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七擒孟獲後,立刻下達兩條指令,難怪緬甸對諸葛亮感激至今

2023-11-18     古今記實1

原標題:諸葛亮七擒孟獲後,立刻下達兩條指令,難怪緬甸對諸葛亮感激至今

了解三國的讀者,一定很清楚七擒孟獲這個橋段。

故事發生在蜀國後期,劉備去世後沒多久,益州豪族與南蠻勾結,導致蜀國西南部地區發生動盪。當時,威震西南的馬超已經去世,關張黃也早已戰死,至於碩果僅存的趙雲、魏延,則另有重任,鎮守在別處無法脫身。

正因如此,縱觀整個蜀國,竟無一人可堪當大任。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好自己挂帥,親自帶人去平定南蠻。而七擒孟獲的情節,便發生在這個時候。

一、七擒孟獲其實不簡單

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七擒孟獲這個橋段算是比較重要的。不僅如此,它還登上過小學語文的課本,從而使得自身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其內容倒也簡單:諸葛亮為了平定南蠻,先後七次擒住孟獲,然後又將其釋放。

如此一來,孟獲對諸葛亮心悅誠服,整個南蠻也因此成為了蜀國的堅定支持者之一。這個邏輯,本來是沒有問題的。諸葛亮七擒七縱的一個目的,本就是為了讓南蠻首領孟獲歸降,同時還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

但其中的過程,卻並非想像的這麼簡單。

不妨先看看小說與演義的區別。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來看,比較重要的有兩句話:

「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並所服,募生致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則是重點側重描寫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整個過程,不得不說,羅貫中先生的筆力的確優秀,將整個故事也描寫地十分精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本意。

一方面,孟獲只是南蠻地區的一方豪強,並非是共主,此外還有雍闓、高定、朱褒等人,皆不服從孟獲的指揮。而另一方面,諸葛亮雖然是採取了馬謖的攻心為上之策,但真實目的卻並非在於孟獲,而是在於整個南蠻地區對於蜀國的歸屬之心。

同時,他要藉助這種方式,踩著孟獲的威信,使自己步步為營,從而讓蜀國軍隊順利紮根於南蠻深處。

二、七擒七縱的真實目的

關於這一點,後人在《三十六計》的按語,講解的十分精闢。

《三十六計》第十六計中的【按語】中說:

「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隨之,故躡輾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可以看到,藉助孟獲的威望,幫助蜀國一步步拓展勢力,才是諸葛亮背後的真正企圖。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何要如此費勁地七擒七縱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對於諸葛亮來說,孟獲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亦或是可發展的盟友?

顯而易見,孟獲並非是敵人。既然如此,諸葛亮便沒有必要將孟獲置於死地。孟獲雖然不是南蠻唯一的王,但他的確在當地很有威望。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蜀國本地人,都聽說過他的大名。正因如此,活著的孟獲,比死掉的孟獲更有作用。

其次,孟獲不是敵人,又該如何去安置他?

話雖如此,諸葛亮也不能輕易饒了孟獲。畢竟,這是一個「刺頭」,一旦處理不好,還會扎傷自己的手。而七擒七縱的第一個目的,便是削弱孟獲在南蠻地區的威信,順便來提高諸葛亮本人在當地的威望。

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諸葛亮想讓南蠻地區老實下來,便必須樹立起自身的威望,樹立起蜀國的威望。這麼看來,孟獲倒是一個無比合適的「出氣筒」。

而第二個目的,正如古人【按語】所說,諸葛亮每放一次孟獲,然後令其逃跑,自己便能名正言順地向前挺進幾步。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氣勢是無比向前的,不僅能對孟獲一方帶來心理壓力,也能震懾南蠻地區的其他人。

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之策,並非是教化南蠻地區之人。實際上,這便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誤區。如果諸葛亮只需要單純懷柔,通過感化孟獲的手段去降服南蠻地區,顯然沒有必要繞這麼個大圈子。恩威並施,殺雞儆猴,才是「攻心為上」的核心內涵。

既要讓敵人怕,又要讓敵人敬,還要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方才是諸葛亮最真實的目的,也是平定南蠻最保險、最一勞永逸的做法。

三、南中策略的後續發展

既然說到這,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諸葛亮七擒七縱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施恩,那他又是通過何種手段,對南蠻地區施恩的呢?

其實,受小說影響,世人往往將目光放在七擒七縱之上,從而忽略了日後的撫化政策。而正史中也有明確記載:諸葛亮在平定南蠻之後,並未立即選擇回到成都城,而是推行了兩條方案。

一方面,諸葛亮選擇與當地豪族合作,採取「以夷治夷」的策略。當地的豪族占據了高位,不僅有利於地方治安的管理,也能加強他們對中央的歸屬之心。一旦這些豪族帶頭誠服,那麼蜀國的情況便會好很多。

後來諸葛亮組建了一種戰鬥力超強的無當飛軍,其中大多數士兵便是來自南蠻。

而另一方面,諸葛亮又針對當地的經濟做出了針對性的改革,通過「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然後又引進了蜀漢地區先進的農耕工具與種子,最終使得無數南蠻百姓因此而受益,擺脫了以往的艱苦生活。

就這樣,諸葛亮通過恩威並施的手段,如願讓整個南蠻地區歸心。在此後的歲月中,無論蜀國國力如何,南蠻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如今,在緬甸一帶附近,依舊流傳著很多對於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很多緬甸百姓對諸葛亮感恩戴德。

諸葛亮在這件事上的處理上堪稱完美,難怪諸葛亮被後人如此推崇,智近於妖。古人的很多行為背後都包含了大智慧,尤其是一些歷史名人,他們的行為都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揣摩。

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燦爛文化的國家,並且史料完整程度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這也是他們留下來最寶貴的財富。很多人喜歡讀史,就是想通過古人的智慧舉一反三,用在人情世故中,這樣一來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將如魚得水。

曾國藩曾言: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曾國藩就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我們都知道他本身資質平平,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但是卻能成為一代聖賢,就與他喜歡讀書密不可分。

可見,讀書真的能啟迪智慧。

在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這本書之後如若至寶,因為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痴,感慨說:「讀懂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全書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蕃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648950c3d6c6711b09009caba637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