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7號發布的消息,就在10月7日下午,搭載著美國參議院跨黨派代表團的專機降落在上海,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帶隊的代表團,將在這裡開啟訪華首站。依照舒默辦公室此前發布的聲明稱,此次訪華是代表團出訪中日韓的一部分,旨在促進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以及安全利益,期間會與各國領導人、商界領袖以及在地美企舉行會晤。與此同時,歐盟方面也有了新動作。據法新社報道稱,歐盟外長博雷利將在本月12日至14日訪問中國,期間將與我國外長王毅舉行會晤,就中歐關係、外交政策、安全等議題進行討論。
如果將這兩條新聞單獨拿出來,或許還能解讀成「美歐正在為穩定對華關係而努力」,但現實告訴我們,他們這次或「來者不善」。首先,被華為新款旗艦手機「打臉」的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揚言要採取「更多手段」來實施出口管制。隨後,美國官員就向媒體透露,拜登政府將在去年10月出台的晶片保護法案基礎上,繼續增設限制內容條款來「填補漏洞」。
其次,結束訪華的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接受採訪時宣稱,將對特斯拉以及「從中國向歐盟出口電動汽車的歐洲製造商」發起反補貼調查。前者象徵著拜登政府已經認定,華為公司此次使用的新晶片,是繞過了美國制裁之後得到的,因此美國必須進一步提高限制力度,堵住所有潛在的漏洞,以免「華為時刻」反覆重演。後者意味著不光是中國車企,就連在中國生產的歐洲車企也將成為調查對象。而美國參議院跨黨派代表團、歐盟外長博雷利,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調訪華,美其名曰是為了「穩定雙邊關係」,但他們真正的目的,恐怕是通過親赴實地進行「考察」,對真正的「去風險化」進行評估。
之所以說「實地考察」,原因在於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無論是半導體還是汽車製造,美歐商界都對各自政界高層的對華決策表達了強烈不滿。有美媒披露,英特爾、高通、英偉達三大晶片巨頭,曾在今年7月份前往華盛頓與白宮高層舉行會晤期間,「直言不諱地警告」拜登政府。
他們稱砍掉美企在華晶片銷售份額,不僅會削弱美企的收入和創新能力,也將影響到美國在本土新建半導體工廠的計劃。歐盟方面,在馮德萊恩宣布啟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之後,德國各家汽車製造公司集體表示反對,寶馬高層更是明確表示,調查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弊大於利」,因為中國也會對歐洲汽車製造商採取「超出想像的報復措施」。
因此,促使美歐高層幾乎是前後腳的訪問中國,其動力就是來自商界的兇猛反撲。不過這種股壓力最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美歐回心轉意,目前來看還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歸根結底,美歐希望未來的世界商業格局是「陣營式」,也就是中西在核心產業都各自守著「自留地」,然後在第三國進行較量,既能確保基本盤不被對方侵蝕,又能切斷技術流向中國的渠道。而中西之間的貿易往來,僅限於不涉及「國家安全」的低端製造業。因此美歐需要通過實地走訪來作出評估,明確「去風險化」的操作要局限於何種程度,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這不過是又一次「危」與「機」,美歐對中國的主動脫鉤固然存在著一定風險,但這也意味著對方變相承認了自己無法與中國競爭,甚至是避免與中國競爭,而在現代製造業中,「競爭」恰恰是創新的原動力,當捧著「西方中心論」的美歐開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時,就說明中國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是無比正確的。因此,只要我們堅持開放、堅持創新,美歐想要「圈地為王」的如意算盤就一定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