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 | 現代主義從何而起?1900年的巴黎在召喚

2023-09-21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開卷 | 現代主義從何而起?1900年的巴黎在召喚

開卷 | 現代主義從何而起?1900年的巴黎在召喚

開卷

現代主義是從何而起的?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普朗克、羅素、惠特曼、蘭波、畢卡索……這些今天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一百多年前也曾經歷一切先驅所必然承受的來自舊世界與舊思維的質疑、誤解、嘲諷、冷漠,甚至自我懷疑與否定。《現代主義的先驅:20世紀思潮里的群英譜》([美]威廉·R.埃弗德爾著,張龍華、楊明輝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5)以現代主義生成期各個領域代表人物的生平為脈絡,描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主義先驅的創造活動和智識突破,再現了世紀之交巴黎、維也納、聖路易斯和彼得堡等地的創新氛圍,展現了一段通俗而又生動的現代思想發展史。

原文 :《無法迴避的巴黎在召喚》

作者 |[美]威廉·R.埃弗德爾/著 張龍華 楊明輝等/譯

圖片 |網絡

維也納屬於19世紀末,這是來自巴黎的說法;但1900年的巴黎並不處於世紀末,而是處在新世紀的開端。早在19世紀80年代與90年代,巴黎就為現代詩的產生提供了媒介(和舞台)。到1900年,隨著百貨公司的大富豪們爭相購買莫奈(Monet)和西斯萊(Sisley)的作品,印象派已經在巴黎的畫廊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此時,在維也納依然流行的頹廢派雜誌和評論已經奄奄一息。在巴黎,哲學界已經開始對依然在維也納講授的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進行剖析。法國對各種創造採取了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加開放的態度。它甚至成為巴黎無政府主義的來源。帶著各種目的,人們成群結隊地奔向巴黎,他們中既有臨時客,又有定居者,既有本國人,又有外國人,既有詩人、畫家,又有物理學家和政治家,洶湧的人潮直至淹沒了巴黎本地人。他們把一個優雅的19世紀城市變成了現代主義的中心。1900年的巴黎成為20世紀世界文化的中心,並在超過兩代人的時間裡保持著這種地位。

吸引了一批最有創意的年輕人才

隨著移民的不斷湧入,巴黎在1898年已經吸引了西方世界一批最有創意的年輕人才。在巴黎卡塞特街(rue Cassette)7號的二樓半,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的布列塔尼人正在寫作。雖然他有毒癮,但他所寫的東西將深深地打動一位名叫瑪麗·居里(Marie Curie)的波蘭人。當時的居里夫人住在臨近巴黎大學物理系的簡陋棚屋裡,正在從數以噸計的捷克瀝青鈾礦中提取少量的鐳。也就在同一個城市裡,已經抱病的馬拉美(ètienne Mallarmé)正在主持他的「星期二詩人聚會」;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e)教授正在發掘康托爾集合和麥克斯韋電磁輻射規律的新意;而作曲家加布里埃爾·福萊(Gabriel Fauré)、克羅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正在將調號擴展到極限。住在蒙馬特的一位名叫漢森(Hansen)的德國畫家,雖然當時還默默無聞,但將來會和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那樣,成為表現派的奠基人之一;而同住該地的捷克人弗蘭提斯克·庫普卡(Frantisek Kupka),不久就成為抽象派的拓荒者之一。在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附近,住著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的英國作曲家,他從1889年世界博覽會後就一直住在這裡,在1899年他創作了《巴黎:大都市之歌》。

到1900年,已經在巴黎成名的有受人尊敬的美國畫家詹姆斯·惠斯勒(James Whistler),還有出現醜聞的愛爾蘭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王爾德的同胞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96年被他的朋友、英國評論家阿瑟·西蒙斯(Arthur Symons)帶到巴黎後,已經在這裡學會了象徵主義手法。西蒙斯在1899年撰寫了象徵主義者的歷史,而希臘人瓊·莫里斯(Jean Moreas)曾在1886年寫過象徵主義者的宣言。兩位波蘭人,維澤瓦(Wyzewa)和克里辛斯卡(Krysinska),以及兩位美國人,梅里爾(Merrill)和維勒-格里芬(Vielé-Griffin),也都在19世紀80年代移居到巴黎,參加了象徵主義運動,他們使這一運動具有惠特曼的風格特徵。巴黎還有很多比利時文學家,如具有惠特曼風格的詩人艾米爾·維爾哈侖(Emile Verhaeren);象徵主義小說家喬治斯·羅登巴赫(Georges Rodenbach),他是《死寂的布魯日》(Bruges la Morte)的作者,於1898年逝於巴黎;還有1896年移居巴黎的劇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他在這裡寫下了經典的象徵主義戲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 and Melisande),並從1897年起就永久地定居在這裡。

現代主義劇作家們也都從歐洲的各個國家來到這裡。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莫爾(George Moore)早在1873年就來到巴黎,他在這裡結交了馬拉美與迪雅爾丹(Dujardin),並且將象徵主義的重要訊息帶回到英語世界。奧地利戲劇評論家赫爾曼·巴爾於1888年在巴黎學習了頹廢主義,而他的朋友、劇作家阿圖爾·施尼茨勒曾於1897年春天遊覽過巴黎。德國人弗蘭克·魏德金德於1891至1895年旅居巴黎期間,經常光顧馬戲團和歌舞廳,並且開始起草關於妓女露露(Lulu)的劇作。挪威人比昂斯滕·比昂松(Bjrnstjerne Bjrnson)於80年代來到巴黎,他比易卜生更早創作現實主義戲劇;他於1883年在歌舞廳遇到瑞典天才戲劇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並且與他發生了爭論。斯特林堡早在1876年就來到巴黎遊覽,並且在1894至1896年再次回到巴黎進行鍊金術實驗和創作「瘋子日記」。巴黎還迎來了一些俄國人。契訶夫於1891年和1897年兩次來到巴黎。一位只有俄國警方和少數同志才知道的年輕革命家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曾於1895年多次前往巴黎;1908年,這位後來改名為列寧的革命家將俄國社會民主黨全部轉移到巴黎這座「光明之城」。

這裡充滿了無與倫比的活力

雖然1900年巴黎世博會還沒有開幕,但貝克爾和韋斯特霍夫在2月25日去了波爾多右岸的露天遊樂場,從那裡偷看名叫大皇宮(Grand Palais)的大型藝術展廳,發現「來自夜校的雕刻家可憐的小徒弟們……正在做灰泥粉飾工作」。其中一人可能是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為了謀生,31歲的馬蒂斯和他的朋友艾伯特·馬凱特(Albert Marquet)正在為大皇宮屋頂的飛檐繪製月桂樹葉。貝克爾在1900年還不知道馬蒂斯是何許人物,當時幾乎也沒有其他人知道他。馬蒂斯是一個很有天賦的藝術專業的學生,在1896年舉辦過一個展覽,被莫里斯· 德尼(Maurice Denis)稱為「繪畫界的馬拉美」。從繪製月桂樹葉所獲得的少許收入中,馬蒂斯花費了其中很大一部分——1300法郎——購買了一幅由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Cezanne)所創作的油畫。塞尚住在他所鍾愛的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AixenProvence),61歲高齡仍在作畫,但知道他的人不多。有錢的收藏家不喜歡他奇怪的透視畫法和「對彩色平面的無限細分」。羅傑·馬克斯(Roger Max)費盡力氣才在大皇宮的法國展區掛上三幅塞尚的作品。在巴黎唯一擁有塞尚作品的商人是安布羅伊斯·沃拉德(Ambroise Vollard)。出生在印度洋留尼旺島(Réunion)的沃拉德在蒙馬特的拉菲路擁有一家小藝術品店,他也是少數能夠出售高更作品的商人——馬蒂斯在1898年曾從他手中購得一幅。貝克爾從來不認識馬蒂斯,但在1900年5月末,她發現了沃拉德的小店,並且第一次看到了塞尚的作品。這些作品堅定了她的信心,並且改變了她的生活。這些都是在1900年的巴黎所發生的事情。

他們所來到的法國還處在工業化之前。衛生紙還很陌生,下水道就像浴缸和牙刷那樣罕見。斯特林堡曾在1883年將法國稱為「一個令人討厭的國家」,然而,這裡充滿了無與倫比的活力。根據尤金·韋伯(Eugen Weber)的統計,巴黎有2857種刊物出版,其中日報就超過70種。也許美國人會對巴黎擁有近35萬盞電燈和全法國擁有3000多輛汽車感到震驚,但事實上,法國汽車的發展和自行車一樣,都遙遙領先於美國。當時,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剛剛面世,近一百輛來自不同國家的汽車正在土木工程大廈展覽,從艾菲爾鐵塔到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的公交線路也剛剛開通;而且,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室內自行車賽場——布法羅自行車賽場也剛剛建成,其創辦人布法羅·比爾(Buffalo Bill)曾使牛仔戲在1889年風行一時。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開卷 | 走近克爾凱郭爾

開卷 | 談論「後女性主義」為時尚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e3cb94d06ce52196f4b2368467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