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紐約時報》:超加工食品影響人類大腦
超加工食品不僅會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還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當我們感到壓力、沮喪的時候,會更想吃不健康的食品。近日,《紐約時報》編輯莎莉·瓦狄卡(Sally Wadyka)刊發文章詳細揭示了這一現象。
原文:《紐約時報》:超加工食品影響人類大腦
編譯 | 蘇 其
圖片 |網絡
美國人飲食中60%的卡路里來源於超加工食品。我們一直知道,吃一般意義上的包裝食品會導致身體不健康,例如肥胖,罹患糖尿病,甚至癌症。但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它們對我們的大腦也存在顯著的影響。
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就有研究發現一個人吃越多超加工食品,就越可能感到焦慮和緊張。一些研究還發現了吃超加工食品和認知衰退之間存在聯繫。
2009年,巴西的一項研究將一些食物分成四種,包括未加工和最小限度的加工食品(如水果、蔬菜、米飯和麵粉)、一般加工食品(如糖、奶製品、燻肉和熏魚),以及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包含了那些我們在家中極少用到的原料,例如高果糖含量的玉米糖漿、氫化油、分離蛋白以及化學添加劑,諸如著色劑、人造香味劑、甜味劑、乳化劑、防腐劑等。」巴西聖保羅大學的食品研究員歐麗迪絲·馬丁內斯·斯蒂爾(Eurídice Martínez Steele)說。
那些商店冰凍食物貨架的包裝食品大部分是超加工食品,在美國,大約70%的包裝食品都是超加工食品。它們正逐漸擠占人們三餐中的健康食品的位置,並在社會消費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例。「超加工食品被製造得過於可口且好看,以讓人『上癮』。」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施密特醫學院的埃里克·M.赫克特(Eric M. Hecht)說。「問題在於,為了讓食物嘗起來好吃一點、再好吃一點,廠家讓它們離自然的食物越來越遠了。」
2022年,美國對超過一萬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吃越多超加工食品,就越容易感到精神沮喪或感到焦慮。這項研究的作者赫克特說:「雖然這並不代表二者之間一定是因果關係,但這其中似乎有什麼聯繫。」新的研究也發現更高的超加工食品消費和認知衰退之間有所聯繫。2022年一項對11000名巴西成人隨訪十年的研究發現,吃超加工食品和更差的認知反應之間存在聯繫。「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這些能力會有自然的衰退,但如今這些衰退加速了。」這項研究的作者、聖保羅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納塔利婭·戈麥斯·岡卡爾維斯(Natalia Gomes Goncalves)總結道。
或許吃健康食物能夠抵消吃這些超加工食物的不利影響。巴西研究院發現,如果在吃超加工食品後進行健康的規律飲食,會極大地降低了吃超加工食品帶來的痴呆風險,但目前的研究仍未發現食用超加工食品的安全劑量到底是多少。
許多研究都關注不良的腸道健康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超加工食品的纖維含量很低,纖維對腸胃中的有益細菌有益,並且對短鏈脂肪酸的生產同樣是必須的,國際營養精神病學研究會主席、迪肯大學高級研究員沃爾夫岡·馬克思(Wolfgang Marx)說,短鏈脂肪酸在我們的大腦運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都知道,那些患有抑鬱或者其他精神疾病的人,他們腸道中的有益細菌和短鏈脂肪酸都比一般人要少。」
而超加工食品中的化學添加物同樣對腸道菌群有重大影響。「有證據顯示,添加劑諸如人造糖、乳化劑,會給腸道的微生物組帶來負面影響。」馬克思說。糟糕的腸道菌群多樣化、高糖的三餐,都可能會導致慢性抑鬱,這與許多身心疾病都有關係。
思考超加工食品和精神健康的正向或負向聯繫的可能性是非常必要的。「飲食確實會影響情緒,反之亦然。」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和流行病學專家胡丙長說。「當你感到有壓力、焦慮或沮喪的時候,你就會想吃更多不健康的食物,尤其是那些高糖、高脂肪和高化學添加劑的超加工食品。」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2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外刊 | 《經濟學家》:情緒化產品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外刊 | 《自然生長》:你吃的方便食品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