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 | 將「煙火氣」還給城市:價值、制度、技術都不能少
▋治國理政
重新認識城市更新的價值意蘊,在法治的框架下尊重生活的多樣性,珍惜城市的「市井味」「煙火氣」,適度寬容城市,尊重市民的生活便利與生存空間比城市「整潔統一」更重要。
原文:價值、制度、技術:三位一體推進城市更新
作者 | 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黨校講師 馬 倩
圖片 |網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城市內涵式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是更好滿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城市居民擁有健康、優美、和諧的城市環境,更好地共享城市化發展成果是城市更新的根本動因。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規範更新內容的制度和數位技術相匹配,並貫通融合,堅持「價值、制度、技術」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有機統一。
重塑城市更新的價值內核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實施城市更新根本目的是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性是城市更新的根本內容與核心價值,在城市更新中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城市更新為了誰」的問題。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是更好地滿足廣大城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始終將群眾的現實需要和滿意度作為衡量城市更新的重要標尺。其二是「城市更新依靠誰」的問題。城市更新離不開廣大城市居民的支持,要積極引導和依靠群眾的力量來推動城市更新工作。其三是「城市更新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也即通過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使得城市更新的最終成果能夠由人民共享。
這表明城市更新在關注「物」的改善的同時,更要著眼於「人的權益」維護,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終極目標。有的地方盲目斥巨資打造的景觀式項目,可能更多是在關注「物」的改善,而非「人」的生活本身,雖然精緻卻冷清。因此,城市更新要圍繞「人民城市」這一核心理念,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願,營造宜居、宜業、綠色、智慧和人文城市,增強居民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城市更新價值理念對制度的嵌入和融合
著名的城市規劃專家雅各布斯認為,如果總是想要打造一個「像模像樣」的城市或街區,那似乎是只按照嚴格的法則而將它變成了藝術品,那麼,最終它可能既不是藝術又不是生活,而只是一種標本而已。城市更新制度或者法則作為規範城市更新行為的規則體系,為城市更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城市更新不僅需要來自嚴格制度的剛性支持,也需要基於非正式制度的柔性共識。城市更新價值需要真正嵌入更新制度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在加快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形成一整套與城市持續更新、內涵提質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的同時,應當根據人民城市更新價值的內在要求加強更新制度的規劃、制定與實施,從而促進更新制度與更新價值的有機融合。重新認識城市更新的價值意蘊,在法治的框架下尊重生活的多樣性,珍惜城市的「市井味」「煙火氣」,適度寬容城市,尊重市民的生活便利與生存空間比城市「整潔統一」更重要。在城市更新行動中,尋找治理與生活的邊界,通過一些非正式手段,比如與居民談心等「情感動員」方式,將原本嚴肅的談判變成親切的關懷和共同的體驗,軟化了管理制度的硬性邊界,這種以生活為中心溝通的方式方法更容易為居民所認同和接受。
城市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物質空間載體,城市承載著人類社會的集體記憶,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沉澱空間。制定城市更新的制度時應將市民的生活習慣、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城市記憶等納入考量範圍。城市記憶作為城市的生命特徵和文化標識,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記憶的城市只是一片鋼筋水泥叢林,難以體現城市的生命力和軟實力。因此,城市更新不只是簡單的街區翻新,而應在人民生活層面進行思考,應是符合生命體發展規律的有機更新,應保留城市記憶,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更新價值理念對技術的引領和滲透
技術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工具,能提升信息傳遞效率,讓城市變得更智慧。技術支持是城市更新內容增量化和任務複雜化的內在要求。但如果技術只服務於管理者,那麼無論其技術如何先進,民眾參與平台如何豐富,最終只是實現運行的高效率與管理的精準化,而並非「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更新技術層面要體現人本精神和人文關懷。
在美好生活的理念中,人人是平等的,是自由的。這就對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尤其需要發揮治理技術的支持作用。一方面,人民城市的更新要求及時準確地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為城市居民需求的快速精準識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人民城市的更新要求更好地回應城市居民的需求,而智慧技術的發展也為城市居民需求的高質量滿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實現手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應用既可能提升城市更新績效,又可能導致新的問題。有的地方的城市更新中智慧隔閡(智慧鴻溝)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與技術支撐沒有完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包容性理念是有內在聯繫的。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目標的轉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城市更新的公益性和公正性,為每一位城市居民的自由發展提供充分的生活空間。生活空間本身就是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而非只存在一種或者幾種聲音,這恰恰是人民城市的活力所在,是人民城市內在的平衡機制。社會公正更多地表現為對弱勢群體的照顧和寬容,為城市弱勢群體提供有尊嚴且可接受的生活空間。正視老齡化時代的來臨,加大力度推進城市適老性改造,採取差異化、多元化的方式手段,以幫助弱勢群體跨越數字鴻溝,全面提高城市的無障礙服務水平。
城市是廣大居民生活棲居的場所,實現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要求城市在由鋼筋、水泥構築的建築叢林之外更多體現城市的人文關懷、平等公正和包容精神。宜居宜業的城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健全便利的城市生活環境、平等和諧溫暖的城市社會環境,都彰顯了政府對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嚮往的回應和滿足,體現著城市更新中的價值關懷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夜間光照,能使人類健康和社會受益 | 社會科學報
治國理政 | 有別於西方的國家治理觀——以人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