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精神世界也開始變得富足,於是各式各樣的社群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比較常見的就是《21天早起團》《用21天養成你的閱讀習慣》《21天帶你練就一身腱子肉》等,不僅僅是我,我身邊也有很多的小夥伴們也參與其中,大家參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為自己培養出良好的習慣~但是往往那很多人在所謂的21天結束之後,也沒有能夠培養出所謂的「自律」。
那麼自律是什麼呢?於我而言,每天堅持早起,完成閱讀就是自律,但是對我發小而言,每天堅持跑步,堅持健身就是自律。由此你會發現,對於每個人而言,自律都是有著不一樣的定義,還有我們為什麼要自律呢?其實是因為我們的神經具有可塑性——大腦能夠持續構建和改造突觸聯繫的能力,我們培養自律的能力,其實就是讓我們的身體能夠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生活下去。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夠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彼得·霍林斯,他是心理學碩士,專注研究腦科學與學習法十餘年,著有多部亞馬遜年度暢銷書。他在《自律,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自律訓練法,這套方法符合人腦的運行規律,所以我們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也也不需要咬牙逼迫自己。用正確的方法重塑大腦的結構,讓自己輕輕鬆鬆的發生。
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海軍的精英部隊——海豹突擊隊,他們之所以很強,是因為他們突破了身體和精神的極限,他們在訓練時候,通過對自己施壓,從而激發自身內在的潛力。
他們的訓練方式也引申出了40%法則,顧名思義,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身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已達到極限,但是實際上卻只是發揮了全部實力的40%,只要不放棄,相信自己,我們就能夠繼續開發那額外的60%能量。
其實我自己之前也做過嘗試,很多時候,比如我今天給自己制定人物做50個伏地挺身的時候,當我做到30個的時候,就感覺已經達到了極限,覺得已經沒有辦法再堅持下去,此時此刻腦子裡有個聲音就不停的對我說:」太累了,我有些堅持不住「,但是事實上,只要我們再堅持一下,我們就可以完成預定的目標。
我們會發現,大腦在我們達到極限的時候,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消極的聲音,從而中途放棄,但是我們相信40%法則,就能夠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調節,從而讓我們更加容易堅持下去,而且能夠打破對自己的限制,從而增強自己的潛能。
這是一種刻意而為的激進策略,這個法則迫使我們對自己自身的潛能和行動計劃重新審視。
給出超出原本預期水平10倍的目標,比如你要減肥10斤,當我們把目標升級為100斤的時候,甚至超出了很多女生的總體重。你會發現如果以10斤為目標,當你完成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會變回原來的習慣,從而反彈回來,當我們把目標放大,這樣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從而將我們的整套生活方式進行了重塑革新,這樣一來我們需要付出更長時間的努力,也要更加自律,自然效果也更加持久。
所以」10倍法則「的關鍵在於不要低估自己,我們比自己想像的更加強大~所以我們要制定更加遠大的目標,從而付出實踐,你會發現你會成為王者。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會選擇等待或是隨便選個答案。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妨等個10分鐘,10分鐘看起來並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它卻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自律和提升決策質量。
史丹福大學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選擇立刻得到一份獎勵,第 二是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得到相同的兩份獎勵。根據實驗結果,我們會發現願意等待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
根據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延遲滿足能夠讓我們能夠變得更加自律,也能夠提升自律和提升決策質量。
最後不要再為自己不夠自律感到焦慮,也不要再懊惱自己總是三分鐘熱度。相信科學的力量,可以嘗試踐行這3個法則,跟隨自己的答案去行動起來。相信《自律,一種可以培養的習慣》,人人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