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最近,湖北黃岡市浠水一中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一架殲-6戰鬥機!
自此,黃岡市浠水一中的武力值直接提升了一大截,成為全國極少數擁有戰鬥機的學校,直接追平了擁有強5戰鬥機的陝西省西安中學,壓倒了擁有坦克的河北衡水第一中學邯鄲分校。
面對這一新聞,無數網友紛紛表示慕了慕了,並希望自己的學校也能擁有退役的坦克或者戰鬥機。
那麼,我們學校或者我們當地如何操作,才能獲得解放軍的贈送呢?
其實吧,軍隊給學校捐贈退役武器的事,也並不少,比如我們在很多學校和公園都能看到退役戰鬥機、坦克大炮。
那麼如何才能得到這些退役飛機呢?這就要從裝備退役處理方式說起了。
飛機從誕生以來,經過兩次大戰的洗禮和冷戰的歲月,如今已經有大量的淘汰機型,所以這些退役機型的處理,也就成了各國必須面對的問題。
比如美國,「從來不差錢」,所以飛機退役後,直接拍賣拆毀就得了,比如莫哈維拆解公司,就是專門干這個的。
當然,一些還算先進的飛機,會封存起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個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墳場—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專門封存飛機。以便於在戰爭來臨時或者有需要時把這些飛機進行再利用,也可以拆零件用於供應現役飛機。
還記得使命召喚6裡面的飛機墳場麼?原型就是這裡。
當然,個別比較敏感的飛機為了防止被有關國家偷走零件,或者出於履行「核裁軍」協議的需要,會直接把飛機肢解擺放,做「不可重複使用」處理。
而在中國,也有一個類似的「飛機墳場」,那就是河南魯山空軍基地,現有16種機型上千架飛機儲存。
這些封存飛機中,殲-5、殲-6和殲-7數量最多,畢竟在建國後長達40年的時間裡,這些飛機都是空軍主力戰機,生產數量極大,因為到壽等原因,被運到這裡進行儲存。
按照原來的計劃,這些飛機是作為儲備用的,以備大規模戰爭來臨後重新啟用,或者作為零配件的來源。
但問題在於,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殲-10、殲-11、飛豹等戰機的陸續裝備,這些零部件完全排不上用場了啊!而且就算戰爭來臨,你再啟用殲6,也沒什麼用了啊!
所以關於這些退役飛機如何廢物利用的問題,一直是個頭疼的事情。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遠程打擊力量還沒有現在這麼強,為了應對美軍、台灣地區的軍事優勢,當時還真琢磨過把殲5、殲6改成巡航飛彈的方案,而且還真試驗過。
但是經過測試,發現這種大規模改裝是得不償失的。首先殲6和殲7都是機械傳動而不是後來流行的電傳動,飛行員要通過操縱杆和腳蹬來控制尾翼、襟翼的運動。而如果改成遙控,首先要裝上電傳系統和電機動作機構,把遙控電信號轉化為機械動作,飛機才能被控制,且不說巨大的改裝成本,單單信號延時和傳動遲滯就很難讓飛機做出有人機的機動動作,更不要說像巡航飛彈那樣靈活規劃航路了。
其次制導也是個大問題,簡易慣性制導的話也就使個大號的V-1飛彈,準頭太差;如果要精確打擊,也要加裝電傳系統、還有飛行姿態傳感器、數據鏈、處理器、地形匹配、衛星定位等等設備,加上研發費用,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有這筆錢還不如生產一枚專用巡航飛彈。
這樣一來,這些飛機最大的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長期封存又需要占用寶貴的洞庫資源,與其這樣,不如乾脆捐贈出去更划算。
那麼問題來了,捐給誰呢?全國那麼多學校,也肯定不能都捐,擁有捐贈「優先權」的,肯定是對軍隊、國防乃至國家有貢獻的學校。
比如這次被捐贈飛機的黃岡市浠水一中,就曾出現過「八一勳章」獲得者冷鵬飛、「奔月」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秋良等厲害人物,而且每年有20多個畢業生上軍校,投身國防事業。
這樣一來,一架戰鬥機擺在校園裡,能夠對孩子們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一不留神就能在一個個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一顆獻身國防的種子。
所以,只要你們學校出過這類有過巨大貢獻的人物,完全就可以讓校長找空軍去申請。
當然,捐贈飛機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這個學校本身就是招飛定點中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地方,飛行員其實從中學就開始培養了。近些年,空軍依託地方教育機構,在全國選了若干個高中,授予空軍招飛優質生源中學資質,每年在中考招生中,就開始注意選拔飛行員苗子,並提前進行航空理論和體能的培養和訓練,暑假還能到空軍去試駕教練機,提前熟悉飛行,這樣一來,高中畢業招飛後就可以大大縮短飛行員培養周期。
目前,這些招飛定點中學一共16個,分別是吉林省實驗中學、武漢市第六中學、山東省北鎮中學、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遼寧省瀋陽市第一中學、黑龍江省鶴崗市第一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江蘇省南通中學、山東省實驗中學、河南省實驗中學、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湖南省長沙市周南中學、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四川省綿陽中學、陝西省西安中學。
只要你在這些學校里,根本不用申請,空軍就直接把飛機給你送來了。
比如前文提到的擁有強5戰鬥機的陝西省西安中學,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學校,學校有一個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實驗班,2018年的時候,一個班就有49人招飛!簡直太厲害了。
除此之外,一些退役裝備,還會作為國防教育的載體向地方捐贈,1986年以來,中國海軍向20個省市和3個全國性社會福利組織共捐贈了95艘艦艇,被用作有關博物館、軍史館、紀念館進行展覽。
比如,江蘇泰州白馬廟是人民海軍誕生地,所以從2011年至2020年,海軍先後向泰州市捐贈了三艘退役軍艦和一艘退役潛艇,後來,泰州市依靠三艦一艇建設了泰州海軍艦艇文化園對外開放,也算是發揮了這些艦艇的餘熱。
無獨有偶,2016年9月8日,中國海軍第二代「南昌」艦(051D型驅逐艦)在大連旅順港正式退役,隨後南昌市就與海軍舉行了交接儀式,將「南昌」艦接回了家,如今的老「南昌」艦正在停泊在贛江邊上,作為南昌市的一個著名景點向公眾開放。
除了泰州和南昌,西北內陸省份寧夏也得到了海軍捐贈的一艘051型銀川艦和一艘035級潛艇。那麼問題來了,人家泰州和南昌接受捐贈,直接把船走水路開過去就行了,而寧夏離海足有上千公里,怎麼運過去呢?總不能走黃河吧?黃河可有個壺口瀑布呢!
對此,寧夏也是下了血本,潛艇被拆解為11個分段,運輸路線跨越了4個省區、途經18個城市,行程近3500公里,最終抵達銀川的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一路上拆了10多個收費站崗樓以便車隊通過,讓人不得不嘆服寧夏人的魄力。
目前,銀川也以一艘驅逐艦、一艘潛艇的實力,雄踞中國城市「海軍實力榜」第二位,僅次於泰州。
那麼,為啥內陸城市銀川會得到海軍的如此青睞呢?原因也很簡單,銀川市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十連冠」城市,擁軍工作做得非常好,所以軍隊在捐贈的時候,也會充分考慮其雙擁工作的因素。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城市雙擁工作也做的不錯的話,不妨也給市長信箱寫封信,建議要一艘軍艦過來?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銀川艦最終被運到銀川,南昌艦最終被運到南昌,那麼是否意味著軍艦退役後,都要回到其命名地呢?
其實,並沒有這個規定,比如泰州接收的軍艦,就有一艘是本來應該屬於青海人的西寧艦。不過命名的情況,肯定也是捐贈時候要考慮的一個因素,畢竟很多城市的雙擁工作,本身就是圍繞著這一艘軍艦來展開的,把退役軍艦送給命名城市,更能增強軍艦的歸屬感和當地人與軍艦的情感聯繫。
位於泰州的西寧艦隊
所以,你所在的城市要想得到退役軍艦,最好先擁有一艘以城市命名的軍艦。
那麼,如何才能把軍艦「冠名」呢?這可不是隨便花錢就能冠的,但也不是符合要求的就能隨便用,軍艦命名有著自己一套規範的流程。
首先,想命名軍艦的各地區要達到《海軍艦艇命名規定》中的要求,諸如航母、兩棲攻擊艦命名應該是省、直轄市一級,驅護艦的命名城市應為大、中城市等。
高情商:恭喜廣西網友喜提075兩棲艦
低情商:恭喜廣西網友失去航母命名機會
隨後當地政府要向海軍相關部門遞交申請以該地命名的報告,提交申請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還需要與海軍進行對接,推進命名工作的進行。
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命名就萬事大吉,因為現在一艘新艦服役前,往往會收到多個地區的申請,最終還要層層篩選出最終的「優勝者」,也就是說,申請只是各行政單位完成了「參賽報名」,怎麼被評委選中,還要看「雙擁工作」等各方因素。
一旦完成命名,那麼海軍艦艇與軍艦名字相關的省、市等地區,就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助、互利互惠的友好關係,無論是軍艦還是各地百姓群眾與艦上官兵,都是收益頗豐的,屬於雙贏。
對城市來說,軍艦就是一座移動的「國防教育基地」,當地普通民眾有機會可以登上以城市命名的艦艇參觀、了解國防、海軍知識。
通過這種形式的參觀交流,也能讓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真切感受國家強大、中國軍力的進步提升,這種機會對於全國大多數只能在電視、網絡上看軍艦的人來說,絕對是罕見而珍貴的。
其次,隨著新下水服役的軍艦越來越多,軍艦文化也在向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軍艦內飾、文化往往帶有命名城市的元素,因此軍艦也在逐漸成為各個城市展示形象的「移動宣傳名片」,城市的名字隨著中國海軍艦艇出訪海外而走向世界。
益陽艦駛過德國基爾運河
例如就在國產航母下水之日一周前,056A改進型護衛艦610號「朔州」艦在上海某軍港入列服役,這也是中國海軍中第11艘以山西省城市命名的軍艦。值得注意的是,「朔州」艦上包含了大量諸如崇福寺、應縣木塔、廣武長城,「塞上綠洲、門神故里」等與朔州有關的人文景點影像與文化元素。
一旦「朔州」艦到國外執行任務,那麼來自朔州的文化也會漂洋過海來到國外,增加朔州在全世界的曝光度。還有去年年底新的銀川艦單槍匹馬駛入太平洋腹地,也讓銀川「名揚天下」。
軍艦在服役期間可以為「冠名城市」帶來實惠,軍艦退役後同樣也能為各大城市「發光發熱」,在我國,很多城市在以自己城市命名的軍艦退役後與海軍接洽協商,將「冠名」艦艇「接回家」,打造成軍事主題公園、國防教育基地、軍事博物館,讓這些老艦在旅遊業、國防教育領域繼續發揮作用。
當然,我國的軍艦命名除了給城市帶來好處,軍艦與艦上官兵同樣能從中獲益。譬如軍艦命名城市院校可以幫助艦上官兵再深造、提升學歷;地方為退役官兵提供就業機會;地方民企也可以向軍艦捐贈資助一些生活設備、科技產品,方便官兵艦上生活等等。
所以,軍艦命名對城市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擁有軍艦數量多少,更是地方雙擁工作成績的直接體現。
比如山東省擁有全國命名最多的艦艇,共有17艘,其中包括一艘航母、三艘驅逐艦和十三艘護衛艦。湖北省則擁有14艘艦艇,包括052D、054A、056A和053H3型艦艇,艦種比較多樣化。廣東和四川有十一艘艦,江蘇和安徽各有十艘艦,這都說明當地的擁軍工作比較積極,盯著海軍有關部門天天申請。
當然,也有的地市比較「佛系」,不懂得「搶軍艦」。
比如2018年的時候,有拉薩市民上網吐槽拉薩作為一座省會城市,居然連一艘軍艦都沒有。
這一吐槽引發市領導重視後,經過雙擁部門的不懈努力,拉薩市在2021年就喜提了一艘055型萬噸級驅逐艦!今年拉薩市還專門組織了一批小學生,登上拉薩艦參觀,這是多少人做夢都得不到的機會!
所以啥也別說了,如果你所在的地市還沒有軍艦,就要趕緊呼籲當地政府,讓他們行動起來,「搶」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