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最強陪跑」斯蒂文·霍爾:我還在上升階段。

2023-03-23     UniDesignLab

原標題:「普利茲克最強陪跑」斯蒂文·霍爾:我還在上升階段。

"

陪跑,但永不止步

隨著本屆普利茲克獎花落大衛·奇普菲爾德,許多人心目中的獲獎人選 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再次陪跑,這很難不讓人替這位建築界的村上春樹感到惋惜。

作為美國當代建築師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普利茲克獎,霍爾幾乎把國際上的建築獎項拿了個大滿貫,但建築大師本人對此並沒有太深的執念,反而表示享受當下;霍爾直言,「 我很滿意自己目前的位置,我覺得我還在上升階段,得了普利茲克獎會讓人覺得沒奔頭了。

或許正是這份豁達成就了「陪跑大師」斯蒂文·霍爾富有生機的設計。建築評論家方振寧說,「 他(斯蒂文·霍爾)首先不重複自己,更不會重複別人;在很多明星建築家的創造力開始衰退的時候,他在上升。

霍爾數十年間誕生的作品一如既往地踐行概念驅動設計的理論並維持高水準——我們能夠從霍爾的建築中同時看出天馬行空的手法與對空間的精準把控,這也令旁觀者一眼就認出,「這是斯蒂文·霍爾的手筆!」

01

一鳴驚人的多種空間體驗

概念驅動設計

1970年的霍爾在羅馬

斯蒂文·霍爾於1947年生於美國華盛頓州,曾在美國、羅馬、倫敦等地進行建築學習。在沒有成為著名建築師前,白手起家的霍爾也曾籍籍無名;但在1993年,當 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打動了低調含蓄的芬蘭人而競標成功後,霍爾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並通過之後一個又一個作品散發魅力。

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

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地段,其挑戰性在於基地位於城市不同格網的交匯處,且臨近紀念性建築。對此霍爾以「交錯」的設計概念來應對現有條件,用一條 彎曲的文化軸線將藝術博物館和阿爾瓦·阿爾托的芬蘭大廳相連。

博物館特殊的區位

博物館平面圖

博物館內部空間

建築的內部的展示空間由長方體和弧形牆相結合,這種不對稱限定著空間序列的行進方式,為當代藝術提供了兼具安靜與生動的空間,參觀者在其中可以獲得不斷變化的連續視角,這也與整體上的「 交錯」概念相符合。

博物館的外弧形牆

另外,建築表皮的弧形「冰牆」能使水平光線偏轉後沿建築的中心部分向下投射,到達所有樓層,使所有展室均獲得自然採光。

博物館中庭

能夠發現,博物館的空間與人在其中的感知關係甚密,而霍爾也對此十分關注;他認為 建築的使用和體驗取決於空間使用者自身,而這可能存在轉變——正如建造出一個天花高聳、通風采光優越的房間後,起初它可以是教室,之後卻也可以被當做圖書館或者住宅來使用。

博物館內部空間

霍爾並不相信現代主義所倡導的「功能決定設計」,他更認同「 空間的詩意」,因為人們當下的生活與曾經大不相同,而百年前所需的某些功能也早已消弭。所以霍爾覺得, 建築的功能並非設計中的決定性力量,必須要有詩意的概念來驅動設計以帶來絕妙的空間

博物館內部空間

基於以上論點,許多有趣的建築應運而生,正如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霍爾並未完全著眼於「博物館」,而是更在意如何帶給人們更佳的空間體驗,令建築的運動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02

Steven Holl不會重複自己

保持風格,但永遠創新

霍爾與北京當代MOMA模型

斯蒂文·霍爾在某次訪談中提到,他並不認為自己的風格有什麼變化,一切不同都是因為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設計,因此建築帶給項目的不是功能,「我們」想要的是新的空間。

總覽霍爾的作品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建築並不會因為使用了相同的手法而存在過度同質化的問題,反而會由於場地、文化等不同外界因素的干預而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紐約獵人角圖書館

紐約獵人角圖書館落成於2019年,以高樓林立的都市為背景,是霍爾 對於高端住宅專屬的圖書館和社交空間的反抗宣言,因此這座建築面積僅兩千餘平的圖書館具有極高的公共屬性。

紐約獵人角圖書館水彩草圖

圖書館內部空間

直觀來看,圖書館是一個長方體進行切削後的成果,但這種「刻意」的切削目的在於令外部人群直觀感知圖書館的內部分區,並為內部讀者提供欣賞曼哈頓風光的視角。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模型

落成於2021年疫情期間的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也運用了相同的切削、挖去手法,創造出了一塊奶酪般的公共空間,凹凸的雲狀建築開口向公眾傳遞開放的訊息 ——這是一座以開放流線和社交空間為特色的後疫情時代建築,卻不免令人聯想到上文的圖書館。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外部造型

是斯蒂文·霍爾的失誤嗎?

當然不是。這或許可以被理解成霍爾 面對不同環境時擁有一套關於空間的萬用公式,結果類似但變量大相逕庭,也因此給人帶來感官差異——文體中心與圖書館在造型上的相似之處正是源於 霍爾對於空間公共性與開放性的一致追求,建築的亮點則在於其概念驅動下的內部空間。

波士頓學生MIT宿舍樓

同樣情況的還有 波士頓學生MIT宿舍樓Simmons Hall北京當代MOMA。從遠處看向Simmons Hall時會感到這座十層的宿舍樓有三十層高,但其實這是立面開窗帶來的尺度視錯覺——每間宿舍設置了九扇兩英尺高的窗戶,所有開窗有序排列在外立面時就令人難以辨認建築的真實大小。

MIT宿舍樓開窗的內部效果

MIT宿舍樓內部空間

但這樣的開窗方式顯然不是故弄玄虛,而是關乎建築的結構和每個房間的自然採光和通風;比起常見的一兩扇窗,這種新穎的開窗方式顯然能讓房間變得更舒適有趣。

北京當代MOMA模型

北京當代MOMA立面上規矩的方形開窗與Simmons Hall的外觀十分相似,但考慮到地域文化和造價、規範等限制,霍爾並沒有將「無尺度性」的手法直接套用,而是向馬蒂斯的《舞蹈》汲取靈感,利用連廊將建築群連接成整體而強化體量感,並由此表達自己 反對住宅都市化的理念。

馬蒂斯的《舞蹈》

北京當代MOMA

以上兩組相似但核心精神不同的建築可以說是霍爾對自己風格不變,但因理念多樣而創新空間的最好證明。

03

熱衷於光

但更愛光的隨機性

路易斯·康在金貝爾美術館中的採光設計

路易斯·康說「沒有自然光的空間不能被稱作空間」,「光」同樣也是斯蒂文·霍爾擅用的元素;但不同於康營造出的神聖氛圍, 「光」在霍爾的設計中通常以輕盈、活潑的姿態出現

西雅圖大學Chaple of St Lgnatius教堂

教堂的水彩草圖

1997年建成的 西雅圖大學Chapel of St Lgnatius教堂是最能體現霍爾用光哲學的建築之一。從設計之初的水彩草圖可以看出,霍爾將教堂視為收藏光的容器,建築就像一個容納七色光線「玻璃瓶」的石頭盒子,七種光線「玻璃瓶」則對應上帝創造世界的七天。

教堂內部空間

白天的教堂依靠巧妙的採光設計得到自然光照明,夜幕降臨後內部的燈光又能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瓶」射向外部,為校園帶來奇妙的光芒。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教堂落成後成為了校園裡規模最大的立牆平澆板式建築,其抽象的造型與斑斕的光線會讓人不禁猜想霍爾是否從朗香教堂中獲得了靈感;但比之朗香教堂牆壁上散布的窗洞,霍爾則是運用了相對理性的幾何處理得到了光的隨機呈現

休斯頓藝術博物館Nancy and Rich Kinder中心

博物館的「發光天篷」

休斯頓藝術博物館Nancy and Rich Kinder中心是霍爾近年作品中用光的代表作。該博物館以德克薩斯的天空和雲朵、以及如何將光線引入建築為基礎設計,建築頂部被建築師本人稱作「發光天篷」,陽光可以從縫隙處射入,並通過雲朵般的結構底部散射到室內空間中。

博物館外部的發光玻璃管

建築對光的重視還體現在其外立面的發光玻璃管:白天時它們能夠吸收陽光,將熱空氣向上引導而達到「 保冷」效果,並減少90%的太陽輻射,但夜晚時它們又開始發光,令建築變成柔和的雲朵。

霍爾設計的不同空間中光的效果

在霍爾的設計世界裡,他將光線看做空間的塑造材料,他所造空間似乎就是為光而服務,設計初衷即如何讓光在有限的空間中舞蹈;與此同時,霍爾也將對生命的思考和人文關懷以光為介質進行表達,令建築浸於一種舒適的氛圍。

04

豐富的水彩世界

全部畫在5x7英寸的便簽本中

斯蒂文·霍爾談到水彩時說,「我很喜歡這種做畫的行為, 這不是一種機械的行為,這是一輪新設計的過程,通過這些水彩畫,我可以改變建築、它的角度、它的開口、它的各種細節。」

南京四方美術館設計草圖

北京當代MOMA建築設計草圖

北京當代MOMA公共庭院設計草圖

毫無疑問,在電腦繪圖盛行的今日, 斯蒂文·霍爾仍是最鍾愛水彩手繪的建築大師之一。他在訪談中提到,自己能將有關一座建築的全部靈感統統畫在手掌大小的速寫本上,甚至會帶著水彩工具到飛機上工作。

Ostrava音樂廳設計草圖

都柏林University College設計草圖

成都來福士項目設計草圖

霍爾將水彩草圖轉向詳細方案的過程比作種子發芽,而大量的水彩就像在為項目提供養分;他會不斷地在水彩畫旁邊補充自己產生的各種想法,輔助後續的設計趨於完善。

天津生態城博物館設計草圖

天津生態城博物館模型,表達「八卦」和「陰陽」的中國傳統概念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設計草圖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建成效果

Obolin雕塑設計草圖

Obolin雕塑實際效果

Ex of In House設計草圖

Ex of In House建成效果

這些略顯抽象的水彩畫也是這位大師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部分——初看時並不明了,但看到建成作品後才會恍然大悟,並被霍爾極強的空間想像力折服。

深圳iCarbonX總部建築設計草圖

深圳iCarbonX總部花園設計草圖

從草圖中還可以看出,霍爾始終在創作時強調直覺,因為繪製水彩草圖是一種不可預計的過程,但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由、一種開闊思路、感知世界的方式呢

05

結語

作為一位「 還在上升階段」的建築大師,斯蒂文·霍爾勢必會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因此我們無法僅憑一篇文章就定義其風格與生平;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在艱難的事業開端,還是如今功成名就的大師階段, 霍爾對於建築的熱情始終如一

霍爾的部分建築作品

在探索空間奧義的同時,霍爾感到當今世界充滿了悲觀情緒—— 而建築師作為未來事物的締造者,保持樂觀是必修課。所以霍爾仍然在不斷思考,思考關於哲學、人類,以及這顆星球的一切,並將這些作為自己繼續設計的動力。

因此,張永和給學生們介紹霍爾時說,「當我們遇到困難,對建築事業產生懷疑時,就去看看霍爾的作品和他的工作;他會讓你恢復自信,重新投入建築事業中去。」

參考資料:

1.gooood訪談專輯第三十五期 – Steven Holl Architects - 谷德設計網

2.斯蒂文·霍爾宣言之作:紐約獵人角社區圖書館- 建日築文

3. 上海中糧南橋半島文體中心與醫療服務站 / Steven Holl Architects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

4.霍爾的移動城堡|北京當代MOMA- 建築圖鑑

5.2022年AIA「25年獎」結果揭曉,為所有感官而設計——斯蒂文·霍爾_建築

6.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_作品庫(pchouse.com.cn)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編輯任廣寧

責編孫佳雨

建築師說丨賴特:壁爐是家庭的心理中心

建築師說丨阿爾瓦·阿爾托:詩意地棲居

建築師說 | 追光者路易斯 · 康

建築師說丨中國「僅有」的一位建築師:楊廷寶

建築師說丨楊廷寶:一個建築師和他的世紀

建築師說丨比爾·里德(Bill Reid)

建築師說丨蘇珊·波因特(Susan Point)

建築師說 |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 · 包贊巴克夫人

建築師說丨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建築師說丨肯特·拉森後:疫情時代的韌性社區

建築師說| 女性和建築建築師說 | 派屈克 · 舒馬赫

建築師說 | 石上純也

建築師說 | RSHP事務所華傑明

建築師說 | 托馬斯·赫茲維克

建築師說 | 手冢貴晴 & 手冢由比

建築師說 | 托馬斯·赫茲維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ef5fcf413a2c8d21beb638f11741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