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外交部副部長,戳破柴契爾謊言: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2023-10-23     文史風雲

原標題:原外交部副部長,戳破柴契爾謊言:香港回歸前英國每年拿走上千億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香港問題的正式談判,是從1982年開始的。

在談判初期,當時擔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曾聲稱:英國在香港沒有任何自身利益,一切都是為了香港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她甚至義正言辭地說:「英國從來沒有從香港拿走一個便士。」

而參與了香港談判的原外交部副部長周南,則直接戳破了她的謊言:「僅從投資這一項,英國每年從香港就可以拿走1000億港元。」

周南

香港歷史,滄桑變遷

在中國古代史上,香港地區一直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早在遠古時代,中國的先民就開始開發這片土地。

通過考古發掘,香港地區出土了大量的磨製石器、夾砂陶器以及青銅器物,這些文物來自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以及多處青銅時代遺址。

這表明,香港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有著密切聯繫。

這證明了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在香港地區居住生活。

從秦朝開始,中國歷代封建政府對香港地區都實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將香港納入中國版圖。

在明朝至清朝嘉慶年間,"香港" 這個詞指的是一個小海灣,位於現今香港仔附近的香港村海濱地區。

那時的「香港」,因其豐富的香木資源而得名。

植香、伽楠香、沉香等香木統稱「莞香」,是東莞特產。

莞香在那個時代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被廣泛用於製作香料和藥物,不僅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還遠銷他國。

英國殖民者對香港地區的覬覦也由來已久。

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英國軍艦第一次抵達中國沿海,曾在香港南部停泊進行修理。

這是英國最早抵達香港地區的軍艦船隻。

180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測量員,在喬港一帶的海面進行勘測,不久後發現了香港周邊地區的出色海港。

1816年,英國政府又派遣印度總督亞墨爾斯,率領代表團前往中國,旨在改善貿易條件。

其中就包括割讓一座海島,作為英國在中國的基地。

次年,英國代表團被清政府驅逐回國,協議未能達成。

但在返回英國的途中,亞墨爾斯特還特意在香港停留,並讚譽香港的地理位置,將其稱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良港」。

1821年後,英國的鴉片船隻就經常泊駐香港。

1836年4月,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聲稱:「如果英國人想在中國華南地區擴展勢力,最理想的地方應該是香港。英國將保證其自由港地位,不出10年,它就會成為好望角以外最大的市場。」

義律

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艦隊就常駐在尖沙咀一帶。

1840年,英軍威逼琦善簽訂了《穿鼻草約》,其中就包括賠款、開放口岸,以及割讓香港島。

1841年1月26日清晨,英軍就在香港島西北部登陸並舉行了升旗儀式,宣告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開始。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了英國。

1843年6月26日,璞鼎查宣誓就職,成為香港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正式確立了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地位。

中英在1860年,又簽訂了《北京條約》。

該條約規定,以尖沙咀為起點的九龍半島,包括旁邊的昂船洲小島,在該條約簽署後正式割讓給英國。

1898年,甲午戰爭清軍失利,中國的門戶被列強打開,形成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局面。

英國本來要求租借威海衛,但當他們看到法國租借了廣州灣後,又獅子大開口,要求租借九龍以北的大塊土地和香港周圍的若干島嶼。

清政府處於弱勢地位,被迫接受了列強的要求。

就這樣,九龍半島的租借條約很快也順利完成了。

英資控制,掌握命脈

事實上,在成為殖民地之初,香港的定位就是英國與清帝國貿易的自由港,享有高度自治權,稅收也較低。

甚至在1958年,香港還正式獲得了財政自主權。

因此,香港與英國的關係與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大不相同,獲取利益的方式自然也不一樣。

香港對英國的經濟貢獻,更多是間接的。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苦心經營,英國資本已經深入滲透到香港經濟的各個領域,甚至可以說是直接掌握了香港的經濟命脈。

1997年香港回歸時的數據顯示,在香港已有超過4000家英國公司,還有超過100家不屬於英資全資擁有,但由英資直接控制、投資或管理的公司。

此外,還有約2500家英國公司在香港設有代理。

英國公司在香港擁有的資產,凈值估計在25億至30億英鎊之間,而英資控制和管理的公司資產凈值,至少達到60億英鎊。

英國資本財團,還在香港享有一些特權。

著名的英資大型金融機構,如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在香港享有發行港幣的獨特權益。

這實際上相當於擁有中央銀行的職能,使它們在同業競爭中自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1994年5月,中國銀行開始在香港發鈔,才終於打破了由英國資本銀行,壟斷髮行港幣的局面。

與此同時,英國公司長期以來還一直控制著香港的公用事業,包括通訊、電力、運輸、航空等領域。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香港的電話、煤氣、電車、港口等項目,幾乎都由英國資本公司壟斷。

直到90年代初,華資財團接手經營,才開始出現一些改變。

除此之外,英國在香港還有很多直接投資。

英國資本在香港主要投資於服務業,包括銀行、保險、零售、諮詢等領域,所擁有和控制的公司資產估計高達300億港元。

英國當時是香港製造業的第四大海外投資者,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

1989年的數據顯示,當時英國資本在香港共擁有61項工業投資項目。

至於英國公司在香港獲得的收益,由於各種原因難以精確統計。

根據曾任英國駐港高級商務專員何樂所透露的信息,僅在1990年,英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專利權使用和股息這三項的收益就達到了104億港元。

貿易收益,軍費開支

香港曾是英國的第十七大出口市場,在亞洲則是第二大出口市場。

自80年代以來,一直到香港回歸前,英國對香港的出口每年以10.1%的速度遞增。

以1990年為例,英國和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額高達276億1千4百萬港元,其中香港吸納英國貨物總額為141億2千萬港元。

平均每個香港居民每年能吸納2865港元的英國貨,是日本的貨物的十倍多。

可見當時英國和香港之間密切、穩定的貿易關係。

畢竟,英國資本公司長期以來掌握著香港的主要經濟命脈。

所以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前,香港的一些基礎設施項目,例如巴士、九廣鐵路、地鐵列車、電氣設備等,都必須採購英國製造的產品。

這也是因為在當時,香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設施,大多由香港政府策劃。

而大多數又都由英國公司承辦,並採用英國的標準和技術,因此在當時也很難使用其他國家的產品來替代。

在70年代中期以前,香港政府的物資採購,多由皇家代理商在英國代購。

隨後,香港政府又改為直接向英國商家採購。

直到1985年,英國都一直保持著港府物資採購最大供應商的地位。

雖然隨著高科技產品的不斷出現和更新,美國逐漸取代了英國的地位。

但在1989年,香港政府仍在英國採購的物資價值高達3億8千7百餘萬港元。

與此同時,香港承擔駐港英軍軍費開支的比率,總體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從1890年以前的1/7,到1975年後躍升至75%。

根據香港公開資料透露的數據,從1950年開始計算,直到1997年6月30日英軍全部撤離香港,港府為駐港英軍支付的軍費開支總數約為221億6800萬港元。

駐港英軍在香港的確承擔了一定的任務與工作。

但根據英軍的規定,駐港英國正規部隊每隔兩年,必須與駐本土或駐汶萊的部隊輪換一次。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意味著香港一直在出錢為英國養兵。

而與之對比強烈的是,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規定:在香港主權回歸後,中央人民政府將派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防務的部隊,軍費全部由中央人民政府負擔。

遠東諜報中心

香港位於東亞中心,是一個國際交通和貿易的樞紐,具有出色的地理位置。

其國際機場、海港、以及免簽證或落地簽證政策,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員都可以輕鬆進出香港,為情報人員提供了便利的進出渠道。

眾多情報從業者在香港聚集,這樣的效應使得情報生態系統在香港變得更加繁榮。

情報人員的多樣性和活躍性使得情報獲取、傳遞和分析變得更加高效,香港的情報網絡因此變得非常豐富。

在情報界,中國香港、葡萄牙里斯本和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被譽為全球的「三大間諜之都」。

而在冷戰時期,中國香港、德國柏林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則被稱為全球的「三大特務中心」。

作為同時被冠以全球「間諜之都」和「特務中心」的唯一城市,足見香港在全球情報和特務活動中的地位。

早在20世紀初,香港已經被確立為英國在遠東的情報中心。

日本著名的梅機關和竹機關等情報機構,也在香港設立了分支。

同時,國民政府為了便於與德國進行私下的軍火貿易,也在香港設立了中央信託局,以秘密進行相關業務。

為了增強對香港的掌控,英國政府在香港警察內部成立了警務處的「政治部」。

儘管在名義上隸屬於香港警察系統,但實際上它是獨立運作的。

這個「政治部」的主要任務就是情報搜集、間諜活動、滲透以及審查等工作。

根據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的資料,英國的情報機構在中國的情報活動主要集中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曾同時存在著多達4個情報站。

可見香港在英國情報網絡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其在情報收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

小西灣就曾經是GCHQ對中國最大的監聽中心。

監聽站不分晝夜地監聽著中國的通信,以及蘇聯在金蘭灣的活動,還充當了監聽太平洋和印度洋國際通信的關鍵樞紐。

直到1994年,香港主權回歸前夕,小西灣的監聽站才被關閉。

如今的小西灣附近山頭,依然能看到遺留下來的天線杆。

因此,除了那些可以精確成數字的經濟收益,英國還在香港得到了遠比財政收入更值錢的東西——遠東最大的情報中心。

甚至在香港回歸之後,諜報活動都依然活躍。

回顧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地部及軍事大臣致函當時的港督璞鼎查時,曾有過指示:「香港的占領,不是為了殖民,而是為了外交、商業及軍事目的。」

可見近代英國在殖民地問題上,並不是鼓吹侵略戰爭政策的軍國主義者,他們一向精明。

英國在殖民地地區的行動是深思熟慮的,他們注重長期利益和可持續性,而不僅僅是依賴武力解決問題。

英國經濟學家曾在一本著作中這樣形容香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因此,其管理模式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精打細算,物盡其用。

所以,雖然隨著全球形勢以及中英兩國國內形勢的演變,英國在香港的目標也經歷了重大的變化。

但是在英國占領香港的一百五十年里,可以說,英國人利用香港攫取商業和經濟利益的動機始終如一。

至於柴契爾夫人所言, 「英國在香港毫無利益」這樣的話,不過是他們自欺欺人的謊言罷了。

曾有這樣一種論調,說香港的繁榮應當歸功於英國的統治。

然而事實上,香港的繁榮除了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歷史因素外,主要是生活在香港的中華兒女,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創造出來的。

正如江主席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香港今日的成就,根本上是香港同胞自己創造出來的……香港今日的成就與祖國的發展以及內地人民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

[1] 香港島「割讓」始末[J].暨江.百科知識,2022(29)

[2]周南口述:遙想當年羽扇綸巾[M].宗道一.齊魯書社,2007

[3] Richard J. Aldrich.(2010).GCHQ: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Britain's Most Secret Intelligence Agency.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6af4d08f2b7cff700bf56fcf62b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