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鄧小平檢閱演習部隊後,指著一位師長稱讚:此人要重點培養

2023-10-26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81年鄧小平檢閱演習部隊後,指著一位師長稱讚:此人要重點培養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81年9月14日,解放軍在華北張家口北部地區,舉行了一次現代化裝備的大規模軍事演習。

11萬餘名將士在這片土地上集結,整個地區頃刻間被熊熊烈火所籠罩,轟鳴的爆炸聲迴蕩在天空中,震耳欲聾。

軍演結束後,鄧小平特意對北京軍區司令秦基偉叮囑道:「一定要重點培養此人,今後必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樑啊!」

這個被鄧小平寄予厚望的人,究竟是誰?他最後又是否不負鄧公所望?

廖錫龍

參軍報國

此人名叫廖錫龍,1940年出生於貴州。

廖錫龍年幼時,抗日戰爭正如烈火一般蔓延,到處都瀰漫著戰火硝煙。

他的家鄉在西南地區,相對來說比其他地方更安定一些。

但緊張的戰爭氛圍和不安的情緒,仍然籠罩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日軍的飛機時不時地在上空盤旋,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在空中響起,讓老百姓們心驚膽戰。

童年的這段經歷一直讓廖錫龍記憶猶新。

長大一些後他逐漸意識到,如果一個國家缺乏足夠的國防實力,那麼所有關於和平的美好願景都只是虛幻的言辭。

戰火硝煙、飛機引擎的轟鳴,童年的經歷讓他明白,國家的安全不僅僅是空談,而是必須建立在堅如磐石的國防力量之上。

所以,解放軍的光榮形象在年少的廖錫龍心中根深蒂固。

從小他就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用自己的力量來保衛家園、捍衛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到處都是煥然一新,蒸蒸日上的景象。

反動派被清除,剝削人民的地主階級被打倒,社會環境越發清朗。

這也讓廖錫龍更堅定了他參軍入伍、報效國家的決心。

軍旅生涯

1959年,懷揣著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情感,對和平的執著追求,廖錫龍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軍旅生涯中。

當時年僅19歲的他,成功通過了當地的徵兵選拔,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了一名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

穿上軍裝的那一刻,他難掩心中的自豪和激動。

那時,國家仍然面臨著許多重要的發展任務和挑戰,廖錫龍深知作為軍人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正是這份自豪感與使命感,將他牢牢地與軍隊、與國家緊密相連,驅使著他不斷努力。

從入伍之初,廖錫龍就在訓練中展現出了堅韌的毅力。

據他當時的戰友回憶,廖錫龍還是戰士時,就是部隊中的佼佼者。

訓練期間,他一直都是最認真最刻苦的。

無論颳風還是下雨,他總是第一個起床,然後第一時間趕到訓練場,迅速投入訓練。

這樣的習慣,貫徹了廖錫龍整個軍旅生涯。

除了刻苦訓練軍事技能,廖錫龍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也十分努力。

他出生在貴州大山里,沒有機會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比較低。

來到部隊後,他終於有了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學習,廖錫龍成功地彌補了自己的文化短板。

廖錫龍學習文化知識,不僅僅是為了多認幾個字,他的目標更是為了能夠更好更深入地學習國內外的軍事理論。

廖錫龍的努力和自我要求,使他逐漸從一個普通戰士蛻變為一名出色的軍事人才。

然而實際上,廖錫龍的晉升之路,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一帆風順。

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也曾經遭遇過許多的挫折和打擊,甚至差一點就讓他放棄了他深愛的軍旅職業。

1964年,入伍已有六年的廖錫龍,憑藉出色的軍事技能和專業素養,逐漸成為了部隊的骨幹力量。

然而在一次拆除雷管時,他的右手手指被炸掉,落下了殘疾。

按照部隊的規定,這樣的情況是必須直接退伍的。

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伯樂。

有一位首長在一次彙報演習中關注到了廖錫龍,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對他讚不絕口,稱他是 「難得的幹部苗子」。

於是在這位首長的幫助下,廖錫龍留在了部隊中。

1975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了《壓縮軍隊定額調整編制體制的方案》,規定全軍總人數要減少26.2%。

這意味著軍隊將面臨重大的精簡和調整,需要對人員和結構進行重新安排和優化,以適應當時國家的需要和軍事發展趨勢。

而這一次,廖錫龍又被列入了退伍轉業的名單里。

廖錫龍的內心充滿了不甘,但他也明白,作為軍人要無條件服從命令。

在國家的整體利益面前,應該把個人的情感放在次要的位置。

所以儘管他對軍旅生涯萬分不舍,但面對國家的決定,他也無可奈何。

然而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廖錫龍已經接受了轉業的命運時,他又一次遇到了貴人相助。

有位領導深知廖錫龍的價值和潛力,他不願看到如此優秀的軍事人才因為人員調整而離開。

於是,這位領導親自出面,為廖錫龍爭取到了留在部隊的機會。

這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為廖錫龍的軍旅生涯帶來了新的轉機。

這兩次驚險的風波,使得廖錫龍更加珍惜在部隊中的時光。

他的堅持和勇氣也在後來的越南戰場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深受賞識

在東南亞地區,越南歷經長時間的鬥爭後,成功打敗了美國。

越南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獲得了蘇式、美式以及中式武器的裝備,這使得越南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於是也走上了擴張的道路,開始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越南在南方不斷蠶食中越邊境,並持續進行武裝挑釁。

在1978年底,越南更是入侵了中國的盟友柬埔寨。

這是明顯的地區霸權主義行徑,破壞了地區的和平穩定,對中國周邊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這種局勢下,中國不得不採取措施,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周邊安全。

1978年12月7日,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決定發起懲越作戰。

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針對越南在中國邊境進行的侵犯行為,以及在東南亞地區擴張的威脅。

採取多打少的戰術,迅速展開戰鬥,爭取快速決勝,以震懾越南的侵略氣焰。

1979年3月,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期間,時任11軍副軍長的王爭將軍,到下面的團部了解工作。

這些日子仗打得艱苦,連日的行軍作戰讓戰士們一身泥污,臉上也滿是倦容。

就連團長也疲憊不堪,蜷縮在軍用毛毯上休息。

這時候,一個臉色微黑的年輕軍人走了過來,他精神抖擻,站得筆挺,向副軍長敬禮問好。

他扎著皮帶,身上的軍裝整齊乾淨,雖然也早被汗水浸透,但泥污已被清凈,在一眾戰士們之中格外顯眼。

副軍長便向身邊的人介紹:「這是廖錫龍副團長,一位很能打仗的同志!」

在團長彙報工作的時候,廖錫龍就站在一旁,一口濃重的貴州口音,以簡潔明快的方式幫團長補充信息。

彙報結束,廖錫龍突然向副軍長提出了一個請求:「副軍長,我想調到邊防團去!邊防部隊有仗打,我想多鍛鍊鍛鍊!」

副軍長露出了讚許的笑容,嘴上卻說:「你急什麼?仗嘛,有你打的!」

此時的廖錫龍還不知道,軍、師領導早已經有了計劃,一個主力部隊正需要一位年輕有幹勁的指揮官,而廖錫龍已經被列入了待考慮的人選之一。

一戰成名

1979年對越反擊戰結束後,越南當局再次派兵侵占了中國的老山、者陰山等邊境地區。

越南不斷騷擾中國邊境,並多次殘殺中國邊民,對中國西南邊陲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經過充分準備,雲南邊防部隊代表著祖國和人民的意志,對越南進行了正義的還擊。

收復者陰山之戰的指揮官,便是時任11軍31師師長的廖錫龍。

戰鬥開始之前,師組織科長受命準備戰後的撫恤工作,籌集棺木。

兩百口棺木究竟夠不夠,他心裡也沒把握,只能詢問廖錫龍的意見。

而一向冷靜沉穩的廖錫龍在聽了他的彙報後,卻露出了嚴厲、激動的神情,背著手走了個來回:「這次作戰如果要用兩百口棺材來埋葬我們的戰士,那我這個師長就應該撤職!」

1985年4月29日傍晚,部隊冒著滂沱大雨出發了。

戰前的一次作戰會議,廖錫龍斬釘截鐵地宣稱:五個小時收復者陰山全線上的大小几十個高地。

這樣的豪言壯語惹來了不少質疑。

會議結束,一位老資格的參謀員頗為諷刺地說了一句:「我拭目以待。」

可此刻,深沉的夜色、泥濘的陡峭山路以及沉重的負荷,對年輕的士兵來說已是艱難的挑戰。

部隊在雨中行了一整夜,眼看就要到發起總攻的時刻了,有些連隊卻還沒有到位。

然而廖錫龍卻仍是一副冷靜沉著的狀態,反而安慰起年輕的參謀們,不要急躁,繼續等待。

他果斷作出決定,請求上級將炮火準備時間推遲二十分鐘。

二十分鐘後,前沿的報告紛紛傳來,步兵們已全部到達攻擊位置,指揮所內的人們都因此振奮不已。

雨停了,各連隊也到位了,接下來就要摩拳擦掌,發起總攻了。

然而廖錫龍卻仍是一臉平靜:「請求上級把炮火準備時間,再推遲二十分鐘。」

指揮所內的參謀們雖然不解,卻也只能聽命照辦。

此時的前沿陣線上,走了一夜的戰士們又冷又累,不少人剛剛趕到,就累得口吐白沫,倒在泥水裡發抖。

可是規定好的總攻時間就要到了,他們知道,沒有時間休息了。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指揮所傳來了再次推遲攻擊的命令。

各連、排長們高興得幾乎要歡呼起來。

有了這寶貴的喘息時間,整理隊伍、恢復體力,戰士們就能全力以赴,打得更猛!

6時40分,我軍展開了炮擊。

山頂上的敵人,有些還來不及穿好衣服,就變成了炮火下的碎片。

敵陣地已經是一片火海,可對面的官兵卻還在猜測解放軍的行動。

廖錫龍深知,用兵之法,虛虛實實。於是在4月中旬時,他就提前布下了疑陣。

他只派一個連的兵力,配備幾輛汽車和一台能製造聲響的發電機,分成十幾個小組在公路上來回走動。

敵人見我方公路上車燈閃爍,馬達轟鳴、群狗狂吠,仿佛感知到了大軍即將逼近的跡象。

隨後,炮聲響起,機槍和步槍也隨之開火,戰場一片混亂的景象。

敵人被嚇得緊急地躍入工事進行還擊,混亂中,他們發射的炮彈數量比我方多了幾十倍。

直到第二天,敵人才發現只是虛驚一場。

然而今天,我軍的炮火齊聲響起,雖然來勢洶洶,但敵人一時間已難以確定是否只是佯攻。

尤其是周圍一片寂靜,更讓他們困惑不安。

炮火還在持續轟擊,我軍的多路進攻部隊就已經迅速接近了敵人的陣地,敵人的攔擊完全落了空。

從炮火轟擊,到全線攻克,再到清掃戰場轉入防禦,整個過程只用了五小時零三十五分鐘。

一切都在廖錫龍的掌握之中。

而提前備好的那兩百口棺材,最後連一百口都沒用完。

經此一役,廖錫龍一戰成名,深受鄧小平的賞識,被任命為副軍長,不久又升任軍長。

1986年,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的廖錫龍又進入國防大學研究系學習。

在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後,廖錫龍又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經濟發展管理等課程。

可見,廖錫龍並沒有辜負他一路上所遇的伯樂,在不同的戰線上,都為國家和軍隊做出了許多貢獻。

參考資料

[1] 廖錫龍:越戰打出來的高級將領.《晚晴》.2014年第7期

[2]一將難求——記收復者陰山之廖錫龍師長.《濟南軍區編報告文學》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65b2476ab09ab585acbfb1e6da467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