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份數據資源體檢報告: 六成算力集中在這三個區域

2024-06-07     第一財經

繼2月國家數據局等四部門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數據 「摸家底」後,日前調查結果正式出爐。

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工作組(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發布。這是我國首次對數據資源進行「全面體檢」。

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到32.85澤位元組(ZB),相當於1000多萬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總量。與2022年相比,我國數據年產量增長22.44%,其中,和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出行數據,同比增幅達到49%;和工業機器人等智能生產設備相關的製造數據,同比增幅為20%。預計今年我國數據生產量增長將超過25%。

首份「體檢」顯示哪些問題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先進技術、人工智慧、5G/6G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高性能計算持續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當前,數據資源日益成為衡量數字經濟國際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關鍵指標。全國數據資源調查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摸清數據資源家底、加快數據開發利用、支撐政府精準施策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顯示,我國數據資源管理和利用整體處於起步階段,數據資源「產—存—算」規模優勢基本形成,數據「供—流—用」各環節主體逐漸豐富,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優勢潛力亟須釋放。

在數據生產方面,數據生產規模大、範圍廣,增長速度快。在數據存儲方面,數據存儲空間及布局相對合理,雲存儲低於終端存儲。2023年,全國數據存儲總空間為2.93澤位元組,存儲空間利用率為59%。

目前,數據存儲空間基本滿足存儲需求,但從長遠看仍需適度超前布局,以滿足未來產業發展對海量數據的需要。從存儲位置看,數據云存儲占比略低於終端存儲,特別是對於行業重點企業,數據終端存儲占比超七成,分散存儲的現象較普遍,數據互聯、復用的難度較大。

在算力方面,呈現算力規模增長快、智算能力需求旺的特點。根據2200多家算力中心的調查數據,2023年我國算力規模同比增長約為30%,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達到30%。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算力規模占全國比重近六成,算力樞紐按需布局趨勢明顯。這主要是由於東部地區實時計算需求增幅較大,實時數據處理仍依賴於本地存力及算力。隨著各行業各領域對智能算力的需求日趨強烈,大模型適配性有待優化。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蔣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5G、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內容製作、影像視聽等民生消費領域的新的業態不斷湧現,隨之帶來的非結構性數據對我國數據總規模的貢獻是巨大的。

在「供」的方面,去年,我國公共數據開放量同比增長超16%,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初見成效。在「流」的方面,全國數據總流量同比增長7.6%,在「用」的方面,18.6%的平台企業和51%的中央企業在數據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用到了政府開放數據。

不過,報告也發現,我國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優勢潛力亟須釋放。存在海量數據源頭即棄、數據存而未用現象較為突出、數據價值外溢效應不足等問題。

2023年,全國新增數據存儲量為0.95澤位元組,生產總量中僅有2.9%的數據被保存。由於海量數據復用價值較低,大部分過程類數據產生後即被丟棄或覆蓋。此外,目前大模型、訓練工具等支撐能力不足,海量數據開發利用價值低於存儲成本。

報告稱,企業一年未使用的數據占比約四成,數據加工能力不足導致大量數據價值被低估、難以挖掘復用。隨著各行業各領域對智能算力的需求日趨強烈,大模型與國產軟硬體的適配性問題尚需解決。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大企業中,實現數據復用增值的為8.3%,實現規劃管理的企業數據資源較少,數據價值有待釋放。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教授張向宏稱,數據生產多、存儲少,這是全球的普遍規律。數據就像水果一樣,容易因腐爛而失去價值。當然從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地方加速布局

政策是引領數據要素髮展的重要因素。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影響下,地方政府圍繞數據要素市場發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等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貴陽等地積極布局數據要素市場,發布了較多相關或專項政策。

例如,北京提出2030年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貴陽市印發了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文件,從8個方面提出了27條舉措,解決數據資源供給、數據供需對接、數據流通等問題;上海提出,統籌數據開發利用和安全保護,探索建立數據流通交易等制度和標準規範等;山東、安徽提出,要開展數據資產化試點、數據智慧財產權登記試點,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授權運營。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5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全國各省數據主管機構組建情況時提到,各地因地制宜推進改革,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完成機構組建,其中,獨立設置機構的有26個,加掛牌子的有6個。

劉烈宏表示,各地數據工作機構職能進一步強化,北京等21個地區還將數字政府建設納入數據工作範圍,機構職能延伸到公共數據的生產和採集環節。大部分省(區、市)配套設立數據發展促進中心,組建數據集團,進一步加強組織保障,理順數據管理、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的關係。

「我們將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制定促進數據合規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建立數據要素收益分配機制,健全數據流通利用安全治理機制。」劉烈宏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7dd58e060f10334f298119923a9bd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