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裡養海鮮,新疆又乾了件大事

2023-09-08   正解局

原標題:沙漠裡養海鮮,新疆又乾了件大事

在全球糧食短缺的大背景下,新疆養魚種地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正解局出品

最近,新疆三文魚養殖喜獲豐收,今年預計實現3000噸量產。

「離海最遠」的新疆,為什麼能養海鮮?

這背後又有什麼重大意義?

新疆能養三文魚,其實不稀奇。

三文魚雖然屬於海魚,但因頻繁在海洋和淡水環境中的遷徙和繁殖,所以同時能夠在海洋和淡水環境中生存。

這種鹹淡皆可的特性,為新疆養殖三文魚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新疆尼勒克縣養的三文魚是「假海鮮」,那麼,紅旗農場養的斑節蝦就是「真海鮮」了。

稀奇的是,斑節蝦只能海水養殖,新疆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還要從新疆的鹽鹼地說起。

鹽鹼地,顧名思義,是指土壤中鹽分和鹼性物質過多。

新疆地形地貌複雜,總體呈現「三山夾兩盆」格局,容易導致土壤鹽漬化。

新疆約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鹼化。

因鹽鹼含量過大,除了有極少數的耐鹽植物生長外,鹽鹼地基本「寸草不生」。

鹽鹼地

看到了鹽,很多人就想到了海水。

既然普通動植物無法生存,那能不能用來養殖海產品?

鹽鹼地養海鮮,這還真不是「天方夜譚」。

從地理變遷的角度看,新疆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鹽鹼地的水質與海水十分接近。

國內科研團隊在新疆調研時發現,新疆天鵝湖的湖水,鹽度在10‰左右,pH在8.4左右,鉀鈣鎂含量豐富,非常適合青蟹、南美白對蝦以及一些海魚的生長。

新疆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團隊向天鵝湖中投放魚苗

此外,新疆紅旗農場鹽鹼水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遠離城市、工廠,是發展水產養殖業的天然場所。

不過,鹽鹼水雖然也咸,但畢竟不是海水,在鹽鹼含量、離子成分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

為此,養殖專家先測量出鹽鹼地養殖池的鹹度和鹼度,再以海水礦物質比例為參照,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模擬出海水生態環境。

經過調試後的池水,鹽度標準和真正的海水差不多,能夠供海鮮生長。

紅旗農場室外魚塘

考慮到新疆冬季漫長、氣溫低,紅旗農場採用溫棚恆溫集中育苗、溫棚魚池和鹼水魚塘養殖的「接力」模式,大大提高了種苗的成活率。

紅旗農場還與中國海洋大學、塔里木大學合作,採用高效、低耗、環保的集約化、設施化養殖技術,實現零污染、零排放。

科技為漁業插上翅膀,新疆首個「海水養殖」基地在沙漠邊緣建起來了。

目前,紅旗農場已建成4個溫棚車間,250畝室外魚塘,養殖羅非魚、石斑魚、南美白對蝦、鮑魚、龍蝦等8個品種「海貨」。

未來,還將再建設30個溫棚車間,開發3000畝室外魚塘,形成室內外育養結合,水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現代化科技海產品養殖。

此養殖模式如能成功推廣,新疆大片的鹽鹼地將搖身一變成為「養殖池」。

屆時,身處歐亞大陸內陸的新疆,將成為海鮮養殖重鎮。

新疆養殖海鮮規模,可以做到多大?

很多人可能會持懷疑態度。

畢竟,新疆是中國沙漠面積最多的地區。

其中,就包括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之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但要知道,多沙、乾旱,只是新疆的另一面。

看似「缺水」的新疆,卻有著豐富的淡水、鹹水資源和多樣化的湖泊、河流。

比如,新疆的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為世界第五大內陸河,全長2179千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千米。

再比如,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水域面積1646平方千米。

這裡已經成為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每年的淡水魚捕撈量在5000噸左右。

博斯騰湖捕魚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三文魚產地尼勒克縣,這裡是伊犁地區的三大冷區之一,基本沒有酷暑,環繞天山的喀什河流淌著天山冰川雪水,目前已經形成三個大中型水庫。

庫區資源十分豐富,水溫常年保持在8-13℃,水質清澈且流動緩慢,十分適合冷水魚類的生長繁育和規模化養殖。

類似的綠洲濕地,新疆地區擁有很多,這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新疆養殖海鮮及其他水產品,意義是多方面的。

其一,改善生態環境。

正如上文所說,新疆大片的鹽鹼地,是很難徹底改變的。

但是,通過養殖海鮮,可以增加水域的生態多樣性,逐步改善鹽鹼地的環境。

這是一種被稱為「以漁降鹽、以漁降鹼」的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

事實上,新疆在進行鹽鹼地漁業養殖之後,天鵝湖水域的鳥類種群明顯增加,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選擇到此棲息。

其二,增加收入,滿足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海鮮消費的增長勢頭迅猛,年增長率在10%-30%之間。

中國海鮮餐飲市場規模變化情況

新疆養殖海鮮,首先能夠滿足新疆人民的海鮮需求,也能增加經濟收益。

本地海鮮的優勢是新鮮,還節約了從外地進口的運輸成本,讓當地市民實現了「海鮮自由」。

新疆精河縣阿合其農場利用鹽鹼地養殖160餘畝南美白對蝦,年產值達300萬元,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鄉村振興致富路。

新疆養海鮮,我們還要算一筆大帳。

這筆帳的時代背景,是新疆地區正在變得濕潤。

科學研究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中國西北的降水一直呈增加的趨勢。

具體來說,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每十年大概增加6mm左右。

去年5月29日-5月30日,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降水量達58.8毫米,為暴雨級別,創該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日降水最大紀錄。

如此兇猛的暴雨,實為新疆歷史之罕見。

阿合奇當時的降水情況

降水多了,新疆的水域面積也就增加了。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肖風勁團隊利用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和國外衛星資料,通過多源衛星資料融合,對2000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體面積進行分析。

分析顯示,近20年青藏高原湖泊水體面積總體呈持續增加態勢,2020年水體面積達70304.5平方公里。

就拿塔里木河來說,去年是該河近十年水量最大的一年,從萬物復甦的季節開始便不斷降雨,河水量比以往都要充沛,原本面臨枯水威脅的塔里木河竟有了將近兩個月的洪澇災害。

塔里木河部分溢出河床

此外,克孜河、疏勒河等許多內陸河流量在增加,阿牙克庫木湖、鹽湖等湖泊顯著擴大,還在塔克拉瑪乾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湖泊。

新疆地區長期受水資源短缺的制約,變濕潤的趨勢不禁令人暢想:

廣袤的新疆,是不是可以大量養魚種地了?

事實上,水量逐漸充足,水域逐漸擴大,確實給新疆水產養殖業帶來了新機會。

位於塔里木河沿岸的羅布湖便是受益者之一。

得益於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治理項目和生態輸水,羅布湖區域水位不斷升高,水域面積擴大到12000餘畝。

這讓新疆沙漠深處的羅布湖成為了養殖螃蟹的新基地。

羅布湖從2015年開始養殖螃蟹,這裡的湖水富含微量鹽鹼,省去了培育蟹苗的麻煩,成活率還高(達到了98%,高於長江下游的約90%),且味道非常鮮美。

羅布湖養殖螃蟹

受降水量增加影響,新疆不少原本的旱地在引水灌溉之後已經成為了水田,可以種水稻了。

目前,新疆除哈密市、吐魯番市外,其他12個地州都有水稻種植。

讓人稱奇的是,新疆不僅能種水稻,產量還高。

全國水稻平均畝產是470公斤,而新疆水稻平均畝產達到了650公斤,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稻花香里說豐年」已成為新疆常有的畫面。

氣候變化,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從全球範圍看,很多地方因長期高溫乾旱而導致糧食減產。

就在今年8月,聯合國荒漠化問題會議主席、象牙海岸水資源與森林部長阿蘭·理察·東瓦希警告稱,農業正面臨嚴峻威脅,在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5攝氏度之前,世界可能面臨嚴重糧食供應中斷。

在全球糧食短缺的大背景下,新疆養魚種地對於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這裡的安全,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數量。

2022年,新疆(含兵團)糧食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實現三增長,糧食總產量1813.5萬噸,比上年增加77.72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7年增產,產量為1978年以來第二高位。

隨著環境改善,新疆的糧食產量有望進一步增加,保障我國糧食供應。

二是指質量。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和消費國,每年進口大量的海洋水產品。

隨著海洋環境的惡化和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威脅,中國亟需尋找其他水產養殖方式。

新疆地處內陸,避開了日本核污染水帶來的風險,能夠更好地控制水質和生物安全,有助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新疆大有可為。