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遊記.大理

2023-09-02     UniDesignLab

原標題:建築遊記.大理

轉自:石頭的建築記

寫在前面

三年前,我因為工作原因來過大理兩次,只待了數天之久,就讓我對這個城市心馳神往。當時我就更了一篇來了就不想走的大理。

來了就不想走的大理——說說大理的建築(雖然幾年前寫的有點生澀,但是內容還是值得一看的)

如今,我終於能夠來大理旅居了,跟形形色色的新大理人比,一個多月的旅居時間不算長,但是比曾經讓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個城市。

一 大理吸引我的原因

大理吸引我的原因,是得天獨厚的山水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是包容接納平和熱情的當地白族人,也是有意思的熱愛生活的各不相同的新大理人以及那個已成氣候的多樣性的社區。這幾點缺一不可。

大理的山水和雲

大理的自然條件太豐富了,這一個多月,想避世的時候宅在家裡看雲捲雲舒,或者去蒼山上徒步,或者去洱海邊騎行,甚至會選一條小溪去溯溪。而且整個大理的氣候四季變化不大,冬暖夏涼,夏天來也是避暑的好季節。

就是紫外線太強,要注意防曬,但是植物都長得很好,幾乎每家人都會種多肉。

一個熱知識,蒼山不是一座山,是十九座山,山與山之間就是十八條溪,都值得去探索去了解。洱海也很大,已經開發的洱海生態廊道就有幾十公里,除了景點處,隨便在一處停下來都美得像一幅畫。

夏天還有菌子,發現對上山撿菌子這事很感興趣,希望明年能點開這個技能點。

水果也很便宜,尤其是葡萄和藍莓,水果自由已然實現。

大理的人

願意見人的時候,約朋友去探店,結識各種有意思的人。各式各樣的咖啡館和酒吧就不說了,還有很多各個價位的素食店,從五塊十塊一位到一百都有,可以管飽可以吃好,喜歡這裡很好的素食文化,做的好的素食,真的會讓你重新認識食物。

這裡也有不少建築事務所或者各色設計工作室,我也去拜訪了朋友在的工作室。自己改造的建築和庭院,偏居一隅,外表其貌不揚,內里乾坤,能感受到認真生活和認真做事的氛圍。除了設計,也有賣各種有意思的東西的小店,有開在深山裡的茶室,必須步行山道才能去。還會有品質很好的麵包店等,還有有機的蔬菜糧油店,醬油都可以自己拿瓶子去散裝打。雖然是個小城,卻可以過的很有生活品質,多種多樣的店,甚至有些店只有大理才會有,哪怕上海也難見。生活在這裡每天都有驚喜,來大理每天都會和一些有意思的人不期而遇。

(此圖朋友拍攝)

我最近常想,為什麼這裡的人可以專注的做事情不緊不慢,可以開著房車賣一碗冰粉跟你聊天,可以隨時關店出去玩,哪怕只是陪一個朋友喝酒或者想去發獃。我想除了跟自己的選擇和情趣相關,跟小城市相對低廉的物價和生活成本有關係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這裡想生活下來,不是特別難的事。所以大家可以以一個很舒適的節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個在當地多年的朋友說很像日本的匠人,埋頭認真做事,但是又不會把自己累死。體驗生活,工作也是快樂,這種東西在大城市太稀缺了,大城市讓人忙碌,沒有時間停下來,哪怕做著喜歡的行業,長期不自主的熬夜加班消耗身體和熱情,只會慢慢喪失對自然和快樂的感知力。

除了適合年輕人,現在甚至有了已成氣候的新式幼兒園和小學,吸引了那些帶娃家庭從北上廣深來大理讀書,甚至放棄了在國外的環境。特別是到寒暑假,遊學夏令營數不勝數,多少人帶著娃趨之若鶩。

我喜歡大理,除了自然環境還有人。可是又有點疑惑,那些人我並不熟悉,也沒有太多交集,為什麼會因為這些所謂的陌生人而想留下來。

後來我看了一本講大理的書,正如書里的作者說的,因為大理是一個真正有社區的地方。我突然發現,我雖然享受獨處,卻是個很需要社區的人。而且大理的社區不同於傳統鄉村的熟人社會,這個社區里的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 ,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想法和經歷,大家維持著一種弱聯繫。讓整個社區形成了氣候,有了氛圍。大家彼此熟識,可以隨時相約,但是又不會有過多的牽絆,不打擾彼此的生活。

大理的當地白族人也很好,在古城附近的時候接觸不多,去洱源跟我白族同學一家相處感受就更深了,這個下面說洱源的時候再說。

二 大理的幾個區域和我看到的建築

說回建築,來大理出於職業習慣還是會看看建築,分為三個區域說一下,一個是大理海西的古城區附近,也是新大理人最多,遊客最多的區域,背蒼山,面洱海。

第二個就是在海東的雙廊,雙廊也是盛名在外,楊麗萍就是這裡的人。現在雙廊上面的伙山也開始被更多人熟知。海東是遠眺蒼山洱海的絕佳去處。

第三個我去了洱源,洱源就是洱海源頭的意思,位於麗江和大理中間,其實也屬於大理。

那裡遊客很少,但是風景很美,沒有工業。地下有溫泉,絕對是一個絕佳的適合生活的地方。

(後面圖片比較多,文字我儘量少一些。重點看伙山美術館呀。)

海西

新大理人主要生活在古城附近,以趙楊為首的建築事務所也聚集在這一塊,他們多做的也是大理及周邊的小建築,以精品民宿和私宅為主。旅居樓盤多在蒼山腳下,比較出名的有老牌的山水間和後面建的小院子等。大理大學也在這裡。

幾年前我參與的項目也在此處,哪怕當時也做過大量的調研,這次作為遊客來,才感覺到位於清碧溪和黑龍溪中間的位置有多好。

可惜項目現在處於停滯階段,只有雛形初成的鄰里中心在場地中孤孤單單,如果這個項目完工的話,就憑這個位置,在人滿為患的夏天,絕對是個適合帶娃來居住一兩個月的好去處。

楊麗萍表演藝術中心也是大理古城附近新的文化地標,是學術派建築師的作品。幾乎每周旁邊廣場都會舉行活動,也是小紅書的熱門拍照地。

整體造型是個大屋頂,一半是劇場一半開放,可以通過大台階上到屋頂。

各個角度都很不一樣,有一個很好的遊走路徑。可以說遠近高低各不同。就不做案例分析了,自行看圖。

海東——雙廊和伙山

雙廊在整個洱海邊也算是偏居一隅,比較率先發展起來的。

大理的新建築有點特別的是,很多建築的設計都不是傳統科班教育的建築師設計的,他們更像古代文人造園,自己給自己建造房子,按照自己的審美和情趣慢慢琢磨,開始甚至沒有畫圖就跟工人師傅比劃或者簡單畫個草圖,也甲方,有可能修好後再自己慢慢修改和完善。然後別人看你家造得好,去請也來幫他設計,然後這個人實踐經驗多了,慢慢就成為了建築師。比如畫家藝術家的趙青,比如跟隨趙青建房,後來自己也出來設計的八旬。他們甚至主業都不是建築,大多也是給自己當甲方。

趙青和八旬在幾年前的文章中就提過,特別是趙青的自宅當時給我的震撼很大,如今再去,仍然覺得這是很特別的建築師,可能的確得藝術家才會這樣造園吧,對的,我覺得算是在造園。

趙青的青廬

對了,幾年前來的時候有碰見趙青的大兒子福兒,意氣風發,小兒子平兒還很小。這次又看見了平兒,六歲左右的樣子,很熱情的跟我們攀談起來。第一句話就是「你們好,我是這裡的二少爺」。最後玩到太陽快落山才依依不捨告別。

平兒六歲透露出來的禮貌和自信,言談間言之有物。跟我三歲的兒子玩捉迷藏,也非常耐心。最後對於我兒子不愛喝水這點,他還去倒了糖水,並且給我幾個建議,說我可以用糖水,可以用泡騰片,還可以一個什麼辦法,我後來忘記了,當時覺得都很好。

據說他們主要是傳統的教育方式,父母親自教導他們讀書寫字,傳統文化,甚至中醫武術樂器等等,至於去不去學校上學,好像是無關緊要的。我想每種教育方式都有利弊,但是在這裡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教育不是只有一種。並且看起來,我會覺得這樣落落大方有教養有學識的孩子很讓我喜歡。

有時候我也會想,教育真的不能太依賴學校,而是自己作為父母的言談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接著說回建築。因為上一篇大理的文章其實說過青廬了,看過的這裡可略過,部分重複。

如果只是看照片,可能只能通過局部的家具布置感受室內布置的神秘和肅穆。

但是遊走其間,有一種亭台樓閣在園林中遊走的感覺。地面似乎是很傳統的材料,甚至很多地方明明是室內,卻是用的室外常用的磚石。整個地面做的很自然,甚至水流和小橋讓我有時候無法分辨這算是室內還是室外。

往上看卻是鋼構架以及各種玻璃,陽光下琳琅滿目不知道該看何處。

你看,屋頂的瓦也可以做在室內。

室外部分是最出彩的,灰空間是最舒適的,看洱海蒼山落日,以及在附近游泳的小孩。它有無數種方式讓你去親近自然,去看雲看雨看彩虹。

在這裡也能感受到風和雨微微的吹進來,卻不會被淋濕,有機會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

拿鋼構架來養魚

消防樓梯都有

這次去雙廊的另一個驚喜是伙山,伙山在雙廊後面的山上,現在很多旅行的人開發出了伙山的徒步路線,在山頂看蒼山洱海一絕。

伙山的雞窩咖啡也小有名氣,上海來的藝術家帶著一群會繡花的白族老奶奶畫農民畫,利用他們一直繡花對色彩的敏銳度教會他們畫畫,帶動當地的發展。這個咖啡館也是藝術家自己設計建造的,既是自宅,也對外營業。

拍了些小景,可以去感受下沒有經過學院派學習的人如果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當地材質的運用和各種小巧思。

伙山美術館是這次最最最驚喜的,已經施工了五年了吧,現在還沒完全建好,我聯繫了八旬老師去參觀了,真的很好很好。而且不得不說一句,從跟八旬老師以及一些大理的朋友聯繫,他們不會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或者輩分年紀而對你區別對待,你能感受到相對平和的對待每一個人。我不知道這個跟曾經大理國那麼多皇帝都願意出家有沒有關係,跟他們非常好的素食文化有沒有關係。他們整體比較平等、好客、包容。

說會伙山美術館

先說去的時候旁邊有個小屋子,也是八旬設計的,應該算是私宅的會客廳,房子很日式的感覺。

門口的狗窩都有哦,如果你在官方拍的伙山美術館的圖裡看見了一隻大黃狗,那麼這就是他住的屋啦。

下面就是伙山美術館了,先看遠景,從路過進去就是這樣的。很明顯具體的選址和進入的路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在遠處先遠遠看見建築,就被美到,這個角度有兩邊的松樹作為框景,然後能看見遠處的蒼山,位置很好。

多走幾步是這樣的,在外圍就先繞了半圈,現在還不能看到海,從不同角度把建築外圍逛了,想走進裡面,而不是一進來直接就往下走。

好愛這一張,線條硬朗、乾淨、簡潔。

沿著坡道往下走,兩邊石頭砌起來的甬道,從開闊到狹窄,遮蔽了視線,不讓你一下就看到全貌。曲徑通幽的感覺。

進去之後先是這種小道環繞進入,有神秘感,會對裡面產生好奇。

繼續走是不會讓你失望的,可以先看到柱廊,能想像有陽光灑進來的時候的光影感。現在地面還在施工。我已經在猜想室內要怎麼裝,希望不要太繁複,不過看這個地面用的石材,深得我心,相信最後裝好了會更出彩。

走到中心的水院。

這個力量感和衝擊力十足。

框景的自然畫,讓你各個角度看景,卻不讓你直接看到。藏和露恰到好處。

往下就能看到洱海和對面的蒼山了,這張是不是有點安藤在直島的地中美術館的感覺。在雞窩咖啡廳的視頻介紹里有說,他們也希望像直島一樣藝術復興,目標很宏大呢。

能預感到這個樓梯未來也會成為網紅打卡地,這是一般建築師不敢設計的,兩個樓梯併到一處,這不就影響交通了嘛。但是這是自家設計的美術館,好看、對稱,對於這樣的一個美術館可能比這一點點實用要重要的多,自己就是甲方怕啥。

因為往下太暗了,還在施工中,地上也都是水,沒有燈,所以沒有逛完,不過隨時可見的開洞,也是跟安藤很像的三角天窗,隨處可見。

繼續順著樓梯往上

這個拱券和樓梯也非常好。

裡面的樓梯都是對稱的。整個建築都是向心的。

上去之後是這樣,看風景絕美。經過幾層環繞才把蒼山洱海的美景盡收眼底。

這就是整個建築的中心點了,最後應該會加個玻璃盒子吧。

外面環繞的一圈連廊,往哪個方向看都是景。

一些交接處。

整個伙山美術館,能感覺到學習安藤的痕跡,對地中美術館的致敬,清水混凝土,三角形天窗,光影感,力量感,等等。但是又自成風格,因地制宜。

這麼大體量的建築估計是八旬目前設計的最大的建築了,把控的力度很好,據說花了很多時間、很多錢。我覺得挺圓滿的,做了自己心目中的建築,還沒開業就收穫了眾多好評,之後大機率也會帶動當地的旅遊。好好做事然後有回報,這樣真的會讓人更願意去認真做事。

洱源

洱源就匆匆走過了幾天,沒有看到很好的建築,但是太喜歡這裡了。

見了個當地的老同學,在洱源我問我同學這裡漢族人多嗎,她說很少,還笑著說漢族在這裡才算是少數民族。僅僅幾天就讓我感受到當地白族人的熱情,正如書上說的,白族人和他們的文化是相當包容的,並且他們對漢族的很多傳統文化和習俗都有借鑑和吸收,所以他們也非常友善。

沒有去鳥吊山已經能感受到這裡的山好水好。洱源是沒有工業的,為了保護洱海,作為洱海源頭的洱源更是很好的保護了自然。

住了個溫泉酒店,很日式。

很難想像在一條馬路邊上的街上,因為溫泉,這裡能有從幾十到幾千不等的溫泉酒店誕生,滿足各種消費人群。

三 結語

這次的小遺憾就是沒看到彩虹,但是千變萬化的雲怎麼都看不膩。他們都是建築最好的背景板。

大理的感受遠不止這些,很多東西要自己去感受和體會。希望這篇文章會讓你想去大理看看。

(此圖朋友拍攝)

建築遊記.深圳福田

建築遊記.上海保利大劇院

建築遊記.上海天文館

建築遊記.天目里

建築遊記.秦皇島阿那亞

建築遊記.沙丘美術館

建築遊記.龍美術館

建築遊記.瀋陽的老建築

建築遊記.上海

建築遊記.北京

建築遊記.上海濱江城市公共空間

建築遊記.阿那亞社區

建築遊記.施洛德住宅

建築遊記.江戶東京建物園

建築遊記.杜拜世博日本館

建築遊記.畢爾巴鄂

建築遊記.西班牙葡萄牙都市狂想

建築遊記.愛爾蘭

建築遊記.芝加哥摩天大樓

建築遊記.紐約知名建築

建築遊記. 歐洲集市篇丨你不知道的小眾「菜市場」

建築遊記.義大利小眾城鎮

建築遊記.克羅埃西亞

建築遊記.亞琛聖體教堂

建築遊記.布拉格

建築遊記.紐約(小眾博物館)

建築遊記.讓.努維爾的建築

建築遊記.丹麥小眾城鎮們(上)

建築遊記.丹麥小眾城鎮們(下)

建築遊記.墨西哥巴拉乾的建築

建築遊記.西扎的建築

建築遊記.東京的美術館

建築遊記.米蘭的博物館

建築遊記.冰島的教堂

建築遊記.塔斯馬尼亞(下)

建築遊記.哥本哈根的現代童

建築遊記.西班牙

建築遊記.阿布達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6079e2abe8ca1141ff6ec3d957b64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