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的飛機大炮,光有勇氣是不夠的,見識下世界最強輕步兵吧

2023-10-01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面對美國的飛機大炮,光有勇氣是不夠的,見識下世界最強輕步兵吧

《軍武次位面》作者:嘿喵

1950年10月某日,一群中國高級軍官在會議室里討論關於「出兵支援朝鮮打贏戰爭的勝率」。

一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軍工專家站起來悲觀地說:

「中國一年的生產總值是100億美元,美國的生產總值是2800億美元,是我們的28倍。

中國一年的鋼產量最多60萬噸,美國的鋼產量不低於8500萬噸,是我們的141.6倍。

中國一年的石油產量只有20萬噸,而美國的石油產量是2億6千萬噸,是我們的1300倍。」

「原子彈,美國有,中國無。美軍的航母艦載機,可以從幾百公里外起飛,對地面目標完成攻擊打擊以後,他可以再飛回去喝下午茶。」

「我愛我的祖國,所以我回來了,但我是個搞科學的,我只能相信數據推導出來的結果。一旦發生戰爭,中美之間這道題,我算不出來。」

上面這段對話,源自在9月28日上映的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電影共分為上中下三部,從多個維度來展示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

9月28日上映的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講述的是前期中國領導人討論是否出兵支援朝鮮、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和新中國首次亮相聯合國大會。

在討論是否出兵和有多少勝算時,國內是有分歧的,領導人心裡也沒底,面對坦克飛機大炮多到數不清的聯合國軍,只有38式步槍的中國軍隊如何才能抵擋住他們的攻勢,並且擊敗他們?

從對比上來看,這簡直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歷史結果證明,志願軍依靠落後的武器,從鴨綠江一路反推到38線,40天收復朝鮮首都平壤,70天攻下韓國首都漢城,震撼全世界。中國人不僅打贏了這場戰爭,還打敗了聯合國軍。如果志願軍裝備後勤足夠好,全殲聯合國軍都不是沒有可能。

在這場血肉與鋼鐵的碰撞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靠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意志、紀律和智慧。

第一章:敵我的差距

在電影一開始,軍工專家曾向軍官們提問:你們現在最期盼的裝備是什麼?

短暫沉默後,某野戰軍主官:「T-34」。

軍工專家說:「可你們沒有。」

熟悉軍事的人都知道,T-34坦克,蘇聯坦克海,之所以能叫海,因為便宜易造,簡單到拖拉機廠都可以造,T-34一共造了8萬多輛。

可是這樣的拖拉機廠,中國當時一個都沒有,他們的便宜對我們太貴,他們的簡單對我們是天書,就這麼一種產量過剩的過時裝備,蘇聯老大哥也沒給我們,我們只能拿著繳獲自日本和國民黨的破舊武器,與美國的坦克海碰撞。

在戰爭面前,什麼資源很重要?鋼鐵和石油。不管你是造坦克大炮還是步槍手雷,打起仗來都需要這兩樣資源。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傳記記者彼得·克拉斯曾說「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無論是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的美國蘇聯和之後的日本,每一個大國在最強盛時期,都曾在鋼鐵產量上位居世界第一。

在1950年這個時期,美國年鋼產量達到8772萬噸,傲視全球,是中國的143倍。

1951年,美國鋼產量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

與此同時,美國生產總值是中國的28倍,也就意味著,美國能夠投入研發和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是中國的28倍。而能夠用來建造武器裝備的鋼鐵資源是中國的143倍。

剛剛結束二戰的美軍,正處於最強盛時期,解放軍雖然接觸過國民黨的美械師,但與正牌美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當時美軍每個團都有一個坦克連,大約20輛坦克,三個團組成一個師,美軍步兵師還額外編有:一個坦克營,裝備149輛各型坦克;四個炮兵營,裝備105毫米、155毫米榴彈炮共72門,算上其他口徑全師有352門炮。

上圖為1950年團屬坦克連的配置,美軍每個團屬坦克連至少有20-22輛坦克

此外還有一個工兵營、一個醫療營,還有偵察、通訊、維護、憲兵、後勤等連隊。有些步兵師額外增加航空連,裝備有觀測運輸直升機。

步兵師已經實現機械化,所有人均乘坐裝甲車和卡車行軍,伴隨行軍的有32輛四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的防空裝甲車、32輛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射炮車。

由於志願軍沒有戰機支援,所以這些防空車都用來地面反步兵作戰,對志願軍造成巨大傷亡。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M19防空車

在現有武器裝備方面,志願軍的水平與二戰日軍差不多,甚至大部分武器就是繳獲自日本的。但是二戰時期,美軍裝備面對日軍時,是有降維打擊的,經常是一面倒的屠殺。

如何擊敗這麼強大的美軍?

用勇氣?自從機槍被發明出來後,勇氣只是勝利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決定性要素,想要擊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這就要依靠中國人民軍隊長期以來不斷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關鍵:戰術。

第二章:戰術的較量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孫子兵法》

這段2500多年前的兵法哲學,中國人民軍隊在幾十年的艱苦鬥爭中,深知其兵法與戰術精髓。在抗美援朝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靈活運用,取得了首戰大勝。

10月19日誌願軍夜間渡過鴨綠江,白天隱蔽,晚上徒步行動,所有部隊採取電台靜默,僅用通訊兵騎馬傳遞命令,由於朝鮮人民軍潰敗的速度太快,志願軍已經無法達到預定的防禦地區,指揮部數次調整戰役計劃和部隊部署。最終決定將出國前定下的陣地防禦戰改為運動殲滅戰。

在戰略上,志願軍趁聯軍未料到中國參戰,先避開不與交戰,放敵人進來,然後抓住敵人分兵冒進的時機,採取隱蔽接近敵人,穿插迂迴、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最好是先打一個伏擊,爭取首戰必勝。

40軍118師前衛團第354團在10月24日夜間行進到溫井附近時,偵察排報告,溫井方向火光很大,可能有敵人活動。團長隨即派出翻譯,詢問沿路北撤的朝鮮人民軍,得知溫井已經被敵人占領。

此時354團與師部無法聯繫,指揮員遂自行商定,沿公路開進的敵人尚未發現我方部署,我方應利用先敵展開、蔽待機的有利態勢,用伏擊的手段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一小時後,偵察排又報告,溫井地區活動的敵人說的是朝鮮話,可能是南偽軍,兵力和番號不詳,目前正在休息。354團聯繫到師部後得到同意打伏擊的命令。

354團指揮官選擇了溫井西面的必經之路「兩水洞」,這是一條狹長的河谷,北面山高林密,山下有一條公路,公路南邊是一條河,河的南岸又是高山,非常適合打伏擊。

1950年10月25日早晨9點30分,韓軍第2軍第6師2團3營和一支炮兵中隊,在營長宋大厚少校帶領下乘坐汽車從溫井出發向北進發,悶頭扎進了志願軍埋伏好的口袋裡,不幸成為第一個與中國人民志願軍發生戰鬥的韓軍部隊。

按照戰鬥部署,354團3營負責「攔頭」,2營負責堵住退路和阻擊援軍,1營主攻消滅敵人。

開戰之初,韓軍還以為是朝鮮人民軍的小股潰軍,紛紛下車開槍驅趕,實際上他們面臨的是將近志願軍一個團的圍攻。

因為韓軍3營是一個加強營,火力強大,並且有一支炮兵中隊,志願軍354團參謀長制定的是「三先戰術」,即先敵開火、先敵出擊、先敵衝殺。

搶先開火後不久,就下令出擊從高地上猛衝下來,不給敵人喘息機會,將敵人在公路上攔頭、截尾、斬腰,分割成3段,韓軍炮兵中隊的大炮還來不及開架就被丟棄,其餘士兵潰散逃跑。

後方南韓軍2團的另外兩個營得知被圍,企圖前去解救圍困的3營,但遭到志願軍354團2營的阻擊,在敵人飛機和大炮的轟炸下,2營臨時構築的陣地幾乎被完全摧毀,傷亡十分嚴重,連續擊退敵人10餘次進攻,堅守住了陣地。

唯一的意外是,在韓軍3營前面還有一支探路用的先頭連。因為行進速度太快,未能被志願軍3營攔在包圍圈裡,這支先頭連一路誤打誤撞,衝到了118師師部,師屬偵察連跑過來攔住,掩護師部撤到附近的山上。這段意外,在《志願軍:雄兵出擊》中就有著重展現,不過偵察連換成了通訊連。

經過5個小時的戰鬥,韓軍第3營全體覆滅,此戰共擊斃南韓軍325人,俘虜161人,繳獲汽車38輛,榴彈炮12門,擊斃俘虜美軍顧問各一名。

這一天被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在同日另一個方向的雲山戰鬥,志願軍則使用同樣的伏擊包圍戰術和美軍發生戰鬥,116師一個連還偽裝成南韓軍士兵滲透到美軍營級指揮所,很多美軍在睡夢中就被幹掉。

這兩場與南韓軍和美軍的戰鬥,為志願軍提供了大量經驗教訓,比如美軍空投能力很強,各國軍隊之間敵我識別能力不高,志願軍還發現聯合國軍防線右翼的韓國第2軍是個弱點,很容易被擊破。

這些都成為了之後第二次戰役勝利的關鍵。

而聯合軍國軍在經受這次損失後,卻仍然不願意相信中國軍隊已經加入戰爭,與之交戰的中國人僅僅是數萬志願前來的散兵游勇,麥克阿瑟甚至還隨後高調宣布「讓士兵們在聖誕節前回家」的狂妄言論。

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對聯合國軍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在之後的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再次以弱示敵,引誘敵人進入埋伏圈,38軍和42軍快速穿插截斷後路,在戰略上實現了一個漂亮的「包餃子」態勢。

第二次戰役不僅讓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一路潰退回38線,收復朝鮮首都平壤,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在撤退時,也被一輛韓軍卡車意外撞死。等到第三次戰役時,志願軍攻陷韓國首都漢城,聯合國軍再次潰敗數十里。

面對這種不利情況,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被迫首先提出停戰建議。

第三章:世界的目光

在1950-1951年這個時間,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岌岌可危。

首先是國內,當時中國大陸還未統一,海南和雲南剛剛解放,解放軍還在西藏作戰,蔣介石在《為撤退舟山、海南國軍告大陸同胞書》中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反攻大陸」時間表。

國內還殘留有大量間諜特務,在1950年國慶1周年前夕,北京就破獲一起美國指使多名外國間諜炮擊天安門的計劃。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統一台灣,派遣大量美軍進入台灣協防。

在國際上,此時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屈指可數,支持或認同新中國的更少。

中國一直都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1950年9月,蘇聯和印度分別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提案,但在美國的操控下遭到否決。

韓戰爆發後,聯合國安理會議程上出現了兩個重要議題,分別是中國提出的《控訴美國侵略中國(台灣)案》,和美英六國反誣中國提出的所謂《中國對大韓民國侵略案》。

作為提案的當事國,中國受邀參與聯合國大會,1950年11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期間,新中國代表團一行9人在伍修權的帶領下抵達美國紐約。

伍修權是軍人出身,打過反圍剿,走過長征,新中國成立後轉到外交部工作,是文武雙全的出色將領。此時此刻,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而伍修權則率領「文裝解放軍」在聯合國的戰場上與美國進行了另一場短兵相接。

這是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鬥。

11月28日,伍修權等人走入聯合國大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英文字樣的座位前落座,伍修權在發言中譴責美國侵略台灣以及干涉朝鮮的罪行,同時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從不懼怕反抗侵略戰爭。

演講結束後,許多人與伍修權握手,表示歡迎。

到11月29日,聯合國討論所謂《中國侵略朝鮮案》,作為抗議,新中國代表並未入席,而是在一旁旁聽。此時國民黨代表蔣廷黻開始用英語發言,他聲稱自己代表「中國」,攻擊新中國,洗白美國。

蔣廷黻用英語發言的歷史畫面

伍修權當年的歷史畫面

隨後伍修權坐回會議席要求發言:「蔣廷黻根本無權代表中國人民,我懷疑這個發言的人是不是中國人,因為偉大的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的語言他都不願意使用,他根本無權代表中國。」(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文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

這一席話讓蔣廷黻羞愧不堪。

蘇聯媒體在報道中稱:「聯合國中第一次響徹著中國人民代表的聲音!」

第四章:電影的復原

志願軍第38軍113師14小時穿插72.5公里占領三所里切斷美軍退路,先敵5分鐘搶占松骨峰,一個連阻擊數個師長達十幾小時,一百多人戰鬥到僅剩7人。

這一個個宛如神兵、載入歷史的著名戰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只能依靠腦海想像當時的場景,而《志願軍:雄兵出擊》電影將這些戰鬥場景一一復原了出來。

志願軍三部曲的劇本打磨三年,為了真實表現戰場,拍攝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下的戰場環境展示出來,是陳凱歌導演拍攝時間最長的一部電影。劇組配備了200多種類型款式的3萬多套服裝,數十輛飛機坦克大炮均1:1仿製。

然後是戰爭場面宏大,戰鬥氛圍激烈,有一場戲甚至集結了一千四五百人在修築陣地。無論是三所里阻擊美軍坦克車隊,還是113師冒著炮火強渡大同江。戰鬥場面不僅大,而且戰鬥視覺效果都非常好,看的人血脈噴漲,堪稱一場視覺盛宴!

這部電影集結了唐國強、王硯輝、張頌文、朱亞文、王驍、肖央等諸多實力派演員,在之後的兩部中,還會出現吳京、朱一龍,演員陣容可以說十分強大。

他們用精湛的演技,生動地再現了志願軍戰士們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讓觀眾感受到了這段歷史的沉重與偉大。

為了能更好的還原戰鬥場景,飾演軍人角色的幾百名跟組演員和主演全都接受了軍事化訓練,學習不同的戰術動作、射擊姿勢,並體驗空包彈射擊,讓演員在動作和精神氣質上更加貼近軍人。

這種嚴謹的態度,無疑為這部電影奠定了堅實基礎。

1:1復原的聯合國安理會會場

在歷史畫面還原上《志願軍:雄兵出擊》表現更加細緻,負責飾演伍修權的張頌文,在1:1復原的聯合國安理會會場,將歷史影像中的一舉一動完全重現出來。

尤其是,伍修權在演講時的那句:「1950年究竟不是1895年,時代不同,情況變了。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讓人看了心中不由自主的大喊痛快。

伍修權的歷史畫面與電影畫面對比

《志願軍》三部曲的目標是完成「全景式戰爭史詩」,開始我或許不屑,看完第一部,我覺得它似乎是能做到的。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保衛國家不受侵犯而付出的犧牲,它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展示了志願軍戰士在戰爭中的流血犧牲,更展示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所展現出的堅韌和勇氣!

這種精神和信仰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傳承。

我們年輕人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這些為我們而犧牲的英雄、不能忘記那場偉大的勝利,《志願軍:雄兵出擊》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看的好電影,它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它告訴我們,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只有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利益,才能讓祖國更加強大。

總之,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部電影,在這個舉國慶祝的國慶節期間,讓所有人見識下,什麼才是世界最強輕步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b797b01c5f6e81fb4325a6eaf7c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