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中國式現代化
【編者按】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新圖景,豐富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拓展了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道路。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識變應變求變。
原文 :《中國式現代化:普遍性及其具體化》
作者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吳曉明
圖片 |網絡
現代性在特定階段上的權力開闢出「世界歷史」,從而結束了以往地域性的或民族性的歷史,使它們成為世界歷史之整體的組成部分。但是,「世界歷史」並不是一個任何民族都可以在上面自由表演的舞台,因為它同時是一種權力關係,一種基本的支配-從屬關係:它使非資本主義的民族從屬於資本主義的民族,使農業的文明從屬於工業的文明,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在這樣一種「世界歷史」的基本格局中,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它不想滅亡的話——都被不可避免地捲入到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在這樣的意義上,現代化無疑是一種普遍的東西,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面對的、普遍的歷史性命運。
應當怎樣來理解這種普遍性?
只要簡單地觀察一下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就很容易發現,現代化的展開過程,在例如基督教世界、伊斯蘭世界、東亞世界、南美及非洲,等等,都是相當不同的,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各個領域也都採取著完全不同的方式。 一句話,普遍的現代化進程沒有也不可能依照抽象普遍性的方式來造就一個齊一的、無差別的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普遍性的真正實現,必須根據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來具體化。沒有這樣的具體化,停留在抽象之上的普遍性就不具有任何現實性。所以黑格爾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體的;真正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能夠深入到具體之中並且把握住具體的普遍性。同樣,馬克思也把自己的辯證法簡要地概括為「從抽象到具體」。這意味著:現代化確實是一種普遍性,但它的實現必須根據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來具體化。
對於現代化這樣一種普遍性的理解,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抽象之中,而必須使之根據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來具體化。在這樣的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普遍性的具體化,就是根據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歷史環境而來的現代化。停留在抽象性上的現代化,是虛假的和不結果實的;試圖將一種抽象的普遍性先驗地強加給任何特定的民族,都只會導致一連串的幻覺和失敗。
馬克思主義同樣包含著普遍的原理,而這種普遍原理的現實性同樣在於它的具體化;沒有這樣的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就不能作為普遍的東西而存在。因此,與中國的歷史性實踐具有本質聯繫的不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而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根據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得以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時期就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或俄國的經驗當作抽象的普遍性,並試圖把它們先驗地強加給中國革命,其結果就是一連串災難性的失敗。在這裡,失敗的原因就是無頭腦地停留在抽象的普遍性上,就是完全沒有將普遍者具體化。恩格斯晚年曾說過,唯物史觀現在有很多「朋友」,但這些朋友是拿唯物史觀的原理當作不研究歷史的藉口的;關於這些拙劣的模仿者,馬克思早就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這個批評之所以如此尖銳,是因為具體化對於唯物史觀的原則或原理來說,乃是它的生命線,是它的活的靈魂。
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
在中國的國情中,本質地包含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特徵。我們今天有必要特彆強調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使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且要使之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樣,中國是在其獨特的文化傳統的基地上執行現代化任務的,因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性展開,也將不可避免地要求現代化的成果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這一重要論斷不僅強調了中華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這條道路與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聯繫。
對於這樣的必然性和本質聯繫,我們不僅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而且需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國文化傳統。傳統並不是純粹的過去,而是依然活在當下的過去。對於傳統的理解,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抽象觀點:一種觀點把傳統看作完全消極的東西,因此現代化進程就是拒斥或割斷傳統;另一種相反的觀點則認為,傳統完全停留於並且封閉在過去之中,因此繼承傳統就是返回遙遠的古代。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完全抽象的,根本無法在理解當今中國歷史性實踐的同時去把握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我們當今的歷史性行程中被開啟、被復活、被重建的,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為傳統的繼承、取捨和光大創造條件並制定方向。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它所承擔的新的文化使命——這一使命不是返回純粹的過去,而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是根據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歷史環境、文化傳統而來的現代化;只有在這一歷史性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得以被積極地繼承,並且才不斷地培育、創造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滬上學人 |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的「六觀」
從政治經濟層面解讀中國式現代化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