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柒
「五月楊梅正滿林,初疑一核價千金」,這是宋代詩人饒節在《楊梅》一詩中的描寫,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楊梅的珍貴,甚至有後世人評價:楊貴妃若知楊梅滋味,荔枝可要失寵了。
要說這楊梅的「貴」還得從「稀」說起,吃楊梅關鍵在一個「鮮」,成熟於農歷5月的它,賞味期只有短短的十來天,別說古代的運力,即便是近代,網際網路、電商、物流發展起來之前要想吃到時令的鮮果也絕非易事。
在吃水果上面,生為現代人的幸福感可不單單只有「快速吃到鮮」能體現,在「吃得豐富」上更有絕對優勢。
據唐代《藝文類聚》記載,可食用的水果僅三十五種,而民間能常食的水果僅十二種,桃、李、柰(蘋果的一種)、櫻桃、棗、栗、梨、甘、橘、梅、石榴、瓜,均是現代人能隨意吃到的類型。
如今的中國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2021年中國的水果總產量高達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00多倍,不論是總產值,還是種植面積都居世界首位。
不僅如此,現在我們的水果不只種得多,更種得好!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數優質的水果被選育和引進中國,讓水果的口味不斷突破以往的「天花板」。別說和古代比,光對比我們小時候的水果口味,都有了天差地別的提升。
那麼當今中國人吃水果的「爆棚幸福感」是怎麼來的呢?幾個故事告訴你。
下凡的水果們
今年夏天,原本300元/斤的晴王葡萄,價格一度跳水到9.9/斤。
這種在去年還是大部人只能在新聞里眼饞的日本天價葡萄,今年就走進了尋常國人的家門,究其緣由,還是「中國人太能種了」。
據中國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0年日本陽光玫瑰種植面積不到3000畝,與此同時的中國,陽光玫瑰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其中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當數典型。
西昌市是「中國晚熟葡萄之鄉」,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其陽光照射充足、晝夜溫差大,一年光照超過2400小時,非常適宜糖分的轉化和沉澱,是四川省種植陽光玫瑰葡萄最多、葡萄品質最優質的地區。
劉小松是當地的陽光玫瑰種植大戶,「我們家有25畝陽光玫瑰,今年又新增了6畝。」劉小松的信心,來源於過去三年陽光玫瑰的受歡迎程度和「產銷直連」帶來的「不愁賣」。
在拼多多「超級農貨節」的補貼推薦下,最高峰的時候梁秋元的店鋪一天能賣出一萬單,好評、回購不斷。曾經「高高在上」的陽光玫瑰,如今通過網購平台「下凡」,成為切切實實的國民水果。
琯溪蜜柚至今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曾作為乾隆年間的貢品被民間稱為「皇帝柚」,如今的琯溪蜜柚在拼多多上一斤不足5元還包郵。
作為琯溪蜜柚核心產區的小溪鎮舊樓村,幾乎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個蜜柚倉庫,其中有5座屬於當地蜜柚商家江詠和楊思知。兩個30歲的小伙靠著一根網線、一台電腦開始創業。
2021年8月,他們在拼多多上開了一家新店,取名「甜精靈生鮮旗艦店」。僅一個月,兩人的店鋪銷量持續暴漲,在去年蜜柚產季賣出了1萬噸琯溪蜜柚。
根據去年的電商銷售經驗,今年的江詠和楊思知決定進入「訂單式種植」——在春季柚子開花時,就向果農以兩倍於種植成本的價格預訂,並每畝提前支付農資的錢。
這樣的目的是,讓果農打消銷售難的顧慮,把精力花在種植上,同時,他們對預訂的柚子果進行網格化管理,派出技術人員教果農如何科學種植。
陽光玫瑰葡萄和琯溪蜜柚的共同點無疑向我們揭示了如今的水果為什麼在質優之餘又能價格實惠。
其一是種植數量增多改變了供需關係,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物流、電商高度發展背景下「產消直連」帶來的結果。
傳統的分銷模式輻射範圍有限,我們能吃到的多為本地近郊的產物,即便有優勢產區的品類,也往往甜度和風味不足,究其原因,是傳統分銷模式從產地到批發市場再到其下的銷售商需要經過層層轉運,為降低水果損耗,往往在水果5成熟的時候便已採摘下。
且層層轉運下來,水果的身價也水漲船高,造成果農賣不出好價,消費者買不了實惠的尷尬場面。
如今,物流和電商的齊頭並進讓水果從採摘到消費者手中僅需1—2天的時間,不僅能即刻吃到「鮮」味,還能省去中間的層層成本,果農能有更好收益,消費者又能吃得實惠,不得不感慨科技的發展確確實實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返鄉創業的青年
韓沛的故鄉陝西周至是著名的獼猴桃之鄉,2018年,陝西省鼓勵當地群眾做電商,她認為,隨著周至獼猴桃被認定為地標產品,影響力和市場需求必定日漸增長。
最終,她選擇了做農貨起家的電商平台拼多多,將周至的獼猴桃推廣到全國各地。
在陝西初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田間採摘的獼猴桃經過分揀、裝箱、打包、貼碼、裝車等作業後,從產地直發送往消費者手中。
韓沛稱,從田間到消費者手中,這之間只是一個快遞的距離,使不耐久存的獼猴桃,可以在24—48小時之內直達千家萬戶,讓消費者品嘗到最新鮮的獼猴桃。
通過拼團、直播等電商方式,韓沛店鋪的獼猴桃銷售額逐年攀升。銷量最好的時候,一天在拼多多平台的單量超過7萬單,有20萬斤的獼猴桃銷往全國各地。去年,她的店鋪獼猴桃銷售額突破了一億元。
像韓沛這樣的電商創業者只是眾多新農人的一個縮影,快遞小哥楊新紅也成為了這樣的新農人。
1991年出生的楊新紅日常的工作就在田間地頭,為大山裡的好東西走出去尋找門路,通過物流快遞將農產品送到各地消費者手中。近年來,農產品通過電商有了銷量,楊新紅的攬收業務量也蹭蹭往上漲。
見識了當地優質「土貨」的他嗅到了商機,2020年,他在拼多多上註冊了一家個人店鋪,第一個試水銷售的水果是自己老家的大荔冬棗。
有了大荔冬棗的運營經驗,楊新紅又在線上銷售過桃、杏。後來,熱銷的閻良甜瓜也讓他嘗到了「甜頭」。
甜度高達18度的閻良甜瓜,深受消費者青睞,推出沒多久便在拼多多上「爆單」賣了十幾萬單。
楊新紅表示,伴隨新電商的崛起,產地直發取代層層分銷,這種農產品銷售方式漸成主流,不僅可以縮短物流時間,還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消費者又能買得實惠。
農業電商的蓬勃發展,激勵著新農人源源不斷地返鄉就業創業。
而這些新農人則進一步推進了產地品牌建設,讓更多優勢產區的水果走入了大眾消費者的視野。
離不開的平台
不論是敢於種植和研發優質水果的果農還是返鄉創業的新農人,背後都離不開電商平台的加持。
一如前文提到的拼多多,靠農業起家,近些年來格外注重把資源、流量、技術往農業上傾斜。如今提及拼多多,消費者都得說一句「 真香」。
拼多多的「農地雲拼」模式,可以通過「拼購」把消費者原本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需求,匯聚成相對集中的訂單,進而提升農產品銷量,這也是許多新農人選擇在拼多多開店的原因。
近來,韓沛的工作間採購了流水線設備,從之前每天的一兩千單,到現在的5萬—7萬單。劉小松也宣稱要繼續增產,這正是電商平台給這些新農人的勇氣。
今年的拼多多第四屆「超級農貨節」在農產品「0佣金」的基礎上投入百億補貼和秒殺萬人團等資源,此外,他們還將打造一批銷量過億件、增速較快的品牌「超級農貨」。
我們曾經提到:農業技術要進步,除了需要「新農人」的幫助,還要藉助拼多多、阿里、京東和蘇寧等電商平台對農村的深入布局,讓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優化升級,使農產品上行。
今天我們看見拼多多確實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如今梁秋元的團隊不僅僅滿足於尋鮮好貨,還開始向種植端布局。團隊投入一千多萬元在廣安建立了2000畝的西梅種植基地。預計三年掛果,屆時也將通過拼多多等網絡平台進行銷售。
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變革總是在生活的海面下進行,令人難以察覺,只有回望過去的時候,方才驚覺竟然是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未來,在這些大企業的帶領下,我們有信心說一句,不只是縱向和古人對比,橫向對比我們也不在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