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安利,但又希望大家看見她

2023-08-20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很難安利,但又希望大家看見她

近期看過的院線電影中,最讓我感可惜的就是《我經過風暴》。

在爆款頻出的暑期檔,這部反家暴題材作品是唯一一部真正稱得上「現實主義」的電影。

它不同於《孤注一擲》,沒有停留在描摹暴力奇觀上,而是試圖多方面呈現家暴受害者的艱難處境。多虧了女導演細膩堅定的性別立場,影片對女主角在家暴陰影下反覆糾結的心理給予了充分的耐心和共情,也直白地指出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在家暴悲劇中扮演了「幫凶」的角色。

這個暑期院線充斥著「男人與馬」以及某些虛偽的「女性關懷」,能夠在擁擠的「雄性荷爾蒙」中看到這樣一部作品,的確令人欣慰。

但很遺憾,《我經過風暴》最終的成片效果並不理想。

邏輯混亂、視聽平庸、劇情流水帳,以及過分煽情的台詞和表演……可以說,本片在編、導、演層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白白浪費了一個好立意、好題材,和諸多內涵豐富的社會真實事件。

基於性別文化的社會議題被搬上大小銀幕,這幾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真正具備人文關懷的討論並不多,兼具可看性和嚴肅性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本片宣發賣力,連陳思誠都來揮淚站台,但票房預測應該不會太樂觀。儘管我對這類影視劇一直挺感興趣,但不得不承認,在人們日漸疲憊的當下,去影院看一個全程苦大仇深的反家暴宣傳片挺折磨人的。

在影院如坐針氈兩個小時之後,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類型片和類似的社會問題片總是沒法有效融合,讓人看了既得到情緒的宣洩,又能有所思考呢?

今天聊聊《我經過風暴》的得與失,也藉此探討一下此類作品「寓教於樂」的可能性。

在一部以反家暴為出發點的影片中,是否清晰地展現受害者的主客觀困境,是判斷導演真誠與否的首要標準。

在這一點上,《我經過風暴》值得誇獎。

影片前半段塑造了一個並不討喜的女主角徐敏(佟麗婭飾),這個人物想讓我想到了前不久收官的職場性侵題材電視劇《不完美受害人》的女主趙尋(林允飾)。她們的共同點就是糾結、反覆,甚至在受害後依舊選擇回到加害人身邊。

敢於讓受害女主呈現出「不完美」「走一步退三步」的特質,恰恰是創作進步的表現。

關於家暴,有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據——在中國,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而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選擇報警,受害者平均有7次反覆,才有可能徹底擺脫暴力關係。

是什麼讓家暴受害者無法理直氣壯地袒露自己的傷疤、維護自己的權利?

是什麼讓徐敏從反抗到麻木,直至殺夫,走向萬劫不復?

呈現暴力只是第一步,導演的野心顯然沒有止步於此。影片深入徐敏的內心,試圖讓觀眾看到她的自救意識如何被一點點蠶食,而社會文化又是如何成為「幫凶」,使她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圈。

徐敏本人在事業上敢闖敢拼,從體制內跳出來干醫療銷售,酒桌上幫小姑娘擋酒,圓滑地躲開客戶的「咸豬手」,為人處世遊刃有餘,唯獨在離婚這件事上反覆糾結,導致年輕女律師十分不解,甚至是不耐煩。

影片給出了圍困家暴受害者的客觀因素,它們合力形成了一個閉環,將徐敏層層緊箍。

陳均自然是最核心的環節。他很「狡猾」,他是醫學生,知道打哪裡能產生劇烈痛感又不會留下痕跡,暴力手段極其隱蔽,讓徐敏的控訴看上去更像是「無理取鬧」。

同時,眾人的「不理解」也是絞殺徐敏、致其毀滅的重要一環。

他們本著「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的傳統家庭觀,試圖訓誡和修剪徐敏想要逃離婚姻的慾望。

警察出警是典型的「和稀泥」;兩個律師中,男律師是「老油條」,對徐敏的案子根本不上心,女律師初出茅廬,雖然同為女性但對徐敏的困境毫無察覺,甚至被陳均「策反」,幾次三番懷疑徐敏要求離婚的真實動機;徐敏的父母還曾在家庭聚會上勸徐敏「為孩子著想」,陳均在一旁適時道歉、反省。

自始至終,沒有人站出來給予陳均嚴肅的訓誡和震懾。外界所有無形的壓力都內化為徐敏的精神內耗,一旦她不順從,好像反倒成了破壞婚姻的「過錯方」。

影片有幾處鏡頭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徐敏的痛苦。

一處是離婚未果後,徐敏再次原諒陳均。一次晚飯後,陳均陪著兩個孩子嬉鬧,徐敏一邊削著蘋果,一邊微笑著觀望這個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不一會,她毫無徵兆地站起來,默默走進浴室,坐在馬桶上發獃,身體緩緩蜷縮起來,最後用雙手捂住臉。只有她前幾天為搜集家暴證據安裝的攝像頭記錄下了這無人看見的家庭一角。

另外,女導演給了日常家務勞動大量的鏡頭,尤其是滾筒洗衣機和煮咖喱的特寫鏡頭出現過不止一次。當所有衣物都被裹挾在一個高速運轉的圓筒里糾纏不清,當土豆胡蘿蔔和濃稠的咖喱汁攪拌到你我不分,這不就是東方「和稀泥」哲學的絕佳隱喻嗎?徐敏陷在這個以愛為名的家暴陷阱里無法脫身,就像土豆甩不掉咖喱,自我反而越熬越少,熬到最後,土豆變成了汁,人也熬成了乾屍。

用婚姻中這些以愛為名的無償勞動來比喻家暴受害者的困境,這麼日常又隱晦的修辭,大概只能出自女導演之手。認為「這部電影就是一部抖音長視頻」的評論,也許忽略了導演藏在細節里的巧思。

而影片中段爭奪撫養權的部分,簡直就是恐怖片。孩子一直是受害女性的軟肋。哪怕她已經逃離魔窟,只要沒拿到孩子的撫養權,那麼這場仗就遠遠沒有結束。

暴力的代際傳遞是許多家暴受害者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我不想你變成像你爸那樣的人」,僅這一個念頭,足以拴住許多受害女性的手腳,孩子身上的一塊傷疤,就可以讓她們一次次重蹈覆轍。

徐敏雖然順利離婚,但無法得到兒子的撫養權。得知兒子被體罰,她為了保護兒子,再次與陳均同居。

片中有一句重複出現的台詞。開場時,兩個小孩一邊嬉鬧,一邊大喊「我們是媽媽身體里的銀河細胞」,徐敏一臉幸福。

等到徐敏回到陳均身邊,兩個小孩再次喊道「我們是媽媽身體里的銀河細胞」,此時徐敏眼神空洞,顯然已被折磨得如同行屍走肉。來自親生骨肉的愛的宣言,如今竟變成徐敏精神死亡的判決書。

母職懲罰在普通婚姻中就已經足夠消耗女性了,在家暴的環境下,母職簡直是女性的死穴,是惡毒的詛咒,是澆滅饑寒者最後一根火柴的冷雨。看到這裡,由於代入性太強,我不由地冷汗涔涔。

然而,當影片進入後半程,徐敏殺夫,案件進入公訴階段,劇情開始全方位崩壞。也許是礙於時長,庭審部分基本就是走個過場,孩子上庭和徐敏上演了一場骨肉分離的苦情戲,佟麗婭聲嘶力竭地在法庭上大喊「我就是你們所有人的警戒線」。眼淚與哭喊齊飛,過度煽情的感情戲模糊了原本的重頭戲——庭辯。

這起殺夫案的結局是法官判了徐敏8年有期徒刑。當時坐我旁邊的一對夫妻低語:「這可是殺人吶,判這麼輕?」

即便是徹底共情徐敏的觀眾,也很難接受影片呈現的結果——法庭需要的是邏輯完整嚴密的證據鏈,用情理取代法理,只會大幅削弱本片的深刻程度。如果只靠眼淚就能感化法官,那麼徐敏之前為何求助無門?女方律師賭上自己的職業前途執意抗爭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

實際上,不難看出徐敏殺夫案綜合了眾多真實的殺夫案件,且影片特意強調案件發生的時間——2014年——是中國《反家庭暴力法》立法的前夕(反家暴法於2015年立法,2016年正式實施)。

本片將案件設置在2014年,顯然是想突出《反家暴法》的重大社會意義。因為中國首例得益於《反家暴意見》,將受暴殺夫案認定為故意殺人「情節較輕」,因而從輕發落的案件,案發時間正是2014年。

這起案件的受害女性與徐敏有類似遭遇,她們都與丈夫生育了兩個孩子,也都在長期忍受家暴的絕望中對丈夫痛下殺手。

影片只呈現了《反家暴法》出台後的成果——從此,在對以暴制暴的受害女性進行量刑時,法庭會充分考慮長期遭受家暴給她們帶來的各種嚴重的身心影響。

比如,影片的庭辯戲中,律師難得提出了一句有效發問,即為何在陳均已經無法反抗的情況下,徐敏為何依舊反覆重擊他的頭部。徐敏的答案是,她害怕陳均會再次醒來,對她施以加倍的報復。而這種心理就是長期受暴者對暴力程度無法理智判斷和控制的典型結果。

但影片只談其一,不談其二。

觀眾不知道的是,《反家暴法》的立法是一場異常漫長且艱難的鬥爭。片中輕飄飄的一句「判處有期徒刑8年」,背後是無數受暴女性的冤魂鋪成的血路。

在介面新聞的報道《家暴、死囚和一部法律的誕生中》提到,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收集了在2009年道2013年判決的48個關於家暴受虐婦女以暴制暴的案件報道,其中,近60%的婦女被認定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死刑或者重型,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很少。

如果數據還不夠直觀,那麼該報道中提到的兩起典型案例則更是令人心痛。

一起發生在1998年。新婚剛滿三個月的農村婦女張媛被賭徒丈夫當作「賭資」,抵押給債主。三個晚上,分別有三個陌生男人摸黑進入張媛家,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強姦。第四次,張媛認出當晚摸黑強姦她的人是自己的丈夫,她羞憤難當,強烈反抗,不小心用剪刀割破了丈夫的大動脈。丈夫失血過多,搶救無效後死亡。

該案件曾受到全國婦聯和最高法院的關注。然而,最終張媛依舊被執行死刑,死時新婚尚未滿一年。

那個年代,大部分公檢法人員對家庭暴力的常識幾乎為零。

另一起發生在2009年。四川婦女李彥因不堪忍受丈夫譚勇的長期家暴,將其重棍打死,並分屍拋屍。在死者家屬的洶湧施壓下,法庭沒有認定李彥遭受家暴,認為她是因家庭糾紛而殺人,她很快被判處死刑。就在李彥處在死刑覆核的當口,命懸一線之際,兩位著名的公益律師徐維華和郭建梅接手了她的案件,並成功「槍下奪人」,幫她改判為死緩。

正是在這兩位律師與死神和現行法制的極限拉扯中,有關李彥遭受家暴的完整證據鏈才得以呈上公堂。

李彥遭受的家暴程度之重、手段之殘忍,令人咂舌。她的丈夫有家暴前科,曾打跑了兩任妻子,親朋鄰里都知道此事,但死者家屬要求執行李彥死刑的請願書上卻完全否認此事。

婚後,李彥丈夫對李彥進行嚴格的精神控制,不允許她與外界,甚至是娘家有任何來往,和外人多說一句話就會遭受毒打。因此,哪怕娘家就在她家對面,她也不敢過去。

此外,丈夫還對李彥進行經濟控制,任何一筆帳對不上號,又是一頓毒打。

李彥曾多次向婦聯和警方求助,然而,兩個部門互相踢皮球,沒有任何人對李彥丈夫做出過警告。

最嚴重的一次,李彥丈夫故意剁掉了李彥的一根手指,且不允許她去成都接指,還把斷指泡在福馬林里,擺放在家中。

然而,這些赤裸直白的身體暴力都難以成為李彥遭受家暴的有力證據——無論是出警證明,還是受傷照片,都無法證明這些暴力行為出自誰之手。

最終,反而是李彥最難以啟口的性暴力導致的性器官傷口,變成她遭受家暴的力證。這些她連日記都沒臉寫進去的傷痛,最終救了她一命。

驚心動魄的案例擺在眼前,片中庭辯戲的煽情就更顯廉價。沒有法理上的艱難拉鋸,何來情理上的來之不易?

一部《反家暴法》,濃縮了中國女權法律人近20年的卓絕努力,也將挽救未來很多受暴女性。

《我經過風暴》明明已經觸及到了冰山下的龐然大物,只需逐步攻破該案件的難點,就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反家暴法》的獨特意義。

然而,成片中浮皮潦草的審判環節,只引發了觀眾的誤解,瞬間消解了此前拚命向觀眾解釋的反家暴之難,導演簡直對不起自己前一個小時的努力。

其實,如果用律政片或職場類型片來包裝本片,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年輕女律師的成長線和徐敏的反家暴線就能融合得更加自然,影片的節奏可能也會隨著案情的逐漸展開而顯得更有層次。

當然了,一旦重點轉向如何為殺夫案翻案,那麼女主角與前夫反覆拉扯的戲份一定會大幅減少,陳思誠第一個不答應她作為家暴受害者的心理也就難以展示得這麼細緻和全面。

作為國內首部反家暴題材影片,《我經過風暴》有關懷有誠意,卻又貪多求全,造成敘事重點模糊,效果大打折扣。

挺可惜的。

不過,這個頭開得也不算太壞。最近國產投機片看了太多,電影拍得笨拙一點,也就沒那麼討厭了。

只是啊,如果大家以後真的遇到家暴,要打離婚官司,一定記得多攢點錢,找個靠譜的律所。

像徐敏這樣,明明開著寶馬,卻偏偏找片里那種看著就不入流的律所和二混子律師,把希望寄託於一個反覆倒戈的菜鳥律師……

實在令人費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