也已有清醒的認知。

雷軍在《雲頂對話》中講,創業初期對風口的理解,是相信聰明加勤奮,實力碾壓一切;在《小米創業思考》中,他又做了進一步闡釋,不是鼓勵投機,而是在尋找新機會時放低姿態、順勢而為。踏准風口,更要知道颱風來不來,什麼時候來,從哪裡來?小米曾經引領過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雷軍在書中更是對智能汽車的風口有系統的思考。

最近創業者和管理者對行業大變局的感受越來越深,大變局意味著技術、市場、人口乃至消費者的心態都在變化,過去的經驗不管用了,環境越來越陌生就容易迷失。《小米創業思考》作為雷軍跨越30年周期的深度復盤和經驗教訓總結,在新的周期環境里更是具有高價值和可操作性。迷惘的時候看看這本書,自有靈感和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3902c4fb69b415b509a40f03f5be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